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中超職業聯盟呼之欲出”,這個新聞標題在過去幾年里已出現過無數次。今年5月,中國足協再次傳出類似的說法,又讓人對傳說中的“職業聯盟”充滿期待。至少在有些人的認知中,會將中超的種種弊病都歸結為缺少職業聯盟,期待成立聯盟能夠成為拯救聯賽的特效藥。
職業聯盟真有如此巨大的效力嗎?真相恐怕并不令人樂觀。說起足球領域內的職業聯盟,人們往往只是談及英超的風光,卻未必注意到其它幾大聯賽也都有各自的職業聯盟,可不都像英超那般名利雙收,西甲、意甲時不時還會傳出俱樂部深陷財政危機的新聞。可見只是將聯賽運營權從足協轉移給俱樂部,并不必然意味著財源滾滾,關鍵是看職業聯盟成立之后的具體運作。
對中國足壇來說,在展望具體的運作內容之前,需要明確一個問題——職業聯盟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有人會天真地以為,只要成立了職業聯盟,聯賽的運作能力就能提升,各方都從中獲取豐厚的回報,再后就是更多資本和更多人積極投身中國足球,最后是在整體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中國男足昂首挺進世界杯。但是,在幻想那么多美夢之前,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一旦俱樂部之間形成了聯盟,會不會與其他主體爭奪利益?在我看來,職業聯盟的本質其實就是俱樂部抱團對外爭利!
不妨舉一個新鮮出爐的例子。不久前,歐洲多家豪門試圖以聯盟的形式創建“歐超聯賽”,其目的無疑就是在獲取利益的過程中拋開歐足聯,同時將中小俱樂部排除在利益分配的圈子之外,在聯盟內部實現個體利益的最大化。盡管這一計劃很快遭到了來自各方的壓制,但足以反映職業聯盟的本質,就是除了做大蛋糕之外,還想從別人那里切走更多的蛋糕。
同樣的道理,如果中超出現了真正的職業聯盟,這個聯盟的核心訴求一定是確保聯盟成員的利益。在此過程中,難免會跟其他方面產生矛盾和沖突。比如,在今年中超的第5輪聯賽期間,為了有助于國家隊提前備戰世界杯預選賽,多家俱樂部不得不在缺少國家隊隊員的情況下征戰聯賽。在足協看來,俱樂部應當無償為國家隊的利益做出奉獻。但如果從職業聯盟的角度來看,這是足協對俱樂部利益的一種侵犯,應該像當年的G14那樣找足協討個說法或者要點補償。
再比如,很多人認為成立職業聯盟有利于中超獲取更多的收入。但是請問,這些收入來自何方?參考歐洲足壇的經驗,俱樂部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是門票收入,既然如此,倘若職業聯盟號召各家俱樂部提高球票價格來增收,曾為成立聯盟高唱贊歌的球迷將作何感想?還有一個收入來源是轉播費,如果未來出現越來越多必須花錢才能看中超直播的情況,外界又會做出何種反應?
描述這些或許令人不快的內容,并非想將職業聯盟妖魔化,而是希望人們進一步了解它的實質,并且在了解基礎上產生更為務實的期待。以美國為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是一個將自身經濟利益擺在首位的聯盟典范,嘗試從轉播商和球迷那里賺取最多的收入,同時又通過勞資談判盡量降低球員的工資。NFL沒有多少高大上的口號,老板們也毫不掩飾對賺取利潤的極度渴望。但正是在這種明確定位的基礎上,NFL實現了在資本、球員和球迷之間的多贏局面。
所以,中超沒必要強行給職業聯盟賦予太多的歷史使命,非要讓它擔負起諸如提高中國足球水平之類的重任。既然是職業聯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幫助老板們賺取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益。這種訴求有可能與體育主管部門或者廣大球迷形成利益沖突。有沖突并不可怕,只要努力促成各方正常參與博弈的環境就行。正如在法治的保障之下,市場經濟體制允許各方主體參與利益爭奪,“無形的手”屆時自然會發揮作用。所以,職業聯盟不是什么特效藥,這只是一種允許俱樂部抱團共謀利益的機制,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