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諷是西方文藝理論重要的詩學范疇,研究艾略特詩歌離不開反諷詩學。艾略特詩歌的反諷詩學不斷發展,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艾略特反諷詩學分為三個階段:早期“自我反諷”;中期反諷“作為一種結構式”;晚期“反諷走向了哲學和宗教的抽象思辨”。《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簡稱為《情歌》)是艾略特早期反諷詩學的開篇之作及代表作,因此本文以《情歌》為研究對象,從主題、人物、意向、結構、語言五個方面對艾略特早期反諷詩學進行分析,研究艾略特早期反諷詩學的特點。
一、主題反諷
依據標題可知,《情歌》是一首愛情詩歌。但是,從字里行間可以發現,愛情與這首詩歌沒有任何聯系。對于詩歌中的男主人公普魯弗洛克,從衣品和生活方式的描寫來看,他生活在空虛的上層社會,整天談論著所謂的藝術,品著高貴的茶。他的英文名叫Prufrock,讓人聯想到prude和frock兩詞,其中,prude指“故作遵守禮儀的人”,此詩中,詩人想借用這個詞來暗諷普魯弗洛克壓制自己內心的欲望;frock指“僧袍”或“連衣裙”。這樣的聯想便解釋了詩篇人物的愛無門和性無能的狀態。“假如我認為,我是回答一個能轉回陽世間的人,那么,這火焰就不會再搖閃。但既然,如我聽到的果真沒有人能活著離開這深淵,我回答你就不必害怕流言。”講話者是一位伯爵,名叫歸多,生前因為做假供而被懲罰到了十八層地獄。歸多以為但丁和他一樣,永遠留在地獄,無法返回人間,就和盤托出自己生前的罪惡。但是,但丁還可以返回人間和自己心愛的人重逢。艾略特把但丁的這段詩句用作《情歌》的引言是飽含深意的。
二、人物反諷
世界上大部分詩人都以哲學為出發點,通過文學認識世界的本質,其中包括艾略特。在文學作品中,為了讓人物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活靈活現,并且準確表達自身對世界的看法,詩人需要將人物的沖突與現實結合起來,從而發表對世界本質的看法。
艾略特常用的手段是通過尋找參考物進行比較,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和對比,從而表達自身對這個紛繁世界的看法。“房間里女人們來了又走,嘴里談著米開朗基羅”,這些上層社會的女士們舉止優雅,表面上看對高雅藝術了如指掌,但是真正感興趣的是世俗八卦,這諷刺了世上那些虛偽、表里不一的文化人。這些人喜歡議論弱者,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感,比如,議論普魯弗洛克快要掉完的頭發和他弱不禁風的、沒有男子氣概的胳膊,“他的頭發真是愈來愈稀薄了”“他的胳膊腿真的瘦了”。那群女人說著只言片語,目光刺人、兇狠,逼得主人公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一般。作者借女人諷刺了所謂那些“文化人”,表面上看起來頗有學問和風范,但其實內心丑陋無比。
三、意象反諷
意象就是“意念中的形象”。在文學詩歌產生過程中,作者往往利用語言文字來刻畫指定的言外之意,以物為載體,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及特殊的心情。換句話說,詩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語言的力量,用感性的邏輯表達理想的形象。
艾略特的詩歌中,同一個物象往往被賦予兩種相互矛盾的內涵。美人魚是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整首詩的靈魂所在,對整個詩歌的主題表達及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揭示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弗洛伊德心理學分析可知,美人魚本就兼富再生和死亡兩種力量。《情歌》中的“女人們”雖然從頭到尾沒有出現在文中,但在無形中又貫穿整首詩,給讀者若有若無的虛幻境界。艾略特用這種對立反諷的意象來表明所處的社會充斥著空虛、寂寥的幻滅感。此外,“女人們”這個意象在詩人的筆下也有美與丑的反諷。
四、結構反諷
受柏格森“綿延”理論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影響,艾略特詩歌中的時空結構并非是單一的線性結構,而呈現出時空交錯、古今對照的雙線結構特點,即時間上過去與現在、歷史與今天交錯對照,空間上此地與彼地錯位轉換,這兩條線相互對照卻又共同組成了時間上包括過去、現在,空間上包括此地、彼地的統一整體。在詩歌中,艾略特引用大量神話、典故、原型、圣經、世紀之前的文學作品等,使得過去與現在、昨天的經驗與今天的經驗、此地與彼地相互對照,相互轉換,共同構成詩歌交錯立體的時空結構。從地獄的空間一下扭轉到塵世,讓讀者體會到塵世就是另一個地獄,臟亂的街道、密密麻麻的房子就像迷宮一樣,永遠走不出,永遠也逃不掉。詩人還運用《工作與時日》,用勞動人民的勤勞淳樸和充實來對比主人公普魯弗洛克的空虛寂寥。詩中表面毫無關聯的意象被并置在一起,編織了一個與現實的無序世界相對應的文學世界,并通過典故將傳統與現實的世界相對比,力求為現代社會尋求意義和秩序。
五、語言反諷
詩歌中悖論語言的魅力存在于詩人詩性的心靈和詩性智慧里,如在《情歌》中:“總會有時間,總會有時間裝一副面容去會見你去見的臉;總會有時間去暗殺和創新,總會有時間讓舉起問題又丟進你盤里的雙手完成勞作與度過時日;有的是時間,無論你,無論我,還有的是時間猶豫一百遍,或看到一百種幻景再完全改過,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飲茶以前。”仔細想一想,時間是不等人的,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飲茶前,人們能做些什么呢?主人公能得到心上人的芳心嗎?對于普魯弗洛克來說,時間是無限的,他不需要爭分奪秒地去完成他的目標和夢想。一方面,總會有時間是他拖延的借口,他一再安慰自己,總會有時間的,做什么事情都來得及;另一方面,又體現出他無欲無求,表面上他是渴望愛情的,幻想著和心愛的人告白,實際上,他內心已經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他不想追求所謂的美好愛情,因為那些女人華麗的外表下過于丑陋;他也不想去幻想美人魚的出現,因為那只是幻想。因此,他一直說總會有時間的,是對自己的一種麻痹。在這里,普魯弗洛克懦弱、猶豫不決及矛盾的性格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六、結語
艾略特是反諷詩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情歌》一詩是艾略特早期反諷詩歌的開篇之作和代表作,把艾略特的早期反諷詩學表現得淋漓盡致。20世紀的世界是矛盾復雜的,艾略特通過反諷的思維,從主題、人物、意象、結構、語言表達出自身的情感,例如表達了工業時代對環境的破壞、人們精神渙散、虛偽的高雅及不安于現狀但卻無力改變的無奈。
(湘潭大學)
作者簡介:張樺(1996-),女,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雷蒙·威廉‘威爾士三部曲中的邊界意識研究”(20B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