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
13年前,地震吞噬著鮮活的生命;13年后,當悲傷漸漸淡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經歷過那場地震的人重拾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們用體育的力量,彌合在地震中失去的人生拼圖。
汶川地震發生后,首都體育學院足球教研室副教授馬克輾轉到達位于四川綿陽市九洲體育館的安置區,加入“希望九洲”志愿者團隊,協助做一些衛生防疫、物資運輸、帳篷維護等方面的服務工作。
地震,曾給孩子們的生活蒙上陰影。馬克說,很多孩子出現焦躁、沉默、恐慌、厭食的情況,甚至不愿進有頂棚的空間。“在安置區,孩子們臨時聚在一起,他們互相缺乏溝通,原有的信任感支離破碎。”馬克說。
那一年6月初,每天晚上6至10點,馬克都會準時出現在九洲體育館旁的小廣場和孩子們玩游戲、踢足球,其中不少孩子來自遭受重創的北川。
起初大家踢的足球是從廢墟中撿來的,非常破舊,但成了馬克和孩子們的“寶貝”。慢慢地,踢球時出現了久違的笑聲。“當時的經歷讓我重新認識了足球的教育功能,孩子們在踢球中發現更多的伙伴、關愛與互助,產生信任與團隊觀念,認知自身與現狀,重塑信心與毅力。”他說。
當孩子們奔跑在球場上,揮汗如雨、收獲進球之際,曾經印刻在心中的地震災害帶來的傷痛與陰影,或許以另一種形式得到撫慰和釋放。
今年4月14日,是青海玉樹7.1級大地震11周年。11年來,記者多次走進這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江源之地,感受震后玉樹重生。
重建時期,玉樹災區的孩子們用破舊的木板搭起乒乓球臺打乒乓球,熱愛踢球的康巴學子們在廢墟里你追我趕。如今,“康巴野牦牛足球隊”在高原小有名氣。國家公園漂流、玉珠峰登山,體育給予經歷過災難的玉樹人新的力量。
在玉樹市扎曲河畔,彩虹橋邊,是“玉樹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所在地。“希望之家”現有成員65名,年齡在13歲至65歲之間。他們中有六成是玉樹地震導致的脊髓損傷。
為了有更強壯的體魄,“希望之家”成立了7人組成的輪椅籃球隊。閑暇時,玉樹第四民族高級中學還為他們提供室內籃球場,大家坐著輪椅相互切磋,強身健體的同時忘記傷痛。
(據新華社5.1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