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潘好永
[摘 要] 現階段,留守兒童成為政府和社會重點關注的弱勢群體,也是教育工作者視野中的熱點。文章闡釋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現狀及其心理問題,并提出了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期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流動人口與日俱增。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高達2億人。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導致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出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和農村存在越來越大的差異,很多農村兒童的父母為了能給家庭帶來物質上的改變,選擇背井離鄉,前往城市發展,而將自己的孩子留在農村,由隔代親人或親戚照顧。父母關愛和教育的缺失,給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一、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首先,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兒童時期是其性格、思維能力培養非常關鍵的時期。因此,兒童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父母關愛的缺失,很容易給農村留守兒童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兒童多種能力的培養,限制其成長與發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發展和完善現代教育的必然。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對于教育而言,是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與完善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
最后,兒童是國家發展的接班人,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為兒童思想與能力的培養提供幫助,反之,則會限制其能力培養的效果,使其無法發揮出建設國家的作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促進農村綜合全面發展、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式。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總體現狀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占比高達87%,其中,四川、湖南、廣東等省份留守兒童居多,僅四川一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就高達200萬。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后,教育基礎設施的薄弱及父母陪伴和關愛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道德品質及教育方面都容易產生問題,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隨著城鄉差距的持續擴大,流動人口持續增加,留守兒童群體的規模也會逐漸擴大,進而產生諸多的社會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現狀
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父母的陪伴、關愛和教育,兒童的權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留守兒童從小就染上了社會的不良風氣。有的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的心理壓抑、學習成績不理想,變得自卑,最后發展成不良事件的主謀。
全國各地區婦聯兒童健康調查數據顯示,健康開朗的留守兒童比例僅為30%,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則高達70%。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受到他人的語言攻擊甚至侵害,而產生的犯罪和輕生事件每天都在上演。2008年,江西一對留守姐妹花,由于缺少家庭的教育和關愛,而選擇了輕生。這個案例無法判斷出留守兒童的整體身心健康,但反映出父母對子女關愛和教育的重要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心理問題
(一)厭學、自卑心理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其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當父母不在身邊、臨時監管人的監護力度不足時,留守兒童容易失去對學習的重視。特別是,當遇到學習上的問題而沒有人輔導的時候,留守兒童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進而對學習產生恐懼,并逐漸產生厭學心理,最后直接放棄學習。部分留守兒童則是因為學習成績差受到同學的嘲笑,或者缺少教師的重視,心理上遭受打擊,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他們即使人在教室,但在課堂上不是開小差就是睡覺,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此外,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對學習非常恐懼,經常逃學,在逃學被批評后,更加厭惡學習,最后陷入惡性循環。
(二)逆反心理強烈
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管教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常常與家人對著干,不喜歡教師和臨時監護人的教誨。實際上,這是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對周圍的事物和人都產生了排斥和懷疑心理,常常將對他們好的人自動屏蔽在自我世界外,甚至對外界的人產生逆反的行為,如對長輩不禮貌、不聽教師的話、對同學搞惡作劇等。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和行為,使得人們都以為農村留守兒童難以管教,因此,他們要么放任不管,要么采取強硬的手段,長此以往,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四、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學校方面
學校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發揮出學校教育的作用,拉近與留守兒童的距離,采用多種方式規范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促進留守兒童在自我約束和他人管束的結合下,不僅會做人、會學習,還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生活,這也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校可以開設“親情教育專線”,由專業的心理教師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問題,并通過親情熱線,讓家長和兒童經常溝通和交流。學校應要求班主任和家長每月至少聯系一次,向他們反饋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同時引導家長多給予孩子學習上的鼓勵、心理上的開導,每個禮拜都和孩子通一次電話。通過“親情教育專線”的開設,學校可以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困擾,帶他們走出心理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家庭方面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的關愛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如果父母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而外出打工,那么他們在平時應該通過電話或視頻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還需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應該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關愛和重視。此外,父母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努力學習,并且要多與教師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時刻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動向。有了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留守兒童自然會感受到幸福,從而快樂健康地學習成長。
(三)社會方面
作為一種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社會應積極地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首先,各地區政府應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傳,改善農村學校的環境,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讓更多的家長能夠回到家鄉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問題;其次,農村社區要發揮引導作用,建立農村互助機制,提高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意識,發揮農村社群的優勢,為留守兒童帶來更多的關愛,提供更多的幫助;最后,社會公益組織應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聯合相關企業、社區、學校、家庭共同建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關懷、教育體系,開展志愿者活動,動員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和幫助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總之,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的支持和努力。三方應該關注和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幫助留守兒童排解心理壓力,解決其心理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其健康成長。
[基金項目] 2017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隴原名師”專項課題“做好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策略”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17〕MSZX064)。
[作者簡介] 何飛(1975—??? ),男,甘肅武威人,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建設九年制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潘好永(1969—),男,甘肅武威人,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建設九年制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