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井然有序的交通令人印象深刻:基本沒有闖紅燈、亂停車等違規行為;即使是高峰期也只有少數幾條道路出現短時擁堵,市內交通可以用“順暢”來描述。新加坡這個赤道附近的“小紅點”,人口大約560萬,國土面積僅為720平方公里,道路就占據了12%土地總量,機動車保有量接近100萬輛。如何能做到路網通暢?
新加坡道路擁堵情形較為少見,與這座“花園城市”的規劃密不可分。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規劃。新加坡是較為典型的多中心布局,由多個衛星鎮組成,衛星鎮之間由高速公路、地鐵連接。每個衛星鎮按照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相應的商業、學校、醫療等設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就近解決,極大減少了交通出行壓力。
新加坡政府善用價格等經濟手段調控交通,被認為是全球最成功的范例之一。1990年以來實施的擁車證制度,讓新加坡有效控制汽車數量增長。
新加坡陸交局根據每年淘汰車輛的數量和道路建設情況確定每年新發放擁車證的數量。陸交局每月拿出一定數量的擁車證競拍,一張擁車證的成交價為大約4萬至5萬新元。進口關稅加上注冊費、保險費等其他費用,在新加坡擁有一輛汽車需要繳納的稅費甚至可能超過車價本身。然而,高價競拍獲得的擁車證有效期一般是10年。若到期沒有更新擁車證,汽車會被自動撤銷注冊,也就不能上路了。目前新加坡汽車數量的年均增長率不超過0.25%,幾乎是零增長。新加坡還從疏導流量方面入手,設計電子道路收費(ERP)系統,緩解高峰時段鬧市的擁堵。
(據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