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云
〔摘要〕《史記》是一部杰出的史學著作和文學著作,是太史公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史記》里面記載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的故事,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選材典型,文采斐然,可讀性強。本文依據研讀《史記》的心得和十幾年開設選修課的經驗,認為把《史記》的材料加以選擇并課程化,可以幫助學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局勢下加強自我約束,培養優秀的心理品質,學會自我成長,打造人生六大支柱——仁、志、力、義、忍、退,助力學生的成人之旅,從而實現立德樹人。
〔關鍵詞〕《史記》;選修課程;人生支柱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5-0070-05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生們居家上了半年的網課。復課之后,學生們心理問題頻發,到學校心理中心求助的人多了起來,北京還出現了多起中學生跳樓自殺的極端事件。疫情防控常態化后,學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工作變得更加緊迫,尤其是在抑郁癥患者日益增多的今天(發病率已經達到1%),學生們迫切需要正能量的輸入,不僅要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擁有強大的心理。上網課期間,我在課下直播《史記》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上課時間雖是課后但學生多自愿參加,居然是全勤。這個可喜的狀況讓我思考或許我應該嘗試把《史記》課程化,幫助學生打造人生的支柱。
日前,中央發文要求各級學校各個學科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指出語文教學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1]。該文件還建議把《史記》納為中學生課內外必讀書目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教學帶來極大的沖擊,教學方式由線下挪到了線上。因為學生長期居家,培養學生自主自律自我修正的能力成了當務之急。
自主自律自修的能力從哪里來呢?《大學》言:“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要做到“慎獨”,做到可以自覺格物致知修身,能夠掩蓋他的不好的行為并發揚他的優點。培養學生的自律需要激發學生內心的自控力,幫學生找到人生的偶像。它需要有這三個條件:其一,直接接觸現實生活中品德高尚的人,見賢而思齊;其二,以間接的方式接觸品德高尚的人,閱讀是最快的途徑;其三,引導學生閱讀優秀歷史作品,并將之課程化,帶領學生思考和討論,讓見賢思齊成為日常的生活。當前,我已經完成了從《史記》這本史書到“《史記》與人生”的課程轉換,可將其作為打造學生人生支柱的素材,在課程中滲透人生支柱的意識。為什么選擇《史記》呢?
一、《史記》是一本教學生規劃和建構人生的書
多年研讀《史記》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規律:人生是要有規劃和建構的。蘇秦游說國家的順序,衛鞅游說秦孝公的順序,范蠡由復國之重臣到致富之陶朱公,呂不韋奇貨可居的策略,秦王嬴政掌握權力的過程,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我梳理了《史記》中40個人物的傳記經歷,經過對比研究,發現人生需要仁、志、忍、力、義、退六部分,用這六部分構建的人生大廈有硬度,有高度,有厚度,有韌度,有柔性。有高遠之志的人生有硬度,不會輕易被生活的壓力壓扁,能挺直起來;有大義的人生有高度,不會趨炎附勢,隨波逐流;有仁愛之心的人很寬厚,想他人之所想,思他人之所思;會忍耐、能隱忍的人有韌度,不易被困難壓折;會退讓的人,在功成之后會心生恬淡之心,心氣平和,不會得意忘形。這樣的人生,不懼風雨,心懷天下,不怕失敗,不輕言放棄,知道適時而止。
現在有一些學生比較脆弱,論文完不成不能畢業、答辯受挫、感情受挫、考試分數不滿意、手機被父母沒收、被老師找家長等,無一不成為他們自殺的理由。這樣的新聞也越來越多。在不能或不愿求助于老師、同學、醫生時,那些歷史上的圣賢之人會在學生遭遇心理困境時勸導他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們會告訴學生,生命是可貴的,應當彰顯其價值。司馬遷說自己如果被漢武帝判罪下獄后就服罪自殺,那樣死“與螻蟻無異”。碰到痛苦的事情,想想歷史上那些曾處于困境的古圣先賢,自己的痛苦就找到了出口,有了依托。
2019年高考出分后,我的一位學生對自己的分數不滿意,坐在陽臺上要跳樓,他母親向我求助。這是一位上過我“《史記》與人生”選修課的學生,我讓他接電話,跟他聊起我們一起讀過的《史記》故事,慢慢地,他從陽臺上進了屋。心中的偶像,關鍵時候確實可以助學生自救。蘇東坡在被貶黃州、墜入人生低谷時,是陶淵明這個偶像日日陪伴,助他渡過難關。今人也可以借鑒學習。
二、用《史記》來開選修課,可以治療時代的“空心病”
現在我們的學生里有很多“空心人”。“空心人”是托馬斯·艾略特在1925年創作的作品《空心人》中提出的,“空心人”的精神狀態是無聊、空虛、焦慮[3]。《史記》一書內涵豐富、寄托深遠,可以成為學生的安身立命之書,可以治療“空心人”病癥,可以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閱讀和教學材料。
“生命教育”(death-education)一詞,是20個世紀60年代美國針對社會中吸毒、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提出來的,其目的是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對生命的威脅。生命教育以生命為出發點和歸宿,實現生命全面和諧發展。生命教育又叫生命關懷教育,它包含生命責任感和價值教育。
肖川[4]將生命教育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還要對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第二個層次是作為教育的存在型態――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應該是真正充滿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導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第三個層次是作為教育的實踐領域。我的“《史記》與人生”選修課就包含了這三個層面的內涵,既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同時也為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奠基。
李艷教授提到了生命教育的三重維度,高偉老師提到學生生命價值缺失的原因首先是生命的技術化,即生命的技術化和生命實體化;其次是有用價值凌駕于生命價值;最后是生命意義有所缺失。而用《史記》來做生命教育的素材,挖掘優秀歷史人物故事背后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意義缺失的問題,從而減少“空心人”的出現。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空心人”,很多大學生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之所以“空心”就是因為生活沒有目標、沒有人生的支柱。因此,我們亟須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的教育,用鮮活的歷史故事,來引領他們思考人生的基本信念。
我們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來支撐呢?經過二十年對學生的觀察,我發現優秀的人的完整人格包含這六部分——仁、志、力、忍、義、退。
仁,“仁者愛人”。從字源學上看,仁字從人從二,指人與人之間相依相耦,獨則無耦,耦則相親。可以說,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來的行為原則,它要求人們以人為人、相親相愛。仁是一種博大的愛心,它要求把別人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促進他人的幸福。從愛親人到愛別人到愛天下。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能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仁愛的人不會草菅人命,也不會輕易自殺。自我放棄的人多半都對自己失望,對自己不滿意。而感覺自己被別人特別需要的人,往往不容易絕望。
志,就是“理想”,是指某種堅定的信念,是追求某種價值目標的宏愿和決心。“夫志,氣之帥也。”如同攀登高山,如果沒有攀登的目標,就不會有攀登的行動。或是為了目睹奇險的風景,或是為了享受征服自然的樂趣,或是為了挑戰自我,鍛煉自我等,這便是志。有“志”的人就會有希望,沒有“志”,就會沒有希望。
力,志是一種主觀愿望,沒有力,也不足以實現生命的價值。正如王安石所說的“有志矣,而又不隨以怠,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份力便是身體力行,有行動、有實力。這份“力”,也是一份勇氣,它是立志后行動前那瞬間的一股力氣。它是藺相如持璧后退的倚柱,是信陵君帶領門客欲去趙國赴死的豪情。我們應當培養學生生存的能力和發展的實力,同時也要涵養學生追逐理想的勇氣和挑戰困難挫折的勇氣。
忍,實現生命價值的過程,如同攀登內心設立的高山,中間難免有懈怠,有險阻、會跌倒。怎么辦呢?想到自己的目標,必須忍耐。蘇軾云:“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這個“待”正是“志”,為了它,司馬遷忍辱含垢發奮著書;為了它,勾踐屈身為奴;為了它,韓信胯下俯身;為了它,革命家身陷囹圄,壯心不已。
義,即正義。一切皆愛,那只是我們的美好愿望。一切都忍嗎?那是我們喪失了是非。愛與忍的標準便是義,愛真善美的、追求一切符合正義的東西。恨邪惡的、非人道的東西。否則美便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生長的地方。
退是退避,人生不只是有進取的雄心,還要有退卻的勇氣和智慧。退是得意時最好的冷靜劑,是盛極處可靠的護身符。
仁是根基,有了愛護他人的根基,在生活中就會找到和自己一樣尺碼的人,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純粹的自私的人則遲早會被別人所拋棄。“志”是骨架,無志,人無以立身;有志,人賴以積極向上。而“力”是往上生長的欲望和努力,無生長之力,就沒有促使草兒萌芽、樹兒長高的力量。唯有盡“力”,才能長得足夠高,足夠好。“忍”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克制和等待,草萌發、樹長高、人成長都會有阻礙和困難,期間必須忍受其難其苦,無“忍”,則往往半途而廢,無功而返。“義”是樹成長的正確方向,開始是來自父母、師長、書本,后來就是靠自己來把控。而“退”是一種特殊時候的自我保護,行走在懸崖,“退”而能全身;達至高處,“退”而能重新開始,繼續進步。
這樣建成的人生大廈有硬度,有高度,有厚度,有韌度,有柔性。用這六部分砌成的生命大廈不會隨便倒塌,它會巋然站立,綻放生命特有的光彩。從這六個方面來開展生命教育,能傳承我們的傳統,打造出具有中華特質的脊梁。
當今社會生存壓力增大,青少年輕生現象日益嚴重,他們輕視自己的生命,不珍惜他人的生命,究其深層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中缺乏對生命意識的強調,忽略了對學生人生觀、生死觀、世界觀的指導。怎樣才能讓“三觀”教育不枯燥,不引起學生的反感?我們可以借助《史記》中的故事來開展,可以從生命教育入手來開展。因為,一個尊重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會珍惜別人的生命;一個有著積極的生死觀的人,會在挫折面前愈挫愈勇,會在是非面前意志堅定。而這些正是《史記》中所蘊含的精神寶藏,了解太史公、讀太史公筆下的一些經典篇目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精選《史記》中的篇目,滋養學生的生命
“《史記》與人生”選修課的教學不應把重點放在文字的訓詁上,而應以泛讀為主,幫助學生把握大意,重點引導學生發掘歷史人物身上的精神,開展人生教育,引領學生思考怎樣活著,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人生的支柱,支撐起生命的大廈。
如何用《史記》支撐起學生生命的大廈?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我選編了《史記》中的《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留侯世家》《越王勾踐世家》《淮陰侯列傳》《魏公子列傳》等篇目。我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品讀這些經典篇目,學會用《史記》中的“仁、志、力、忍、義、退”來建構正確的三觀。
在作品中,司馬遷表達著他敬重仁者的價值觀。他謳歌具有仁愛精神的李同毀家紓難,舍生忘死;贊美李將軍足智多謀,指揮若定;嘲弄批判那些高高在上、無視百姓利益、窮奢極欲、因人成事的帝王,如勾踐殺功臣。司馬遷認為,死要死得其所,活要活得有價值。 司馬遷在《史記》中建構著他的人物評價觀,褒揚寬厚仁愛,鼓勵立志發奮,欣賞忍辱負重,弘揚舍生取義,批判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品讀這樣的人物故事,可以激勵學生發奮圖強。
《史記》中最重要的是司馬遷對生命價值的叩問。他嘆息項羽垓下自刎,他贊嘆屈原在楚國被破時懷沙自沉,與日月同光。《史記》中有很多篇目談生死觀,司馬遷認為生命要有價值,不能隨便失去生命,哪怕有人要奪取自己的生命,也要隱忍努力存活。同時生命也要追求更高的價值,不能茍且偷生、賣主求榮,不能因為挫折而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孟嘗君門客馮諼,不論孟嘗君是否得勢,始終不離不棄,不像一些勢利門客,在孟嘗君得勢時,蜂擁云集,在孟嘗君失勢時,則作鳥獸散。他對馮諼給予了贊譽,而對勢利門客進行了嘲弄。這些堅守節操的人,是中國人的脊梁。我帶領學生對照古人重新審視自身的生命意識,使學生懂得生命不僅要有作為,還要有節操,守忠義。
《史記》里也有令人深惡痛絕的小人,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陷害忠良,毀壞社稷。如趙國的郭開,名將廉頗和李牧都因郭開的讒言而被君王疏遠或殺害。太史公極力批判這樣的人,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對這樣的人進行批判,讓他們學會審視歷史,學會批判思維。
太史公自己沒有飛黃騰達的機會去實踐他“功成身退”的人生哲學。但是他在筆下人物身上表達了要知退知避的思想。《越王勾踐》中的范蠡在幫助勾踐復國滅吳之后,隱逸江湖,成為了陶朱公,得以保全性命。《李斯列傳》中李斯雖意識到自己已經處于人臣之極,也明白“物極而衰”的道理,卻沒有及時退隱,最終落得凄慘的下場。《商君列傳》中也寫到有人勸商鞅要退隱。因此,知道退避,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現在的學生受成功學的影響很大,如果適當懂得一點老莊哲學,學習一些如《留侯世家》這樣的文章,懂一點“退”的智慧,那么學生在面對困境時,就能淡然面對,順應自然,從而減少壓力,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
《史記》中也有封建糟粕,我在課堂上通過“四公子選秀”活動,讓學生判斷誰是最好的公子,從而剔除古人身上狹隘自私的東西,弘揚忠、信、義、志等優秀品質。學生在古人的故事中體悟這些優秀的價值觀,逐漸將其吸收和內化。我的教學方法不是說教,而是逐漸浸潤,慢慢地影響學生的品質。希望我們的學生既積極有為,又懂得適時退避。
學生如果生活在順境中或被眾星捧月的環境里,就會喜歡世界圍著自己轉,生活中缺少關愛他人的意識,缺乏利他的精神,不會排遣不良情緒,找不到情感傾訴的對象。有的學生看似很聰明,而在參加集體活動時總是會請假,因為他認為那并不是在學習知識。運動會時他會溜到某個教室上自習,因為他認為運動會耽誤時間。這樣的孩子其實缺少“仁”的教育,他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沒有他人,更沒有集體。
有些孩子經常立志要做這個、做那個,其實這樣泛泛的理想并不等于“志”,“志”是“我非這樣不能”,不輕易改變目標,是很強烈的主觀愿望。有遠大志向的孩子遲早會覺醒,會爆發。而沒有遠志,沒有堅定志向的孩子,雖一時領先他人,最終還是平庸之輩。“志”不能強加,只能讓孩子去看有“志”之人的傳記,去欣賞有“志”之士的人生。所以,用經典作品去喚起學生內心的“生命力”非常有必要。
“義”是很重要的,生活中有小“義”,也有大“義”。一次北京市召開校際羽毛球比賽,一個報名的學生因為有事就自行放棄了比賽,也沒提前和老師打招呼。他覺得是放棄了自己的一場比賽,自己可以決定,當然不用和帶隊老師說。老師覺得這是事關學校榮譽的事情,學生報名了,代表的是學校,怎么可以說不參加就不參加呢?報名后不參加,學校就少一人比賽。但學生可能沒想這么多。這里就涉及“義”,在這里,堅持“義”就要勇于擔當,當仁不讓,按時參加,奮力拼搏。現在生活中誘惑越來越多,別人給的東西該不該拿?“見得思義,見利思義”,這個原則到今天依然很重要。
“忍”的教育也特別重要,“忍”學習初期之枯燥,得學習研究之樂趣;“忍”一己一時之憤,避沖動之禍患。很多青少年犯罪都與血氣方剛、不知“忍”有關。
至于“退”,有的學生認為是老人要學習的事情,與正發奮圖強的他們無關。其實不然,在一件事還沒有結果時,我們要努力去用符合“義”的手段盡力爭取,這是“盡吾志”。當一件事的結果已經出來時,我們要“退”,學會順其自然,不鉆牛角尖。這樣才安全,才有下次奮發的可能。
我們要提醒學生:事前做“儒家”,積極進取;事后做“道家”,順其自然。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自殺的學生究其原因并不是抗挫能力差,而是他們對自己要求太高,不能接受自己不成功,歸根結底,他們的生命里少了關于“退”的教育。為人師長,我們要告訴學生,換一個角度想,退步就是向前。
學生通過閱讀《史記》精選篇目,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浸潤在先賢優秀人格品德的風范中,見賢思齊,構建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在課堂上,我開展了“四公子選秀”活動,讓學生在平原君、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四公子中挑出自己最喜歡的公子,在比較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判斷力。四屆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選了魏公子作為最佳公子,但是對魏公子晚年沉溺酒色自傷自毀的行為進行了批判。一位學生用《留侯世家》中的一句話“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 [6]激勵自己克服高三的壓力,堅持發奮,最后考上了清華大學;一位學生用《魏公子列傳》中的“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6]這句話幫助自己解決了和同學之間的爭執。
在執教“《史記》與人生”選修課時,我避免單純的道德說教,引領學生在先賢故事的品讀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找到自己內心的偶像,打造自己的人生的支柱。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時局之下,在學生的心理求助日益增多的情況下,開設“《史記》與人生”選修課程,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讓他們在成人之路上越走越順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熹. 四書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2.
[3]艾略特. TS艾略特詩選.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
[4]肖川.生命教育的三個層次[J].中國教師,2006(5):28-30.
[5]程樹德. 論語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6]司馬遷. 史記[M]. 長沙:岳麓書社,2004.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100083)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