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庚
中華吟誦自先秦以來,通過口耳相傳、面傳心授等方式流傳至今。近年來,吟誦的載體、活動、群體逐漸豐富,吟誦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產生的效果得到了多方關注。面對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 中華吟誦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功能和價值則需要從其根本屬性出發,做一點“溯源式”的思考。
首先,中華吟誦是一種主動閱讀的傳統讀書方法。相對于數字閱讀時代被算法和推送影響的“被動閱讀”,吟誦則需要吟誦者根據吟誦內容主動調整音量、節奏和旋律,依字行腔,因聲求義,在聲韻美中陶冶品性。在吟誦過程中吟誦者必須保持全部注意力和主動閱讀狀態,否則吟誦就變成了默誦或默讀。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曾提出,人類社會發展到某個階段后,生物本能被體外訊息組成的意義、價值與象征符號支配,這種訊息的程序式設計稱為“良知系統”。從方法論的視角出發,“中華吟誦”正是打通人們“良知系統”和“遺傳系統”的一種路徑和方法,這種方法區別于一般閱讀,加入了聲音、旋律、節奏等要素,其目的就是實現吟誦內容傳播效率最大化,產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誦”的閱讀功效。
其次,中華吟誦具有多層面的閱讀功效。吟誦的功能體現在吟誦者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三個層面,吟誦內容直接影響吟誦者的認知體系,吟誦場景則會促進吟誦者形成正面的學習態度,經過長期吟誦、內化之后,吟誦者的行為自然會體現出不同的氣質、氣派和氣象。正如本期專題中,于琮博士的研究發現,基于濟南話方音依字行腔而成的雪公吟誦調式中正平和,鄉音徘徊,親切深沉,再配以吟詩鐘鼓之禮儀,自有一派別樣的文化景象。中華吟誦的功能不僅體現在吟誦者個體層面,還對語文教學改革、中華傳統禮儀的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創造都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其實,某些外國元首在后代教育中,都已關注并諳熟中華古詩文的吟誦,這又何嘗不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徑?
最后,中華吟誦需要多元化的活動載體。吟誦的基本屬性是閱讀方法,傳承和發揚這種方法的路徑是依靠多元化的活動載體。從制度層面看,國家管理機構已經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比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等;從活動開展情況看,多個省市已經開始了對吟誦的搶救、傳承和推廣活動,比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東傳統吟誦采錄項目”等;從出版物的生產情況看,出版社已經關注了這類選題,并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華經典資源庫“吟誦”專題、廣西教育出版社的《中華經典誦讀》、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青少年有聲語言藝術系列教程”……然而,對于廣大吟誦群體的需求及亟待搶救和保護的吟誦資源,廣大編輯隊伍、教師隊伍、學生群體以及普通市民都要持續不斷地做出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作為一名高校的科研工作者,筆者曾在現場感受過中華吟誦的魅力,這種悠久古樸的閱讀方式,確實能讓人的精氣神得以明顯提振。筆者也曾設想:如果從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和民族性”的目的出發,在學校課程設置上,是否能在中小學和高校設置專門的吟誦課程;在科研方向上,能否設置專門的吟誦學研究方向;在人才培養上,能否設置吟誦專業,培養專業的吟誦教師;在理論架構上,能否開創一個吟誦學的學科領域;在內容生產上,能否建立一個由出版社、高校、媒體等機構組成的“中華吟誦內容資源數據庫”等等,為吟誦的搶救、宣傳、推廣作出貢獻。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定能讓中華大地再現儒士精神、金石聲韻、廟堂氣象。
(作者單位系北京印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