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春梅 李文鳳 謝紹茂
YAN Chun-mei,LI Wen-feng,XIE Shao-mao
海岸帶是指以海岸線為基線分別向陸地和海洋延伸一定寬度的帶狀區域,包括陸域與近岸海域,是重要的生態過渡帶、資源富集區和人類海洋利用活動的集聚區[1]。由于受到陸域及海洋環境在交互過程中產生的影響,海岸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其生態系統也更為脆弱[2]。海岸帶生態系統具有提供生境、防災減災、景觀文化等多重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3],對受損海岸進行生態恢復,保護海岸生態資源,在當前逐漸受到全球關注[4]。
2013年,廣東省對“美麗海灣”建設進行了總體的規劃與部署。2015年,原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藍色海灣”“南紅北柳”等工程,對海岸帶生態修復區域進行布局。同年,廣東省海洋局與漁業廳印發《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并編制了《廣東省“美麗海灣”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全面啟動“美麗海灣、美麗海岸、美麗海島、美麗濱海濕地”的“四美”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以實際行動為海洋經濟發展構建“藍色屏障”。廣東省率先在全國實施美麗海灣建設,確定在汕頭青澳灣、惠州考洲洋和茂名水東灣開展建設試點,下達補助資金9 200萬元,為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進行探索[5]。
惠州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整治、生態修復工程是廣東省實施美麗海灣建設工程的重要試點項目,從2015年項目申報立項到2019年項目竣工,歷時5年,通過改善紅樹林生境和群落,恢復生態系統多樣性,建設觀景平臺、生態科普長廊、亭落棧道等措施,營造出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考洲洋位于惠州市惠東縣稔平半島南部,其主要為海灣向內陸延伸的溺谷灣,屬于半封閉水體。其海岸線長65.3 km,具有極為豐富的灘涂資源以及優越的水域條件,灘涂主要是泥質,面積1 373 hm2,水域面積28.6 km2。考洲洋被稱為稔平半島之“心”,惠州“城市之腎”。
此地歷史上河道縱橫,多條河流蜿蜒而過,海水與淡水的交匯,變為海中有島(稔平半島),島中有洋(考洲洋),洋中有島(鹽洲島)的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考洲洋是惠州市網箱養殖規模最大的一個基地,被列為廣東省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之一[6]。
項目設計范圍為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長8 km的海岸帶。項目地北靠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南連海濱公路,具有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其區位優勢明顯,是環大亞灣新區(惠東)未來的價值高地(圖1)。

圖1 項目范圍
項目內用地主要為自然灘涂和圍網養殖水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景觀環境差;缺少完整的環灣道路,現有道路狹窄,路況較差。
項目以“建設廣東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打造幸福廣東濱海休閑島”為總體目標,建設集紅樹林濕地景觀美、古城古村人文美、海洋風光自然美、人與自然和諧美于一體的考洲洋美麗海灣。
工程規劃分3年建設工期,在規劃范圍內堆填整治灘涂約200 hm2(紅樹種植區133 hm2,預留灘涂及水道66.6 hm2),種植紅樹800萬株,修建海洋環境監測觀測站600 m2、景觀棧道2 600 m2、生態觀光及科普長廊100 m、觀景平臺500 m2以及觀鳥亭200 m2。
考洲洋是一個半封閉性的海灣,特殊的構造使其物質交換較少,而近年來外源污染及水域生態問題,使得其生態環境堪憂,面臨眾多問題。
當地居民受“靠海吃海”的傳統思想影響,砍伐紅樹林,圍網養殖,無度無序開發灘涂,發展漁業;加之早期黃埠、吉隆等鎮鞋類工業及生活污水等陸源污水傾入和固體廢棄物無序排放,造成了考洲洋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此外,當地建設有8項工程侵占了考洲洋紅樹林鳥類保護區紅線內范圍,占用土地面積達1 470 hm2,占原整個保護區面積的48.8%;共毀掉茂密紅樹林35 hm2,占原紅樹林面積的31.6%。其中還有不少項目往海灣里填土,使得紅樹林水域的海水交換率大大降低,水體凈化能力下降。這些人類活動嚴重影響了紅樹林的生長環境,導致原有紅樹林退化嚴重,目前區域內的紅樹林面積僅不足33.3 hm2。紅樹林的退化加大了赤潮的風險,削弱防波功能,影響海岸的生活生產安全。
考洲洋口窄內寬,最窄處僅為253 m,屬于半封閉水體,自我循環能力弱。之前長期過度無序的大面積圍海養殖,導致考洲洋內航道日益變窄,水道堵塞,海水交換緩慢,大量的魚藥、餌料殘留物不能隨著水流進入外海,無法快速稀釋、降解。這使得考洲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體污染嚴重,呈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生物資源銳減,漁業效益低下[7]。
考洲洋水域及其海岸帶開發利用以養殖業為主,種植紅樹林為輔。堤壩采用的是土體填筑、混凝土局部護砌的傳統修筑方式,沿岸堤壩內外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生態環境效益較低;游憩等公共服務設施欠缺,公眾可達的岸線較少,不能滿足公眾的親海需求。
紅樹林生長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淺灘,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不斷向海岸外緣擴展,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8]。其對灘涂這一生長環境有特殊要求,需要灘涂有符合對應紅樹種類的潮汐水位及合理的生長空間。
由于考洲洋海岸長期圍網養殖,紅樹林生長空間被大大壓縮,且大部分灘涂遭受較嚴重的污染。其他不合理開發和海浪侵蝕,導致大多灘涂的灘面高程降低,受海水浸淹時間過長。灘涂空間不足、水質污染、潮汐水位不合理等問題,對紅樹植物種植存活率影響較大。如何改善灘涂空間,提高水質,營造適合紅樹林生長的潮汐水位,是保證紅樹植物種植存活率的首要環節,也是本項目的技術難點之一。
3.5 省時省力,操作簡單方便 整個更換氣管套管固定帶的過程可由1名護士單獨操作完成,不需要醫師到場。為患者帶來舒適的同時,也為護理工作提供了方便。
鳥類棲息、捕食等需要不同的灘涂形式,不同鳥類涉水捕食對灘涂水深也有差異。考洲洋紅樹林灘涂的水鳥種類、數量都較豐富,主要屬于鸛形目、雁形目、鸻形目、鷗形目等,常見的為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池鷺Ardeola bacchus、大白鷺Egretta alba、蒼鷺Ardea cinerea、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紅嘴鷗Larus ridibundus等。項目范圍內用海現狀大部分為圍網、圍塘養殖,在潮汐期間能提供適宜鳥類棲息的灘涂面積較少,致使考洲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下降。通過對灘涂的整治和改造,營造滿足不同鳥類棲息的生境空間成為本項目規劃設計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
部分區域的生態變化導致了紅樹林無法生長,因此應對考洲洋當地紅樹林植被進行修復。紅樹樹種的氣生根在移栽過程中很容易斷,需要精準管護,且在種植前需施加“生根水”。紅樹植物生長在受海浪強烈影響的潮間帶,未定根前易被海浪卷走,定植過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技術,嚴格控制胚軸入土深度和頂端胚芽露出水面進行光合作用的長度,創造有利的生長條件。在定植過程中,需根據海灘的立地條件和樹種的生物生態學特性確定種植密度,并進行風浪防護。在種植完成后的2個月內需對未成活苗木進行第1次補植,次年3—4月再補植1次,保證苗木成活率3 年后至少達到 80% 以上。可見,紅樹林的栽植與養護有著極高的要求(圖2)。如何實現紅樹植物種植養護過程的系統性、精準性,為本次項目難點之一。

圖2 紅樹林栽植實施步驟
基于上述對考洲洋海岸帶地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生態修復技術難點的分析,制定了6個方面的生態修復策略(圖3),以此加強考洲洋地區海岸帶生態整治及修復。

圖3 海岸帶整治及生態修復策略
2014年惠東縣政府清拆處理了考洲洋海面違規養殖設施,修建了鐵涌生活污水處理廠,其污水處理能力覆蓋考洲洋海域周邊的鐵涌鎮、吉隆鎮和黃埠鎮。對環境的不斷整治增強了考洲洋的水體交換能力,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9]。項目在建設之初對潮間帶底泥進行清淤,減少內源污染;拓寬水道,改善水動力,提升水質;在筑島種植半紅樹植物時,按照內陸和海域分隔帶狀特性,設計半紅樹植物和本地鄉土景觀植物種植帶,形成陸源污染凈化帶,為后續紅樹林生長空間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
通過陸源污染控制,考洲洋海岸帶生態修復取得重大效果,水質得到提升,水污染得到有效緩解,海水所含各類元素達到正常值(表1)。但由于周邊城鎮的工業較發達,考洲洋仍面臨極大的排污壓力。所以,當地政府應不斷加大污水處理廠建設力度,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效率,改善水質,并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表1 修復前后水質變化狀況
在研究掌握潮汐規律的前提下,對每塊灘涂進行精準的吹填設計,以營造適宜紅樹林生長的具有日間隔2次潮汐水位變化的環境空間。項目通過人工圍堰堆填灘涂的方式,營造紅樹林生境并種植紅樹植物(圖4)。

圖4 圍堰吹填示意圖
項目實施地點的海區平均水深小于2 m,退潮時最低水位0.5~1 m,為滿足紅樹林的生長需求,必須堆填灘涂,加高0.8~1.5 m。因此必須對灘涂進行覆泥,并在外側設擋泥防護土工堰體。考慮到該區域灘涂開闊、受波浪影響弱,海底有淤泥層存在,故采用打木樁構筑防護堰體,然后利用絞吸船抽取海區淤泥填入圍堰內的施工方式人工造灘。待堆填淤泥有一定固結度后,利用安全小木筏進場種植紅樹。該項目共整治灘涂204.8 hm2,其中紅樹種植區約134.3 hm2,預留灘涂及水道約70.5 hm2,完成紅樹植物種植800萬株。
為保證紅樹植物種植的成活率,在種植前先對考洲洋的海域環境進行科學檢測,并進行長期的種植試驗,精心培育并篩選出秋茄樹Kandelia obovata、海欖雌Avicennia marina、木欖Bruguiera gymnorhiza、紅海欖Rhizophora stylosa、蠟燭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5個適合考洲洋海域種植的紅樹種類。
合理控制種植密度能有效提高紅樹成活率。根據以往工程經驗,紅樹樹種混種株距為50 cm×50 cm時成活率較為理想。本工程實施完成后紅樹植物存活率達75%以上。
紅樹種植后,合理的管養是其成活的重要保障。在種植區外圍插入長3 m的篙竹,圍上高2 m的圍網,防止種植后海洋上的漂浮垃圾在水流作用下對幼苗造成機械傷害。同時,在種有紅樹林的區域內插上警示標牌,防止船舶在漲潮時誤入種植區,對紅樹林造成破壞。另外,建立紅樹管養輪班機制,對紅樹種植區進行專人專班的日常性管理養護,確保紅樹健康成長。
在考洲洋海岸整治與修復中,通過科學確定紅樹林修復區域,合理篩選與配置紅樹種類,確定科學的造林密度,優選良種壯苗,精心種植施工與養護等措施,極大地恢復了當地紅樹林植物景觀。修復的紅樹植物主要包括真紅樹物種海欖雌、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鹵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欖、秋茄樹、紅海欖、蠟燭果、無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以及半紅樹物種海杧果Cerbera manghas、黃槿Hibiscus tiliaceus、桐棉Thespesia populnea、苦郎樹Volkameria inermis、闊苞菊Pluchea indica、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
工程規劃設計通過帶狀、條狀、島狀、片狀基圍紅樹林,營造多功能的紅樹林濕地;采用不同的群落布置,使紅樹林的群落結構更加合理,增加其生態與景觀價值。
項目將堤岸后移,打通原有河涌和果林之間的土堆,將土華涌水體與該片區域水文進行聯系,水位隨潮汐漲落。對原有成片的果林基面開挖水系,改造為多個相互隔離的島狀空間,作為紅樹林生態島嶼。島嶼高程不一,由北側向河涌逐漸降低;島嶼間水系地形不一,中心形成水塘,底部高程 3.8 m左右,高潮時平均水位50 cm左右,退潮后形成泥灘,清理其上草本植被,種植秋茄樹、海欖雌、木欖等。同時結合考洲洋海域地形地貌特色,預留合理比例的裸灘便于鳥類降落和起飛,以及滿足鳥類覓食和棲息需求。裸灘水域分為深水區(50 cm以上)和淺水區(5~10 cm,10~15 cm,15~50 cm),水域緩坡入水(<45°),滿足不同鳥類涉水捕食需求。
多功能紅樹林生境的營造提升了鳥類及其他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圖5),尤其對于候鳥,紅樹林濕地開闊的灘涂和豐富的底棲動物為遷徙鳥類提供了落腳歇息、覓食、恢復體力的一切優厚條件。紅樹林生境充分展示紅樹林的多樣性和海洋濕地系統生物多樣性。

圖5 修復前后鳥類數量變化
為能收集考洲洋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的科學數據,修建海洋環境監測觀測站,進行考洲洋海域生態監測、赤潮監測、陸源入海污染監測等,降低赤潮、浪波、海洋污染加重的風險,提升海岸帶安全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
項目以海岸帶整治及紅樹林生態修復、保育為重點,兼顧海岸帶景觀品質提升,按園林式布局設計,打造集濕地生態系統、生態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及濕地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美麗海灣觀光帶。
紅樹林的生態修復使區域內的海洋生態系統得到了恢復,豐富了動植物群落,激發了紅樹林濕地的生態旅游觀光和動植物資源的開發潛力。項目通過修建具有游覽、科普等功能的景觀設施,為人們提供游憩場所,使紅樹林濕地生態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發展生態旅游,弘揚生態文明,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極其開闊的紅樹林景觀,極為豐富的鳥類、底棲動物資源,展現出幽靜、神奇、勃發的美感,使考洲洋海岸帶成為極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圖6)。

圖6 考洲洋紅樹林修復后實景
通過修復和保護考洲洋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有效凈化了考洲洋海水水質,其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標率超過85%,清潔及較清潔的海域面積比重達到80%;豐富了考洲洋的海洋生物資源和鳥類資源,極大優化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營養結構,保證濕地生態系統不斷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還為當地百姓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極大提高其生活品質,同時帶動當地生態農業、旅游業、餐飲業、房地產等產業發展,促進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單一傳統水產養殖,向生態效益型養殖、體驗式休閑旅游及相關服務業等多元化發展。
此外,本次海岸帶整治及生態修復項目,將提升考洲洋濕地生態功能與減災功能,保障考洲洋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升惠東縣乃至惠州市的生態安全。通過紅樹林生態修復,充分發揮海岸帶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通過鳥類棲息地營造,吸引更多候鳥來考洲洋濕地越冬,增加生態系統多樣性;通過海岸生態化改造,改變原有岸線生態防護能力差、景觀差的現狀,提高該段岸線抵御臺風、風暴潮等災害的能力和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同時,本項目的實施可以保護區域內海洋生態環境,發掘服務生態旅游功能,這不僅對惠東縣的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惠州建設“海洋強市”起積極作用。
注:圖片均為作者團隊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