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婷
〔摘要〕生態理論強調將家庭、學校、社會看作是一個互相作用的整體。在指導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的過程中,將個體的心理發展作為核心出發點,通過開設文化實境學習體驗課程,利用當地資源來構建實施輔導體系,從課程設置、活動開發、個體輔導、家庭支持、職業體驗等多維度去探尋有效途徑。將輔導模式立足于學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并對多年的實施經驗進行了總結與反思。
〔關鍵詞〕生態理論系統;生涯規劃;輔導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6-0066-04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中學生生涯規劃指導需求迫切,新高考與生涯規劃成了近年來的熱門詞匯。由于近年來經濟形勢的轉變,加之當前國內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質量下滑以及結構性矛盾嚴重,基礎教育在生涯規劃環節薄弱,導致中學生在生涯規劃中的探索階段行動不足、職業價值取向模糊、社會實踐不足與職業環境相脫節等問題。
本研究基于對個體在中學階段出現的心理發展危機做考量,從個體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視野出發,遵從生態理論系統架構去思考中學生的生涯輔導體系問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在其出版的《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中,正式提出生態理論,將家庭、學校、社會等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整體。該理論目前較多地被應用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個體心理應激反應的研究中,運用該視角進行生涯研究的案例并不多。
布朗芬布倫納在生態系統理論中,將個體放于核心的位置,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基于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個體到微觀、中觀、外觀、宏觀的幾大系統中,分別是個體自身的發展,微觀是個體在家庭、學校以及同伴關系中的發展,中觀是學校與家庭之間、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系發展,外觀則是影響學生生涯發展的外部環境包括家庭收入、父母期待、學校為學生創設的條件等,最后宏觀系統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往往是通過隱性的、滲透式的方式影響個體的發展。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比較廣泛的宏觀系統有社會期待、主流價值觀、文化氛圍等。
二、探尋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體系的有效途徑
目前,課程改革后,我國基礎教育正在逐漸完善每一個具體職能部門的工作和職責,努力為學生各個方面的需要提供保障。許多中小學逐漸開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本研究經過前期的摸索,兩年的實驗研究以及后期的推廣實施,從實現教育對中學生成長規律回歸的角度出發。將生涯規劃著手于“學習階段”,即學生應當在有生涯規劃意識的引導下進行本階段學習生涯的規劃,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將生涯規劃輔導細化至學業與職業兩個部分。
根據定位,本研究提出的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模式的輔導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認識自我、職業性向評定、學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具體操作是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行職業性向的初步確定,利用職業測評工具針對職業性向評定著重引導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使不同學齡段的學生對中學生學業生涯進行整體規劃,最后是對高中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
(一)生涯規劃輔導課程體系建設
生涯規劃輔導課程是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課程上,應從學生的個體心理發展特征出發,結合實際經驗的主題作為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每個主題下各有幾個單元活動,設置不同的活動方式圍繞這個主題內容展開,由淺入深,逐步落實。生涯輔導課程由最初的18課時“生涯輔導課”擴充到面向學生開展“團體動力課”“時間管理”“學習輔導”“職業興趣探索”四個系列課程,授課的學生群體從中學的高中范圍擴展到初一年級,根據不同年齡層孩子發展的特點進行相應課程輔導。
(二)實境體驗式學習推動學生的學業輔導
實地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對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發現學科背景知識。讓學生從問題中去思考,學會利用多方資源去親身尋找答案。實境探索過程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在團體中與他人進行合作,并在主題性的環境下,讓學生了解學科知識的設置構成,將大腦中的新舊知識相聯結,提取腦中的原有知識架構,有助于未來學校學習時的融合,提升學習效果,并實現個體的多元智能探索過程。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職業設計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多數家長、學生認為高中的直接目標是考大學,由于對社會需求的不了解,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容易出現了一頭霧水的狀況。職業輔導是在學生學業輔導的基礎上,學會合理利用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多方資源進行職業世界的認識。在創設的活動中讓學生采用生涯采訪、實地考察、盈利創收、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社會實踐體驗。將所進行的活動以小組策劃案、成果報告的形式圖文展現。這種形式有助于學生對職業世界的初步探索,為將來高考填報志愿起到了鋪墊作用。
(四)使用咨詢技巧澄清個體生涯困惑
在生涯規劃課后,教師結合咨詢的手段,對學生做出的生涯相關測試、目標、興趣以及能力等進行個體的生涯訪談,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和個體需求,發現起點,點燃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同時利用時間管理技術,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分配、運用學習時間,提升學習動力,改善學習成績。針對部分學生應對當前的困惑以及焦慮緊張的情緒同時輔助放松技術,用正念訓練改善情緒。
三、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體系的架構與基礎
本研究將生涯規劃輔導分為學業輔導和職業性向輔導兩方面,其中學業輔導著眼于學生的時間管理、學習動力系統促發、認知結構重塑等方面,輔以個體情緒輔導。
(一)構建生涯教育系列課
從生涯規劃理論基礎架構以及學生問卷調查情況來看,不同年齡段的中學生對于自我認識、職業了解、升學規劃、社會形勢等方面有不同層次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個體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 初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從自我認識、人際交往、情緒輔導、學習規劃等自我覺察的部分,輔助學生對學業的規劃進行設計,高中的設計內容以引導學生更加科學完整地認知自我和分析自我、確定自己將來職業的主要方向為主,并逐步縮小選擇范圍,在高一面臨選課的前提下,了解和明確大學專業的設置,提高自己對專業選擇的認識。
在課程的實施上,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每個人時間管理方面的困惑入手讓學生們對自己時間使用情況進行深入探索,感悟到時間管理的問題究其原因是“人”的問題。在“點燃渴望”后,通過了解時間管理四象限劃分、甘特圖等時間管理操作工具,加強學生時間管理意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時間管理的技術。
其次,使用概念構圖教學法設置輔導課程。將評估學習者“起點”作為課程設置的基礎,不同的學習者對于知識技能掌握不一,教會學習者評估自身原有學習認知的“基礎”并設計符合學習者認知特點和舊有認知架構的活動,活化大腦認知的“粽子串”,幫助學習者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結。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從動機和技巧兩個角度聯系大腦特點和認知過程來闡述學習輔導的具體因應策略。
再次,學習輔導課程之后進行職業興趣探索的系列課程,個體在完成學業規劃的同時,確立自己的大學習觀概念,了解未來生涯學習對個人生涯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職業興趣和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做鋪墊;幫助學生澄清自我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目標;拓展學生獲取職業信息的外部渠道,做好自我選擇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平衡。
(二)個案輔導
課堂之外,教師再面向咨詢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學習輔導,與學習咨詢不同,心理咨詢更加注重的是個案的自我成長,在此過程中,先解決來訪者的情緒后處理事情,通過交流,探討,使得來訪者焦慮和抑郁情緒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堅持對自己日常的時間使用進行計劃并盡量執行;情緒較之前變得平穩;學習動力提升,能夠積極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
(三)活動設置
活動設計方案與策略首先是自我概念的發展,目標在于引導學生知道“你是誰”的內涵。活動設置的基礎是協助團體成員了解自己,即探索個人價值觀、人格特質與了解個人興趣與未來生涯的聯結,具體目標分為以下六點:
1.團體動力的建設,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融入他人所知進行整合;2.挑戰不可能,訓練學生對自身任務挑戰的定性思維;3.澄清人生態度,辨析價值取向;4.促進學生發展興趣和多元智能;5.了解時間管理的核心,點燃渴望;6.訓練對未來的規劃能力。
針對以上六點目標,未來生涯活動的開設將以三坊七巷為起點,聯結我省茶文化、海絲文化,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策略,逐一布建學習點,讓語數英理化生等學科都能在實踐活動中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借以協助孩子回到學科教學當中,發現自己的智能優勢。
(四)強調家庭以及同伴支持的作用
中學生處在個體生涯探索階段,家庭支持系統對其價值取向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且該階段中學生的生理年齡步入青春發育期,逐步向成年人的行列發展,生理上的迅速改變和心理上懵懂狀態存在落差,尋求自我同一性是本階段的主要發展目標。因此如何引導個體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將來整合成一個有機體,家庭的支持和同伴的影響對于個體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自家庭的支持、同伴的認同會讓個體在生涯規劃的探索過程中更好地確立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念。
(五)培訓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團
系統化的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專業化的生涯規劃教師。本研究歷時兩年的探索研究,再到針對全市中小學校推廣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從團體動力、時間管理、學習輔導、生涯規劃四個模塊集中培訓師資,培訓時長歷時3年,采取集中授課、實地演練的形式進行,培訓目標從有效教學、樂在學習、生涯定位三個方面進行,將減法旅行、實境體驗式學習法及生涯經營策略貫穿在學習過程當中。
培訓后的師資隊伍將回到本單位為本校師生進行服務和輔導。在課程和活動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和規范學生社團服務,指導開展以生涯規劃為主的學生社團,讓學生通過社團活動進一步發掘自己的興趣。
四、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體系的研究創新
本研究在課程教學上,利用了有意義學習將新舊知識在認知結構中互為聯系,進行概念統整,做好自我的同化與順應工作。在做學習輔導過程中,采用卡片聯想的方式,利用后攝學習策略檢視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中知識結構組成的范圍和程度。通過概念構圖教學法以及實地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尋找到學生學習的起點以及學習動力缺失的部分。
在實踐上,以具體的實踐活動方式探索中學生生涯規劃的合理模式。通過開設文化實境學習體驗課程,利用當地資源,如福州市“三坊七巷”進行文化實境學習,讓學生在實地環境中發現學科學習的相連性,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出具有特色的學習輔導模式,以舊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尋找到孩子學習的起點,喚起學習興趣和重拾孩子的學習自信。在輔導實施過程中,研究者不斷改進指導模式,使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從而提高了其對于中學生生活的指導意義。
五、生涯規劃輔導實施后的啟示
生涯發展是個體在自我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增長,在特定階段完成特定的發展任務,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會使個體獲得一種滿足的成功體驗并有利于下一階段的發展。經過兩年多的生涯輔導體系探索,學生對生涯規劃有了初步的了解,研究者也通過實驗得出了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規劃教育的前提在于學生對自己的全面、準確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是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科學合理的職業性向問卷確定相關的職業目標范圍,目標的準確設立可以有效地指導和調整整個學業規劃和實施過程,它對整個學業的規劃和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和調節,這也使得整個學業規劃更有效率。
第二,目標傾向定位,是生涯規劃的第一個步驟。作為學習生涯規劃的領航標,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是學業生涯規劃指導內容非常重要的一項。
第三,生涯規劃教育應該全面完整。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成長和成才是一個全面進步的過程,在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的指導下,規劃應該涵蓋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生活、鍛煉等;時間的連續性,即規劃的內容應體現一個發展的過程,內容上體現事物先后的發展順序。
第四,規劃和指導的機制形式可以多樣化。指導者的指導在本規劃模式中的工作機制可以是多樣化的,不需要拘泥于傳統課堂教育的單向交流,更多地傾向于雙向交流,調動學生內部學習動力系統,促發學習。
六、基于生態理論視野下的反思
自2012年起,福州市針對中學生發展開始在一線中學進行實踐探索;2014年形成了初步的生涯規劃輔導的課程體系;2015年針對全市中學教師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師資培訓,并于2016年完善有關生涯規劃輔導的系列課程、活動方案。通過開展實施早期的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全線鋪開建立生涯規劃指導體系,這是在傳統就業指導方式上尋求新的突破,結合個體心理發展進行生涯探索期的規劃,同時也是基礎教育的學生工作適應新高考、新改革所必須做出的積極響應。
在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模式推行的過程中,我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值得我們思考。
1.生涯規劃理念的推廣。從20世紀50年代重視生涯規劃教育至今,我國生涯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層面,由于中學距離職業生涯發展較遠,故而在對生涯教育理念的梳理上較為薄弱,部分中學還沒有生涯教育的內容。
2.生涯規劃教育的貫穿性。生涯規劃教育應從始至終由初中貫穿到高中階段的全過程,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生涯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育,它是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生涯任務結合在一起的。只有將其與學生當前發展的任務相結合,生涯規劃教育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在實施模式中,必須把握非常重要的三點:一是認識到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性,發揮教師引導幫扶的作用;二是注重在生涯規劃輔導實施前的師資培訓,本研究用三年時間培養了一批可以開展生涯指導的教師,但普及面仍然有限;三是生涯活動的開展必須得到學校領導層面的大力重視,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轉變只有學業為大的思想觀念。這樣才能使這個實施模式達到預期的教育成效。
注: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積極心理資本對中學生心理應激水平的影響及干預研究”(課題編號:FZ2020GH12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巧英.初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與融合探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8):38-40.
[2]盧佳適.初中生生涯規劃與學習動力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8):26-28.
[3]劉宣文.高中生生涯規劃與輔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4]王嵐.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因素及其干預[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20,36(3):48-53.
[5]朱玉芹.新時代青少年素質教育方法探析——生態系統理論的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31-32.
[6]郭娟娟,羅嘉文.人才培養新模式:大學生學習與發展中心生態系統模型構建[J].高教學刊,2020(11):116-120.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州,350001)
編輯/衛 虹 終校/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