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黎娟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社會對失能老人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進失能老人養老服務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失能老人? ? 養老服務? ? 養老服務體系
本文所說的失能老人,包括半失能老人在內,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是指生理、經濟、家庭失能,基本無力自養的老年群體。這個群體基數大,增速快,逐步上升為養老服務的主體對象。然而就目前養老服務工作而言,我們對這個群體的認知認同、政策設計、體系納入和經驗積累,都還處于初始階段,致使相當一部分失能老人無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渴望和需求。本文試圖通過現狀分析,為破解這一困局進一家之言。
一、社會對失能老人養老服務的供給,不充分不實惠
(一)服務體系尚未正常運行
國家確定的工作目標是:到2022年,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但從實際運行看,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健全與頂層設計相去甚遠。有的失能老人反映,他們現在仍然處于居家養老無人問、社區養老無人管、機構養老無人要的狀態。
(二)整個養老服務業發展尚不均衡
城鎮“三無”、農村“五保”老人,由政府兜底保障,集中供養,經多年實踐和改進,這一塊已經走上正軌,態勢良好。中等收入以上家庭購買養老服務能力較強,在高端機構、特色服務層出不窮的新形勢下,有什么樣的需求就能買到什么樣的服務,這一塊的發展勢頭也是風生水起。目前對于低收入家庭,政府兜底兜不過來,個人想購買又買不起,依靠社會救助還不長久,基本保障型供給明顯不足,生活有人管、有病能就醫是他們最想要的服務。
(三)政策實施和經驗推廣步伐緩慢
目前養老服務業的難點在于失能、半失能和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激增與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國家先后多次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醫養結合的指導意見,隨后各地都相應安排了試點,探索出了一些有價值、可復制的經驗做法。但問題是試點周期長、推廣進度慢,而且對失能、半失能和低收入群體至今沒有拿出可操作的實施辦法,政策落地困難重重。
(四)財政投入和資源配置明顯短缺
各級政府雖然堅持了財政投入與老年人口增長同步增加的原則,但投入總量少、撒芝麻式投放等問題依然突出。政府醫療衛生支出與老年人口增長比率也能保持正向關系,但要突破1%關口相當不易。養老機構數量有所增加,但屬公益保障性質的基本原地不動。全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8.6張,遼寧省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千名老年人也不過11.2張,而發達國家則高達50?70張。我國老年康復及家用保健器材數量是歐美國家的10%,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和素質更是不能相提并論。
二、推進失能老人養老服務,重在強化意識,落實到位
(一)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重點對象上來
國家明確了失能老人在養老服務中的優先地位,并專門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體系” “重點為經濟困難失能(含失智)老年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托養服務”“開辟失能老年人照護單元,確保有意愿的特困人員全部實行集中供養”“鼓勵為社區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社區護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務”。落實這些政策措施,需要各級政府有充分的認識,給予足夠的重視,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重點對象上來。
(二)努力把“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建立起來
我國目前還不是高度發達的福利社會,但我們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有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要勇于克服困難,建立起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實現應養盡養。目前比較現實的辦法,一是堅持公辦養老機構的公益屬性,降低門檻,將家庭困難且有意愿的失能老人全部納入政府兜底保障,實行集中供養或托養;二是對家庭比較困難的失能老人,尚可居家養老的,政府購買服務為其提供居家生活和醫療服務,入住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政府為其提供生活補助;三是對有條件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以家庭照護為主,社區利用養老服務站點,無償為其提供輔助性服務,通過社區平臺整合社會資源,為其提供低收費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四是將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公益機構、義工志愿者等社會資源作為政府的補充力量,納入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為有特殊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定向服務。
(三)盡快把各項保障措施落實到位
隨著保障范圍逐步擴大,公辦養老機構要相應增加,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要加快推進;政府投入要加大傾斜力度,對接收失能老人的養老機構和入住者均給予政府補貼,將養老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改造升級照護型床位,開辟失能老人照護單元,政府給予補貼;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為失能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納入醫保范圍,為失能老人開辟綠色通道,養老機構可按規定申辦醫療康復機構,符合條件的還可納入醫保定點范圍;落實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費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在普通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在街道、社區開發一批為老服務崗位,設立養老服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比達標表彰項目,獲得榮譽者晉升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讓養老護理人員的勞動創造和社會價值在全社會得到認可。
(作者單位:遼寧省社會保險事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