欒建宏 欒雅瓊
內容摘要:從新中國成立至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學校經歷了由盛到衰的變遷歷程。本文對甘肅省L縣鄉村教育的歷史演變分析發現:鄉村學校結構調整、鄉村教育理念扭曲、鄉村文化傳承斷裂是造成鄉村學校近年來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后,為了重建鄉村學校,本文提出了調整鄉村學校結構、轉變鄉村教育理念、注重鄉村文化傳承的對策,以此更好地實現鄉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學校 重建對策
在20世紀末期,因“合并撤點”的學校結構調整和“寄宿制學校”的工程建設,大規模的鄉村學校急劇消失,同時引致自然村大量消失、留守兒童聚集縣城、城市“流動兒童”讀書難等各種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當下鄉村教育現象地思考。
一.L縣域鄉村教育的變遷
鄉村學校是指那些分布在鄉村中的學校,文中所指的主要是小學,也包含部分初級中學。而所謂的“鄉村”,即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本文以L縣的鄉村學校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的相關數據為例,來了解鄉村學校的歷史變遷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鄉村學校主要經歷了從新中國建立到文革,文革開始到改革開放,以及改革開放至雙基工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1949年全省解放后,開始對了各學校舊有教育事業的接管工作,當時全縣鄉村學校寥寥無幾,“1964年—1965年,開始‘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后,學校教育得到恢復發展。”全縣鄉村學校猛增至171所,在校學生4690人。文革期間,鄉村地區的教育水平雖低,但并未從此進入停滯狀態,至1976年,全縣鄉村學校由1966年的98所增至495所,在校學生27624人。入學率達95.4%,形成“文革”以來中小學數量高峰。文革后,鄉村教育逐步走上正軌。在改革開放到90年代中期,全縣鄉村學校數量雖有精簡,但新的教育體系基本建立,多數鄉村地區基本形成普及小學教育之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城市化歷程的加速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切奉行,村莊數量和兒童學齡人口逐年下降,全縣眾多鄉村學校生源日益減少。特別是在2006年,全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之后,縣城學校開始放寬對鄉村生源的學生入學條件,眾多家長把孩子轉入鎮級或縣級學校念書。這使得鄉村社會的人口流動加快,鄉村學校生源銳減。當年,全縣鄉村學校僅存16所,54個班,在校人數為540人。鑒于此,全縣對鄉村學校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布局調整,逐步撤并了許多生源偏少、維持困難的鄉村學校。在1997至今,L縣鄉村學校的數量由急劇銳減。從而可見,“如今的鄉村小學仿佛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不遠的未來可能只能作為一個歷史角色退出鄉村社會的舞臺,淪為鄉土生活中遙遠的記憶。”
二.鄉村學校衰落的原因
在中國社會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在文化方面,鄉土社會始終都處于邊緣地位。百年以來,中國的鄉村教育雖然逐漸步入現代化軌道,但因多種原因卻滯留于現代化途中,出現了衰落的態勢,此間原因充滿了復雜性和共時性,令人疑惑,也讓人思考。
(一)鄉村學校結構的調整。鄉村學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工場,承載著國家主流的價值取向。近年來,鄉村學校的布局不斷調整,迫使大量學校消失,這代表著國家價值取向從熟人社會的淡出和鄉村基礎教育功能的喪失,對鄉村教育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
在國家正式實施免費義務教育以前,無論鄉村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是“以民為主”或是“以鄉為主”,還是“以縣為主”,實際上鄉村小學一直都是由農民在供養,且大都是村民多方集資建立起來的,在籌建學校過程中村民們備嘗艱辛。可以想象,當村民集聚心血建立的鄉村小學被迫消失,那么村莊未來的穩定性將會因此受到威脅,村民生活面向也會更加外傾,這勢必會加速村民集體意識的解體與村莊的衰敗。面對以上現象,在政府住房補貼的優惠政策刺激下,村民出于對孩子將來出路的考慮,稍微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就會搬離這座喪失了教育希望的村莊,陪孩子進城讀書,一些鄉鎮以及縣城周邊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租房讀書”現象,加劇了鄉村人口結構的失衡和鄉村學校生源的流失,合并撤點成為不可扭轉之勢,鄉村學校逐漸走向衰落。
(二)鄉村教育理念的扭曲。一直向以來,我國的鄉村教育并未實現真正為鄉村服務的遵旨,而是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服務的,鄉村教育也總是作為被改造的工具。“當下,我們的整體教育設計,無論是從教育目標,還是從教育內容上看,都是城市取向的、逃離鄉土的、離農性的。”鄉村教育在與城市教育的接軌中迷失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它所傳達的是商品社會制造出來的快餐文化,還有不適合農村現實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引起鄉村文化以及相應鄉村生活理念貶值的潛在后果,帶來的是鄉村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漠視,以及對城市文明的崇拜。
雖然大量的鄉村少年離開故土進入城市讀書,但在我們現行的人才選拔機制下,鄉村少年能夠通過高考平臺,最終脫離農村、融入城市的學生注定是鳳毛麟角,其中大部分人將為教育機制所淘汰,成為留不下、回不去的“文化邊緣人”。雖然一部分鄉村的農民精英擠入城市,實現自己以及子女的華麗蛻變,但這個階層的絕大多數還是返回鄉村。縱使回到鄉村,也對鄉村價值理念感到生疏,表現出自我身份確認中的迷茫。因此,鄉村教育理念的扭曲,不僅會削弱農民傳承數千年的文化根基,也將會削弱鄉村學校的再生力量。
(三)鄉村學校文化傳承的斷裂。在通往現代化的途中,鄉土社會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鄉村經濟發展的邊緣化導致其文化發展的邊緣化。當今,“每一所村落小學,都是村莊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它一直在默默地傳承文化,維護社會安定,培育民風民俗,以獨特的方式作用于鄉土,在鄉村文明的傳承中扮演著一種不可替代的身份,當鄉村中再無學校,傳統的鄉村文明也必將日漸衰微,鄉村將淪為文化的荒漠。”
在當今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家庭經濟來源于農業收入的依賴性逐漸降低。尤其對很多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已經脫離農業,這使得他們了解農業的機會減少。“農業勞動本身就是一個家庭教育過程,家庭各成員要在一套分工體系內相互協作,勞動當中包含著手把手的教育,以及親情互動過程,它也是鄉村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低齡學生寄宿將進一步隔斷學生與農業活動的聯系,由此傳承鄉村文化、本土性知識的紐帶將會消逝,帶來鄉村文化傳承的斷裂。并且,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兒童集聚縣城上學和農民工子女隨遷就學,縱然在合并的大潮流中幸存下來的鄉村學校,也逐漸淪落為空巢學校,鄉村教育顯得更加蕭瑟。而經層層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精英,決然留在城市,可謂是“衣錦不還鄉”,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鄉村學校的人才流失。
三.鄉村學校重建的對策
城鎮化進程中呈現鄉村教育沒落的各類原因,“并非僅僅由于鄉土社會的弱、老、少、邊、窮等原因,而是因為中國鄉村居民的生存樣態,越來越不依賴于土地或以土地為中心,以人為目的的教育也就必然不再留戀鄉土和村莊。”所以,鄉村學校建設存在的問題,需要針對鄉土社會新的生存樣態,從調整學校結構,轉變教育理念,注重文化傳承等方面來逐步解決。
(一)調整鄉村學校的結構。21世紀以來,在鄉村學校“撤點并校”的浪潮中,只為了追求教育效益,對鄉村學校實施“行政化、指標化、一刀切”的生硬方式,這種現象違背了鄉村學校結構調整政策的初衷。因此,鄉村學校結構調整絕不能簡單粗暴的“收縮”或“撤并”,而應該以促進當地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保障鄉村學生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機會為根本出發點,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避免形成貧者越貧、弱者越弱的惡性循環。
(二)轉變鄉村教育的理念。“鄉村固有的內在自然性是孕育鄉村文化的土壤,其文化精神伴隨著鄉村教育發展的始終,鄉村教育與鄉土社會的緊密聯系是鄉村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因此,要采用鄉土教材,“鄉土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民間的自發成長,在于文化多樣化和教育的多元化。”同時,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應盡可能融人鄉土文化的教內容,如:民歌民謠、民間文藝、鄉情等,讓學生感受鄉土風情,發揚鄉村文化的感染力與生命力,最終實現與鄉村教育的相互滲透、相融相生。
(三)注重鄉村文化的傳承。鄉村學校在合理調整布局的同時,基層政府可協調各項工作,盡量保留鄉村學校,把其建設為成人的教育中心,老年人的活動中心,村民文化的交流中心,把這些鄉村學校作為偏遠貧困農村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載體。這樣不僅使村落學校承擔起部分“鄉風文明”建設功能,也使鄉村學校的功能得到有效延伸,促進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融合。
鄉村學校自設置以來便對鄉土社會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它不僅是鄉土社會中的“國家機構”,更代表著國家主流的價值取向,而且也是鄉村的文化中心和村民走出鄉村社會的希望所在。但鄉村學校歷經變遷,如同來去匆匆的過客,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淡出,其間鄉村學校結構調整、鄉村教育理念扭曲、鄉村文化傳承斷裂,這些造成鄉村學校沒落的原因令人沉思。所以,在鄉村學校重建過程中,政策制定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調整鄉村學校結構,充分考慮鄉村社會相關利益群體。同時轉變鄉村教育理念,注重鄉村文化的傳承,實現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鞏昌中學;陜西省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