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劉欣

〔摘要〕讀寫技術是指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運用自由書寫或主題繪畫等形式表達內在感受或想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發出一套基于讀寫技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簡稱“讀寫課程”)。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文章或繪本,在領悟的基礎上用書寫的形式表達感受或想法,然后與同伴討論或分享借助團體動力促進自我成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證實該課程干預有效,操作方便,可以在心理課、團體輔導、班級管理等情境中廣泛使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讀寫技術;校本課程;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6-0064-03
一、課程開發背景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是全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形成了學校發展特色。近年來結合課題研究致力于探索適合不同學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閱讀和書寫是學生最常用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書寫能力,有廣泛的閱讀興趣,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喜歡通過寫寫畫畫表達內在感受。如果能結合學生經常使用的讀寫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非心理專業的教師也可操作,這樣即可解決大部分地區和學校心理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也能滿足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研究團隊在專家的指導下,查閱文獻資料,經過多次研討,確定在閱讀療法和敘事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形成“讀寫技術”作為干預手段。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閱讀作品,學生借助感覺、知覺、思維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過程,積極主動地與閱讀材料發生交互作用,產生情感共鳴,體驗愉悅、樂觀、幸福等美好情感,增強心理免疫能力,也可以通過閱讀與作品對話,找到解決心理困惑的“良藥”,掌握心理調節技巧,提高心理彈性。雨果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通過讀寫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解決中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切實可行的。
二、課程體系介紹
(一)課程目標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他們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根據總目標的要求再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定課程具體目標為“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情緒能力和培養希望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課程結構
根據課程目標和中學生特點,課程設計力求有趣味有意義,課程類型以團體心理活動課為主;課程內容包括主動學習、融洽關系、自我意識、調控情緒和心懷希望五個主題,基本能滿足中學生成長中對心理健康內容的需求;各主題之間既獨立成章又有內在聯系。每次課程結構為“導入—閱讀—自由書寫/繪畫/創作—分享”。導入部分5分鐘左右,選用與主題相關的歌曲、圖片、短視頻或電影片斷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閱讀圖書時間為20分鐘,精選相關書籍節選、繪本或經典文章,如人物傳記、勵志故事、心理圖書、繪本故事、中學生必讀書籍等;自由書寫時間為15分鐘,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有感而發,可選擇喜歡的方式自由表達;小組分享環節20分鐘,分享作品及感受,鼓勵表達,同伴支持,借助團體動力促進學生成長。
(三)課程內容
課程設置第1課組建小組,小組成員互相熟悉,開啟課程學習;第15課為課程總結,結束課程;其他13次課為課程主體部分。主要內容見表1。
(四)課程實施
課程時長為一學期,上課頻率一周一次,單次課時1小時,共計 15次課,可以按著課程設計的順序上課也可以結合學生的時間節點打亂授課主題次序。
該課程可以選修課的形式面向全年級招募,學生自愿參加,名額限定30人左右最佳,參與的學生太少缺少團體動力,人數太多學生分享不夠充分。還可以結合主題班會選擇某個主題內容開展教育活動。
授課教師可以是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心理教師,也可以是沒有相關專業的班主任或學科教師,因為閱讀和書寫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易于操作,閱讀材料可以選用校本課程所提供的,也可以由授課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目標需要自己挑選。
讀寫課程適合中學課堂,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授課教師均認為讀寫技術有易于實施、方便操作、結構性強的特點。
三、課程實施成效
通過對學生課堂上生成的書寫作品以及課后反饋表進行評估,了解課程效果,主要有以下成效。
(一)改善學生情緒狀態
對學生的書寫材料進行分析,不少學生寫道:“很放松、心情舒暢”“很安靜,很有趣,很輕松”。課后反饋中學生寫下:“喜歡上閱讀,讀起來非常順暢,是一種心流體驗”“不知不覺中悟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在問卷數據的分析上,也可以看到學生的積極情緒較對照組更多。主要起效機制是學生在閱讀之后的自由書寫或繪畫中,可以自由地表達情緒,消極情緒得以宣泄和澄清,積極情緒得以確認和再體驗。
(二)提升積極心理品質
54.29%的學生認為經過課程學習,自己“愛”的積極心理品質有提升,48.57%的學生表示“堅持”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加,42.86%的學生認為“感恩”和“幽默”的積極心理品質有所提升。學生在閱讀文章或繪本后經過與同伴討論,最后以文字和圖畫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認知重建,促進了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關注課題“運用讀寫技術對中學生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品質的干預研究”(課題編號:CAEA16049)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Peterson C,Seligman M E 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
[2]田秀菊.基于網絡的敘事寫作療法對大學新生自我和諧的干預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2):90-91.
[3]王鑫強.閱讀療法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30(1):95-97.
[4]周燕.繪畫療法在高考考前團體心理輔導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75):5,89.
[5]蘇哲. 繪畫療法對初中生低自尊的干預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6]張曉芳.基于閱讀療法的大學生積極心理培養研究[J].現代交際,2019(23):137-138
[7]劉倩.校園心理劇校本課程的構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1):68-71.
[8]王福平,孫麗麗.二十年堅守,傾力打造學校特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7):61-64.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北京,100089)
編輯/衛 虹 終校/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