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 要]結合初中生物學《單細胞生物》教學實際,分析“希沃白板”與“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兩大平臺的部分功能如何助力學思課堂教學的開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思課堂教學的融合與創新。
[關鍵詞]信息技術融合;學思課堂教學;單細胞生物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4-0090-02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以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既有利于豐富課堂呈現,提高教學效率,亦能在學生發展的關鍵期埋下科技發展的種子,為其今后的發展開拓不一樣的眼界和視角,是課本以外的另一種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教育滲透。而今,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不僅僅是指在教學中借助課件,穿插動畫、視頻等,更多的是強調技術在增進課堂互動和提高教學效果上的運用[1]。我校的課室教學設施依托“希沃白板”和“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兩大平臺,兩者在課堂互動以及學情檢測上各有所長,可融合利用。“希沃白板5”軟件內置的以知識檢測為目的的互動游戲形式多樣,而“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平臺所依托的大數據處理系統則能夠對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統計處理,方便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學情和學困點,高效利用課堂。
我校推行學思課堂已有四年。學思課堂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集團倡導推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利用情境包裹核心問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會學習、會思考的核心素養[2]。為了使信息技術與課堂探究融合起來,筆者嘗試以《單細胞生物》一課為例進行學思課堂教學探索。
一、挖掘核心,提煉主線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心臟所在。學生所有的“學”和“思”活動,都是基于問題而建立起來的。相比于傳統課堂,學思課堂的理念是將教學內容進行剖析、凝練、聚合,挖掘出其中具有涵蓋性、統領性、輻射性的核心問題或問題鏈,以此形成教學主線和學生思維匯聚點,從而貫穿課堂教學。在核心問題的背后,體現的是學科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素養。刪繁就簡、明晰主次,將有限的時間聚焦到最直擊學生概念形成、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的問題上,提高教學效率。
以《單細胞生物》一課為例,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第二單元的收官之課,具有讓學生補充認識生物體結構層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重要意義。這節課的最終目的在于,以單細胞生物闡述“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核心概念,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細胞和生物體結構層次的知識網絡結構。教學圍繞“結構與功能”這一核心,由四個問題依次鋪展開:什么是單細胞生物→為什么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如何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為什么說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前三個問題如同一條導火線,隨著學生的思考角度變化逐級遞進鋪墊,將學生牽引到最后一個核心問題,并最終引爆思維的火花,在解決最后一個問題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達到教學目的。而在引導學生對這四個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筆者融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助力問題鏈的牽引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二、情境包裹,激趣引入
如果說核心問題是一盒糖果,那么情境就是包裹在問題外的廣告外衣。好的情境能夠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意愿,同時一個好的情境,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在其中收獲知識,還應該具備時代性和人文素養,給予學生情感與社會責任的熏陶。筆者結合社會熱點,選擇了學生熟悉的屠呦呦獲得共和國勛章的事跡作為情境導入,以此與單細胞生物中的瘧原蟲建立聯系,滲透STS教育理念,使學生在一開始就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由瘧原蟲打開單細胞生物大門后,學生自然對單細胞生物的其他類群充滿了好奇,此時可利用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平臺,向學生推送“單細胞生物類群”的微課視頻。微課具有容量大、時間短、視覺效果強的特點,相比于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節省了很多舉例、觀察、說明的時間。利用智慧平臺的推送,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端觀看微課視頻,隨時倒放、暫停,根據自己的情況實現自主學習。為及時檢測學生微課學習的效果,筆者利用希沃白板5軟件中的互動活動功能設計“哪些是單細胞生物”的小游戲,邀請兩位學生上講臺同時答題PK。希沃白板5的PK小游戲玩法類似于手機切水果游戲,且可以兩人在一塊屏幕上同時答題并實時顯示得分,在玩法、音效、呈現形式上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最后利用游戲結束后顯示的游戲過程操作詳情,了解學生存在的知識盲點,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總結和補充。
三、實驗探究,思維錘煉
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而思維形成與探究活動相輔相成,思維是探究的內核,而探究是思維的驗證。學生思維的錘煉,有賴于教學邏輯的設計和思維工具的輔助。因此在探究流程上,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思維邏輯。首先讓學生舉起試管對光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最后進入顯微操作。從肉眼到放大鏡再到顯微鏡,層層遞進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過程和真實理解為什么要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草履蟲的觀察實驗是初中生第一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活物,分享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但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操作受到場地的影響,學生的走動很容易引起鏡位偏移而導致視野錯位。在這樣的情況下,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平臺的優勢便凸顯了出來。學生在調整好觀察視野后,利用平板進行拍照、錄制視頻,并上傳到電腦教師端,教師從中挑選拍得較好的、有代表性的畫面、視頻進行大屏幕展播。借助這樣的技術優勢,不但可以化解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劣勢,在無須學生走動的情況下實現觀察結果的分享,并且可以將原本局限于小范圍的互動拓寬為全體全員的互動,學生的實驗結果也得以在全班范圍內分享,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觀察角度的多樣與深入。
《單細胞生物》一課以草履蟲為例闡述單細胞如何完成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其中教材上提到的草履蟲結構有近十種,如果每一種都講,耗時較長,容易沖淡重點。因此筆者在教學中使用希沃白板5的交互功能,讓學生自學后分別上臺將結構與功能進行拖曳配對并核對答案,利用這個互動游戲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好零散的結構與功能內容,將更多的時間聚焦到“運動”“攝食消化”“遺傳(繁殖)”“應激性”四大功能上,有效排除干擾,避免大范圍講結構而零散沒有主干線索的情況出現。利用多個視頻或動畫,建立動態的生命活動過程,揭示結構決定功能,突破教學難點。進而在課件中借助表格作為思維整理工具,對比草履蟲(單細胞)和人體(多細胞)兩種生物完成各項主要生命活動的結構,簡潔、直觀地呈現了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本質區別,使學生在認同結構決定功能的同時,也能順利地歸納出單細胞生物的生命結構層次,實現思維的拓展和提升。
四、鏈接生活,人格養成
“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教學中每一個微小的環節都可以成為向學生傾注生命觀念和生活態度的所在。在觀察草履蟲之后,實驗用草履蟲的去向就是一個值得設計和利用的環節。利用稻草培養液培養草履蟲對于在城市中生活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所以筆者組織學生利用牛奶培養草履蟲,并拍攝了一個視頻短片在課堂上展播。這一方法既解決了草履蟲的后路,又進一步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培養欲望,且利用其中的培養原理,能夠順利過渡到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上。而后利用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平臺發布任務,讓學生對資料中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系的信息進行分類,并在平板上提交,教師端可以實時呈現學生的完成速度和完成情況,精確把握學生難以區分的信息點和掌握程度。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課本到生活。最后回顧屠呦呦的事跡,一前一后,形成呼應。以屠呦呦在與瘧原蟲對抗過程中的重大發現和堅持堅守,以及外界的評價,引起學生對其堅持堅守、奉獻精神的認同,以及對生命的珍視,滲透情感教育;以屠呦呦“一人、一蟲、一生”事跡中所蘊含的渺小和偉大、平凡與非凡,及其甘愿為國家、世界衛生工作付出努力和為人民的安全福祉所做出的犧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而無私奉獻學思課堂的本質是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信息技術的使用必須要能夠輔助探究或者是增進探究效果才能使學思課堂增色。《單細胞生物》一課依托“希沃白板”和“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平臺中微課、課堂互動游戲、資源共享、學情統計的技術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思課堂的融合與創新。《單細胞生物》教學中,實際上僅使用了“希沃白板”與“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平臺的部分功能進行教學評價和反饋,兩大平臺仍有許多優秀的功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究、融合使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是整個時代背景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技術的融合應用價值不僅在于豐富課堂呈現、創新教學評價模式,也在于開啟新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從這點看,信息技術與學思課堂的融合創新還有更大的探索空間和更長的路要走。
[? ?參? ?考? ?文? ?獻? ?]
[1]? 肖廷忠.淺談初中生物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參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初中生物課例的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17(5):16-19.
[2]? 陳勝全.學思課堂:學生是真正的主人[N].中國教師報,2016-08-24(6).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