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強

美臺退役將領再出“歪招”。據臺灣《聯合報》12日報道,臺退役將領在美媒發文建議,美應該在臺預先存儲軍事裝備。不過大陸軍事專家認為,美軍即便在臺存儲武備,軍事意義也有限。臺只不過想借此把美國“套牢”,但這反而對臺灣很危險。臺灣有關專家也認為,此舉會導致北京對臺“先制打擊”提前發生。
建議美軍在臺預置裝備
《聯合報》12日的報道稱,近日有美方智庫與臺軍退役將領聯合撰文,建議美軍應比照以色列,在臺設置“供應盟軍戰爭儲備計劃”。臺防務部門11日表示“尊重不評論”,并將依照戰備相關規定審慎應對,維護防務安全。
報道稱,臺“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與美國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專家艾瑞克·李(EricLee)9日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發文建議,“美國應在臺設立軍品儲備庫,并貯存關鍵國防設備,直接加強臺灣的戰爭準備。”《聯合報》此前的文章稱,大陸對臺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升級,但并非全面戰爭,而是進行“灰色地帶”沖突,兩邊交火、小規模導彈攻擊甚至占領臺灣離島都是可能的。大陸方面考慮軍事行動的原因包括美國嚇阻力量不足及臺灣關鍵軍事改革的持續挫敗。
文章建議,美國應設立軍品儲備庫,并貯存關鍵國防設備,包括彈藥、備件和其他關鍵防御設備,這些裝備可以直接改善臺灣的戰備狀態。這也將表明美國的承諾和政治意愿。
軍事意義不大
文章并沒有說美國應該把哪些裝備預先部署到臺灣,但按照美國與其他盟友的相關計劃來看,主要是一些消耗性的物資和彈藥。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美軍在世界各地維持戰爭儲備,主要在北約國家和部分非北約盟友。美軍與以色列之間有一個“盟友戰爭儲備庫存”計劃,主要是一些消耗性的武器彈藥。這項計劃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駐歐司令部維持。它是美國最大規模的戰爭物資儲備之一。最初僅有價值1億美元的儲備,到2014年加沙戰爭之前,已擁有價值近10億美元的儲備,并授權將儲備物資總價值增加到12億美元。2014年,隨著《美國以色列戰略伙伴關系法案》的通過,美國同意將儲備增加到18億美元。庫存包括常規彈藥、智能炸彈、導彈、軍車和一家擁有500張床位的野戰醫院。這些物資分布在以色列各地的7個不同地點。必要時,以色列可以請求動用儲備,但需要得到美國國會的批準。在2014年加沙戰爭期間,美國授權以色列使用儲備中的120毫米迫擊炮彈和40毫米榴彈發射器彈藥。這些彈藥是庫存中相對較陳舊的部分,后來得到補充。
不過張學峰表示,無論美軍在臺灣部署什么武器彈藥,軍事意義都不大。美軍在包括以色列的一些盟友那里部署武器,是相對安全的。比如,以色列面臨的對手比較弱小,不太可能對儲存地發動攻擊。但臺灣的縱深太小、兩岸實力對比懸殊,在這里部署裝備彈藥,會和臺軍自己的彈藥庫一樣,在可能的沖突初期即遭摧毀。如果僥幸存留,那么也必將成為戰利品,臺軍將再次充當“運輸大隊長”的角色。
逼美軍表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陸專家認為,這個建議恐怕只是臺軍退役將領的一廂情愿,主要目的是進一步“綁架美軍”。如果美軍把大量物資彈藥和裝備預先布置到臺島,相當于一只腳的腳尖已經放到了島內,那意味著無論美國情不情愿,介入可能的臺海沖突的可能性將極大增加。不過,美國想把臺灣作為一個反華的棋子,但并不想被臺灣問題束縛。雖然有人說這是把臺灣綁到美國的戰車上,但這更像是把美軍綁在臺軍這個戰車上。只不過臺軍這輛戰車更像一個“玩具戰車”。這輛玩具戰車捆綁在美國人胳膊上,美國人想甩都不好甩。這會降低美國打“臺灣牌”的靈活性。這顯然并不是美國想看到的。同時,這將會進一步助長臺灣挑釁大陸的氣焰,這會反過來迫使大陸對臺灣采取措施。而這將把美國放到一個非常難受的境遇。
臺《聯合報》12日的報道也認為這一舉動或迫使大陸提前對臺“先制打擊”。報道稱,“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提醒,原本認為有可能增加對北京嚇阻效果的行動,反刺激北京對臺“先制打擊”,“導致要嚇阻的行為提前發生,相關單位不可不慎”。▲
環球時報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