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是有清一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巔峰,這一時期涌現了許多才華橫溢的臣子,董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是歷經兩朝的重臣,也是書畫傳世的名家。
一、出身官家的才子
董誥,字雅倫,號蔗林,是尚書董邦達的長子。董邦達因善畫而受到乾隆帝賞識,董誥在父親的熏陶下,成長為滿腹才華的學子,他沒有依靠父親的蔭封,而是通過科舉成功入仕。
董誥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舉,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但因董誥是官員之子,乾隆帝便將他改為二甲第一名,并在“朝考”中將其選為庶吉士。董誥在三年任期內預修國史、三通、皇朝禮器圖等,三年之后散館,被授予翰林編修之職。乾隆三十三年(1768),其父董邦達離世,董誥去官丁憂,丁憂結束后入直南書房。乾隆帝喜好詩書,十分賞識董邦達,董誥繼承家學,擅長書畫,又因奉職恪勤深受乾隆帝眷注。
乾隆三十七年(1772),董誥升遷為翰林院侍讀,任日講起居注官,隨侍乾隆帝左右,一年后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成為翰林院中的高級官員。清代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而此時的董誥已經為他走向中樞權力機關做好了準備。乾隆三十九年(1774),董誥奉命做江南鄉試正考官,替皇帝考察學子,這是皇帝對董誥學問和品行的看重。在這一年,董誥任職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仕途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董誥擔任了工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之職。
乾隆四十一年(1776),董誥任四庫館副總裁,接辦《四庫全書荃要》,兼任武英殿總裁。清代史無專官,總裁官由皇帝欽定,其他的人員則由總裁官提名給皇帝,能任史籍編纂的總裁官是很不一般的,不僅代表了皇帝對其學問和能力的認可,更代表了皇帝對其的信任。此后,董誥主持了多部史籍的編纂工作,例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刻御制石經,董誥任副總裁;乾隆六十年(1793),董誥任國史館副總裁;嘉慶四年(1799)擔任實錄館總裁、國史館總裁等。
二、入直軍機40年的重臣
乾隆四十四年(1779),董誥進入軍機處,走進了權力的中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平定甘肅回民起義后,乾隆帝認為董誥“勤勞懋著”,給予議敘。議敘是清朝文官的行政獎勵制度,董誥此后多次得到議敘的獎勵。
乾隆五十二年(1787),董誥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升任戶部尚書。平定臺灣后論功行賞,乾隆帝認為董誥等人“夙夜宣勤”,交部議敘,并將其列在二十功臣內,畫像陳列于紫光閣,這是一項極大的榮譽。乾隆帝對功臣像的繪制工作十分重視,親自指定畫師,對官服的花紋、著色都有嚴格的規定。乾隆帝還親寫贊詞:“舊例軍務,多用清文;茲或用漢,綠營海濱。治以馬上,亦頗效勤。堪同福將,閣表書勛。”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平定廓爾喀后,董誥作為戶部尚書負責糧草調撥以及凱旋后的清算事務,位列十五功臣內,畫像再次入紫光閣,皇帝贊他:“儒雅搢紳,本不識兵。樞機久參,習以盡誠。地官掌賦,度支是司。軍儲萬里,調撥合宜。”董誥畫像兩度入紫光閣,可見其功勞,亦可見圣眷。
嘉慶元年(1796),董誥任東閣大學士,總管禮部,兼管戶部,是名副其實的朝中大員。嘉慶二年(1797),董誥生母去世,皇帝特賞其用“陀羅經被”,并派遣御前侍衛額附豐紳殷德帶領侍衛前去祭奠。本來董誥應該丁憂三年,但因此時刑部尚書缺出,無人辦理秋審,皇帝諭旨讓其代理刑部尚書,處理秋審和軍營之事。
嘉慶四年(1799),乾隆帝駕崩,董誥被任命總理乾隆帝的喪儀,又擔任實錄館總裁,為高宗編寫實錄。同年,董誥服闋任文華殿大學士,地位相當于宰相,并兼任刑部尚書。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帝50大壽,恰逢董誥70歲生日,于是御賜“贊樞錫慶”匾額,又有御詩:“久任樞廷政教宣,兩朝知遇一身肩。圣人早鑒才猷傅,碩彥今資輔弼賢。大衍歲逢古稀記,期頤瑞合入旬年。浙江二老同黃閣,壽算綿長福履延。”這首詩不僅大加贊賞董誥的才能,還表達了希望董誥壽長福延的愿望。
嘉慶十八年(1813),北方發生了天理教之亂,一些天理教徒聯絡宮中太監沖進皇宮。當時的董誥跟隨嘉慶帝到東陵祭祖,在回程途中突然接到關于此事的報告。有人建議等大軍來后再回京城,但董誥認為此事僅為騷亂,待圣駕入京,那些造反之人肯定已被抓獲。嘉慶帝聽從了董誥的建議,一行人繼續行進,人心平定。事后,嘉慶帝想全面鎮壓信教者,董誥認為,燒香祈福是百姓常有的行為,只有那些跟隨謀反的人不可寬恕。平亂后,董誥因功被評優敘,其兒子董淳恩蔭為郎中。
嘉慶二十年(1815),董誥因病請求退休,嘉慶帝允其休息,但請他繼續任職。三年后,董誥病重,再次請求退休,嘉慶帝讓他以太子太保、大學士的身份致仕,仍可領全額俸祿。這年十月,董誥病情加重,嘉慶帝特派御前侍衛和御醫前去探望。后來,董誥病故,終年79歲,謚號“文恭”,追封為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嘉慶帝先派了定親王前去祭奠,后親自去祭奠,并作詩以示哀悼,賞2000兩銀子治喪,在他家鄉建董公祠,還讓其子董淳服闋后補四品官缺。
三、久任樞廷,兩朝知遇
回顧董誥的一生,應是封建時代的學子極為向往的一生,科舉高中進士,從翰林入內閣,最后成為殿閣大學士之首——文華殿大學士,圖像兩次入紫光閣,死后入祀賢良祠。董誥為官數十載,深受皇帝重用,位極人臣,不僅在政治上有實績,更得兩代君王知遇,君臣相得。嘉慶皇帝寫給董誥的詩句“久任樞廷政教宣,兩朝知遇一身肩”不僅概括了董誥的一生,更寫出了君臣之情。
乾隆帝極為贊賞董誥,重用他且不吝賞賜;董誥也以忠心回報,君臣之情讓人動容。董誥初入仕時,雖未參與“翰詹大考”,但乾隆帝仍給他特加一級,入直南書房,后一路高升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之后登閣拜相。乾隆帝與董誥有一段代筆佳話,在《快雪時晴帖》中為乾隆帝代寫御制詩,此處“代寫”與一般的“代寫”含義不同,應是“代為書寫”的意思,乾隆帝當時八十三歲,“艱于細書,命董誥代寫,亦佳話也!”乾隆帝對董誥有知遇之恩,董誥在乾隆帝駕崩后為其主持喪儀,為高宗的靈位點神主,主持編纂《高宗實錄》,成全了這一段君臣之義。
嘉慶朝和珅死后,董誥的仕途真正走向巔峰,擔任文華殿大學士直到去世,足有18年,而文華殿大學士在有清一代只有十幾位,是真正的位極人臣。嘉慶帝對董誥十分倚重,對他的賞賜也很多,除了他本人還惠及其父其子:其父董邦達入祀賢良祠;其長子董淇為郎中,長子去世后又恩蔭次子董淳。董誥死后,嘉慶帝讓他入祀賢良祠,撥重金治喪,還親往悼念,并寫下悼亡詩表達自己的哀思:“世篤忠貞清節堅,先皇恩眷倍寅虔。騎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樞廷四十年。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親臨邸第椒漿奠,哀挽藎臣考澤宣。”能得這樣的待遇,不僅說明了董誥的政治地位如此之高,也寫出了嘉慶帝與董誥的君臣之情。
四、結語
董誥才華橫溢,入仕后輔佐兩代皇帝,不僅有政治上的實績,還多次作為史籍編纂的總裁官、副總裁官,主持鄉試、會試。董誥入直軍機40余年,歷兩代君王,君臣相得,生前仕途順遂,死后備極哀榮。正如《楹聯叢話》中記載的一副寫給董誥的挽聯:“珠玉自天題,計兩番紫閣圖形,早有丹青傳相業;樓臺無地起,綜卅載黃扉翊化,唯將清白表臣心。”
(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作者簡介:馬月(1996-),女,吉林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滿族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