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棟
(大慶市城市管理事業發展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蘇通管廊隧道連接蘇州與南通,全長5.54km,管廊外徑11.6m,斷面為105.7m2;內徑10.5m,斷面為86.6m2。上部覆蓋土層的最大厚度為48.6m,最小厚度為12.3m。工程所在位置為長三角平原的開闊地帶,南北兩側有長江大堤,南側約120m處有一條公路,距離蘇通大橋展覽館約70m。部分區域風化嚴重,巖層結構破碎,使得施工難度增大,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1.1.1 盾構始發井設計
結合前期地質調查結果,確定盾構始發井的施工采用“高壓旋噴+凍結法+攪拌樁加固”的方案。參考設計方案,確定加固寬度為12m,隧道兩側各6m;加固深度為10m,分為兩段,上段從拱頂開始向下5m,下端從隧道底部向上5m。在始發井一側3m處,提前開挖2處降水井,為施工創造良好條件,進行地表整平后,架設鉆機,垂直向下鉆孔至指定深度。檢查鉆孔不存在偏斜、坍塌、開裂等問題后,將旋噴頭沿著鉆孔放入,啟動旋噴機完成高壓旋噴。泥漿與土體結合后形成堅硬的樁體,可以起到支撐、加固的效果。盾構始發井加固平面如圖1所示。
圖1 盾構始發井加固平面圖
1.1.2 施工通道結構設計
為了保證盾構機正常作業,通道結構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其一是環境適應性原則。既要保證工程作業環境的安全,又要保證盾構施工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影響;其二是性能協調性原則。綜合考慮通道結構的多種性能,并保證這些性能協調,包括強度、剛度、穩定性等;其三是參數精確性原則。測量誤差、結構變形、施工誤差等都要考慮在內,并對最大誤差作出明確要求,提高設計方案的指導作用。始發井及施工通道的工程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始發井及施工通道工程規模表
(1)圍護結構設計
根據前期地質勘察可知,項目所在區域有不同程度的圍巖破碎情況,因此在管廊隧道施工中,圍護結構的設計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根據現行的《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2012),該工程的支護結構安全等級應達到3級,支護結構的安全等級支護結構失效、土體過大變形對基坑周邊環境或主體結構施工安全影響不嚴重。
(2)圍護結構型式的選擇
從受力形式上來看,圍護結構主要承受來自外側土體帶來的壓力,以及部分地下水壓力。綜合來看,地下連續墻兼具了加固和防滲兩種效果,可以作為本次工程中的圍護結構。在具體的參數設計上,地下連續墻的深度為16.0m,厚度為1.0m,采用逆作法施工,開槽之后下放鋼筋籠,固定鋼筋籠后澆筑混凝土,養護成型后進行強度測試,強度達標后即可保障管廊隧道的結構穩定和現場施工安全。
1.1.3 工作井防水設計
工作井防水主要分為兩部分,即主體結構自防水和結構外防水。前者使用C40防水混凝土,混凝土制備過程中摻加防滲劑、引氣劑,保證工作井的主體結構具有較強的抗滲能力、抗凍能力。水膠比方面,設計最大值為0.5。水泥選擇普通硅酸鹽水泥,II級粉煤灰,其品質需達到《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15)中的相關要求。骨料方面,粗骨料的粒徑不超過30mm,細骨料的粒徑不超過10mm。拌和各類物料的水需要符合《混凝土用水標準》(JGJ 63-2006)。后者為疊合結構,連續墻接縫不得超過5mm,連續墻與主題結構之間需要做密封處理,防止接縫處滲水。
1.2.1 線位選擇
在線路設計方面,需要從兩個角度考慮:(1)平面設計。將起始點設立在位于長江南側的始發井,橫跨江面向北走行。在距離蘇通大橋展覽館最短距離達到400m后,開始向東偏斜30°,下穿長江大堤后進入長江河道,達到北岸后,沿最短距離達到北岸工作井,線路總長度5122.5m。(2)斷面設計。仍然將起始點設立在長江南側的始發井,按照6%的坡度下行400m;然后調整坡度,繼續以2.5%的坡度下行750m;調整坡度為0.8%,下行360m后達到隧道最低點。之后以“U”字型開始連續上坡,分別是0.5%坡度上行400m,1%坡度上行180m,最后是5%坡度上行440m,達到北岸接收井。
1.2.2 隧道結構設計
此部分的設計內容,主要考慮材料的選擇、斷面的布置、管片設計等。其中,盾構隧道管片是重點,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本次工程中選擇了楔型管片,并對管片的具體參數進行設計。具體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楔型管片的具體參數
接頭連接方式也是隧道管廊結構設計中需要重視的問題。結合以往的施工經驗,斜螺栓具有明顯優勢。基于斜螺栓的接頭連接方式如圖2、圖3所示。
圖2 斜螺栓的縱向連接構造圖
圖3 斜螺栓環線連接構造圖
另外,在管片的制作精度方面,也有嚴格的要求。在設計時應當遵循相關的標準,保證進度達標。例如,單塊管片在寬度方面的允許誤差為±0.5mm,在弧長、弦長方面的允許誤差為±1.0mm,內、外徑的最大允許誤差為1mm。對于拼裝完成后的管片結構,相鄰兩片之間的間隙誤差不得超過1.0mm,環向螺栓孔不同軸度的高度差應當控制在1mm以內。
1.2.3 隧道防水設計
盾構段需要做防水處理的部分主要包括管片自防水、襯砌外注漿防水、襯砌接縫防水以及襯砌盲點防水等。各處的防水設計和具體要求各有不同。
管片自防水方面,可以通過優化材料的方式達到該目的。由于隧道管片的主要材料為混凝土,在制備混凝土時可以選擇抗水性能優良的中熱硅酸鹽水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降低管片結構出現裂縫的概率,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防水、防滲效果。
襯砌接縫防水方面,是整個管片防水的關鍵。為了保證良好的防滲效果,在設計中使用了3重防滲方案,如圖4所示。
圖4 襯砌接縫三重防水結構圖
第一層為彈性密封墊。材料為橡膠,通過管片擠壓實現密封,進而達到預期的防水效果。該部位設計時要注意檢查管片與橡膠墊接觸的內端面是否順滑,如果有裂縫、缺口,可能會劃傷橡膠墊而導致密封效果變差。還有就是完成安裝后,必須進行閉水試驗,以檢查密封性是否良好。第二層為聚乙型氨酯彈性體,此類材料的特性是遇水后體積膨脹,完全充填襯砌接縫,以提高防滲能力。第三層為氯丁海綿橡膠,除了防水、防滲的功能外,還可以防止雜物進入。
結合調查資料和設計方案,本次工程中選擇氣墊式泥水平衡盾構機,自帶刀盤、刀具磨損報警功能,可以提醒現場施工人員及時更換刀盤、刀具,降低掘進阻力。同時具有自動更換刀具的功能,解決了狹小空間內人工更換不便的問題。
首先進行試掘進段,在這一過程中注意觀察盾構機各項參數是否穩定、掘進效果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確定不存在問題后繼續向前掘進。掘進過程中密切做好隧道內的滲水監測、變形監測,要求每100m3的滲漏量不超過0.2L/m3,每24h的變形量不超過0.02mm,隧道軸線和折角變化不能超過0.5%。另外,做好盾構推進壓力、盾構掘進速度、盾構刀盤壓力、刀盤轉速、泥水倉壓力、泥漿流量、注脂壓力、注漿壓力、盾構豎直及水平偏差及盾勾機各設備運行狀態等施工記錄。盾構機的操作人員需要嚴格遵循操作規程,對于盾構機掘進過程中出現偏差的情況,應及時報告給現場負責人,采取糾偏措施,確認誤差符合標準后再繼續向前掘進。
盾構到達施工是指從盾構機掘進到達接收井之前50m到盾構機掘進貫通進入接收井被推上盾構接收基座的整個施工過程。該部分的工作內容包括:(1)到達端頭加固;(2)盾構機定位及到達端洞口位置復核測量;(3)洞口處理;(4)盾構到達段掘進;(5)碴士清理及洞門臨時密封裝置安裝;(6)接收基座安裝及盾構機步上接收基座;(7)洞門圈封堵。
上述工作結束后,按照既定的操作方案將盾構機逐步拆解,拆解后的大件零件、設備等需要使用汽車依次運出,并做好現場清理。
盾構法已經被廣泛運用于管道當前的市政工程建設中,并且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出了噪音低、揚塵少等生態效益,以及效率高、成本低等經濟效益。雖然盾構法具有諸多優勢,但是對施工技術與現場管理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施工單位需要提前開展周密的勘察和做好科學的設計,尤其是在始發井設計、通道結構設計、工作井防水設計等方面,要保證設計方案詳細、可行。在具體施工時,還要樹立全過程質量管控理念,才能讓盾構施工安全、高效進行,在保障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維護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