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珊 邱偉維 陳梓松
摘 要:本文對港口城市內涵進行了解讀,總結了鹿特丹、杜伊斯堡、新加坡、寧波等國內外典型港口城市的發展經驗,從港口城市建設、集疏運體系和臨港產業三個方面論述了港口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與借鑒。
關鍵詞:港口城市;發展經驗;集疏運體系;臨港產業
中圖分類號:[U6-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1)03-0025-02
1 港口城市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港口城市是指位于水域沿岸,擁有港口并具有綜合水陸交通樞紐職能的城市[1],兼具港口和城市的特點與內涵,是一種特殊的城市類型。從狹義上講,港口城市是指擁有腹地資源,以港口經濟為主導、以港口功能作為城市經濟發展重要依托與核心載體的城市[2]。
在港口城市的發展中港口的作用十分重要,港口是連接著相鄰城市和區域發展的紐帶,是城市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中心[3],賦予了所在城市的一種海洋特質,也連接著陸地文明和海洋文明。港口和城市并不是簡單1+1=2的相加關系,若港口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沒有發揮重要影響作用,則不能稱為港口城市。只有兩者之間形成有機地關聯才能實現1+1〉2,達到港城互促發展的效果。經過長期發展,當前港口城市更多強調城市系統和港口系統的互動和有機結合,港口和城市兩者相互依托、共同發展,成為重要海事活動的經濟實體。
2 典型港口城市案例分析
2.1鹿特丹
鹿特丹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地處荷蘭南部,位于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歐洲門戶”之稱。鹿特丹是荷蘭第二大城市,年產值約占荷蘭國民收入的13%。鹿特丹的經濟幾乎完全以航運為基礎,它聚集了國際航運業的各種要素,擁有完善的港口設施、發達的轉運網絡、健全的服務體系和生機勃勃的臨港產業,是國際上重要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鹿特丹充分利用自身海運優勢,逐步發展壯大石化工業,煉油、化工、造船等工業,依托鹿特丹港蓬勃發展,形成了一條以煉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食品等工業為主的臨海沿河工業帶,成為世界上三大煉油基地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綜合體和港口城市。鹿特丹建立了發達的集疏運系統,包括鐵路運輸、內陸水運、管道運輸和公路運輸[4],憑借著港口和強大的集疏運網絡,利用自身的臨港優勢,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其港口增加值占里奇蒙德地區GDP的40.5%,占荷蘭的8.2%。目前,鹿特丹不僅是歐洲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和西歐商品的集散中心,也是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
2.2杜伊斯堡
杜伊斯堡是歐洲典型的內河港口城市,位于魯爾區西部的萊茵河畔,同時也是德國西部魯爾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杜伊斯堡是一個典型的“以港立市”的城市,港口的繁榮發展帶動了臨港產業,并與港口形成了良性互動[5]。港口的發展帶動了杜伊斯堡市發達的冶金和化工產業,大多數德國的鋼鐵廠、鋼鐵工業中心和主要的裝備采購基地都在杜伊斯堡設立建造。港口成為了魯爾工業區主要的工業品運輸樞紐,礦石、煤炭、鋼材、谷物等大宗散貨是港口的主要貨種。此外,杜伊斯堡擁有廣闊的物流需求和市場潛力,港口積極融入現代物流和國際供應鏈,通過水路、鐵路和高速公路與中、東歐大部分地區聯系在一起,成為鹿特丹、安特衛普等北海沿岸港口的內陸中心[6],年總吞吐量可達到7000萬噸。
2.3 新加坡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乏,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如今的國際航運中心,“以港興市、以港興國”的理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加坡坐擁馬六甲海峽這條全世界最繁忙的海運線,依托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運用自由港的政策,充分發揮其中轉功能,處理了大約世界五分之一的集裝箱轉運吞吐量,帶動了集裝箱國際中轉業務的發展,成為國際航運網絡的重要一環,由此也提升了新加坡在國際航運、貿易和金融業務的競爭力。新加坡通過建立工業區發展工業體系,在電子電器、煉油、船舶修造等方面形成產業優勢。工業和貿易的發展吸引了各類要素在港區地集聚,從而推動了金融、第三方物流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發展路徑符合新加坡通過港口發展帶動城市發展的理念。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城市整體規劃的注重,新加坡致力于向知識經濟轉型,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并積極發展與港口相關的服務產業,例如國際旅游業和會展業。新加坡港產業集群的分布已經沿著港區不斷向外延伸,產業鏈多集中在航運產業上游,形成了以發展國際高端航運業為主的知識驅動型的航運發展模式。
2.4寧波
寧波是浙江省經濟中心,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是中國大長三角五大區域中心之一。寧波一直奉行“港口興,則城市興、經濟興”的城市發展戰略,把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作為貫穿寧波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寧波港已經發展為臨港工業和現代物流服務共同發展的現代化港口,成為臨港產業集聚帶和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石化工業、鋼鐵工業、電力工業、造紙工業等臨港工業在寧波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同時,寧波港不斷加強海鐵聯運能力建設,出臺扶持政策,提高服務品質,努力為海鐵聯運創造優勢。寧波依托完備的貨物運輸服務功能,良好的港口和產業互動關系,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最具潛力的港口城市之一。
3港口城市發展經驗借鑒
3.1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引入先進的建設主體
港口城市建設需要有長期戰略規劃和強有力的推進主體作為保障。從國內外典型港口城市發展經驗來看,他們都制定了長期戰略規劃,這不僅有助于理清未來發展方向,更能幫助其專注于某一領域精準發力。如新加坡制定了“以港興市、以港興國”的發展理念、寧波更是多年奉行“港口興,則城市興、經濟興”的城市發展戰略。同時引入具有豐富經驗的港城一體化開發主體也是港口城市發展的關鍵,有利于達到港城互促發展的效果。如新加坡引入了在集裝箱碼頭經營、投資和管理上都有著豐富的經驗的PSA International Singapore,不僅幫助新加坡奠定了全球港口城市發展的典范基礎,自身更是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碼頭運營商。
3.2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臨港產業是港口城市協調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港城互動的紐帶,國內外典型港口城市在形成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都是依托臨港產業帶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且均具有主導產業鮮明的特征。在產業發展上充分利用港口資源、圍繞港口優勢建立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與港口直接產業、關聯產業、依存產業的生活性服務產業,提升城市功能。例如,鹿特丹依托自身工業基礎與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世界上三大煉油基地之一;新加坡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成為了世界石油煉制中心、國際船舶燃料供應中心及世界最大的修船基地。
3.3打造完善的港口集疏運系統,提高港口輻射影響力
港口城市需要通過高效集疏運擴大腹地輻射范圍,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如鹿特丹擁有多模式的集疏運系統,通過鐵路大通道,將港口腹地延伸到上千公里以外的歐洲內陸腹地,形成“水-公-鐵-管”的運輸模式,海鐵聯運集裝箱吞吐量占到20%以上,美國向歐洲出口貨物的43%以及日本向西歐出口的貨物近34%都經由鹿特丹中轉。杜伊斯堡依托內河優勢,鐵水聯運集裝箱吞吐量占比超過36%。完善、高效的集疏運體系有效促進了港口與城市在經濟、政策、文化等方面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際豐. 我國港口城市的互動與發展研究——基于大連港城的分析[D]. 2012.
[2] 惠凱. 論港口城市的發展[J]. 中國港口, 2004, 000(011):11-13.
[3] Xiao Z , Lam J S L . A systems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Port City: 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s policies[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7, 22(Mar.):255-262.
[4] 彭德艷,秦小川. 橫沙深水新港“全水運”的集疏運模式探索[J]. 中國工程科學, 15(6):1-112.
[5] 徐萍. 從杜伊斯堡港的發展歷程看港口的升級和轉型[J]. 中國港口, 2008(09):60-62.
[6] 楊蕓蕓. 內河港口與城市互動的實證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