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艾略特是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著名作家,其對這一時期的女性命運十分關注。在其創作的小說《米德爾馬契》中,人們可以看到喬治·艾略特對女性角色進行了極為細致的研究,對于女性命運中的悲劇具備一定的認知,其倡導的女性主義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彰顯了女性的獨特性。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在社會、家庭及婚姻中的地位,感受到女性被長期欺壓所受到的限制,最終只能夠面對自己的失敗,回歸傳統。本文通過研究《米德爾馬契》,促使人們對《米德爾馬契》中的女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對女性的失敗進行深入剖析。
一、《米德爾馬契》相關簡介
(一)《米德爾馬契》文章簡介
《米德爾馬契》是喬治·艾略特較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很多批評家認為是其代表作。喬治·艾略特在這部小說中塑造了150個“圓滿”或者“扁平”的人物形象,并將其安排在了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社會結構。由于作家的成功塑造,使得這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具體來說,《米德爾馬契》講述的是在米德爾馬契這個虛構的城市中,住著布魯克先生以及其侄女西莉亞、多蘿西婭。多蘿西婭希望有一個學者型的丈夫,所以不顧眾人反對嫁給了年長她27歲的牧師卡蘇朋,后來遇見了卡蘇朋的侄子威爾,他們相談甚歡。同時,醫生利得蓋特來到了米德爾馬契,他創立了新的醫院,倡導醫療改革,這觸動了當地醫生的利益,利得蓋特被迫娶了羅莎蒙德為妻,卻被她套取了大量的錢財。
婚后的多蘿西婭十分孤獨,但是她與威爾十分聊得來。威爾愛上了她,結果被卡蘇朋禁止踏入家門。布魯克想要參加選舉,拉著威爾辦報造勢。詹姆士與西莉亞結婚,卡蘇朋突然逝世,威爾留在了米德爾馬契,并最終與多蘿西婭結合。利得蓋特因為無法實現抱負,早早去世了。
(二)《米德爾馬契》作者簡介
喬治·艾略特,原名瑪麗·安·埃文斯,在英國出生,父親是當地大莊園的經營者。喬治·艾略特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甚至其行為在當時可以稱作離經叛道,不被世俗接受。喬治·艾略特接受歐洲哲學與進步思想教育之后就拒絕進入教堂,并與自己原本的宗教信仰決裂。由于工作,喬治·艾略特與亨利·劉易斯相識,并愛上了他,但是,劉易斯是有婦之夫,所以他們的愛情是不合法的,這也使得其眾叛親離。雖然她與心愛之人在一起,但是卻與家人決裂。喬治·艾略特與亨利·劉易斯感情深厚,并且有共同興趣,在亨利·劉易斯的鼓勵下,喬治·艾略特成為一個擁有男性筆名的女作家。
二、《米德爾馬契》中的女性人物
(一)理想的追求與破滅——多蘿西婭
《米德爾馬契》中,多蘿西婭是主角,很多評論家表示在多蘿西婭身上能夠看到喬治·艾略特的身影。在故事的開始,作者就已經將多蘿西婭比作德雷莎,這樣的比喻是對多蘿西婭思想境界的一種肯定,但是也表達了對于其最終結局的惋惜。多蘿西婭是個十分復雜的女孩,她家境好、樣貌優秀,充滿著生機,但是她天生不喜歡女孩子的東西,而是喜歡看書,并且喜歡做慈善,十分關注佃農的生活,想要為貧苦的人進行房屋設計。多蘿西婭對未來充滿希望,期盼自己能夠盡快成年,能夠自己進行財產的支配。
從小所受的教育使多蘿西婭最終走向圣徒之路,她渴望有史詩般的生活,希望超越平庸,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她無法找到出路,這也體現了喬治·艾略特所受到的宗教教育。但是多蘿西婭與喬治·艾略特存在一定的差異,多蘿西婭沒有拋棄自己的信仰,其追求崇高的理想及事業。多蘿西婭小時候失去了雙親,在伯父身邊長大,衣食無憂,但是多蘿西婭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希望通過婚姻來擺脫自己的年幼無知,從而走到崇高并且莊嚴的道路上去。與當時英國的大多數女人相同,多蘿西婭渴望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其他女人不同的是,其他女人希望獲得利益,但是多蘿西婭渴望多學一些知識。與其他女性相比,多蘿西婭閱讀過很多書籍,有著自己的想法,但是她依然十分無知并且自大,在擇偶過程中,無法將愛情與尊敬進行良好區分,從而導致婚姻生活痛苦,逐漸被現實打敗。多蘿西婭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向往的美麗女孩,雖然她認為自己的生命應該發光發熱,但是在如何崇高這一方面卻一直弄不清楚,最終難逃回歸家庭的命運。
(二)掉落凡間的“仙女”——羅莎蒙德
與多蘿西婭不同,羅莎蒙德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與多蘿西婭的追求不同,羅莎蒙德追求的是舒適的生活,尤其注重物質的享受。羅莎蒙德的不幸是由于她完全接受了時代賦予女性的角色,并且女性的特質在自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羅莎蒙德與多蘿西婭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女性,雖然她們最終都是回歸家庭,但是卻體現了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小說中,羅莎蒙德是多蘿西婭的對照組,正是由于羅莎蒙德的出現,使得故事更加完整,能夠更好地體現喬治·艾略特的女性意識。可以說,羅莎蒙德是那個時代男人夢寐以求的女子,在米德爾馬契,幾乎所有的男人都喜歡她。她是鎮上著名女子學校培育的高才生,長得如花似玉,身材窈窕,掌握了女孩子所需要學習的一切知識,但是不涉及任何的職業技能,這些知識會提升其在婚姻市場中的價碼。羅莎蒙德是一個非常自私的女人,她將建立家庭作為自己進行索取的手段,她精心挑選了自己認為適合的如意郎君,卻沒有好好經營家庭,最終導致婚姻的失敗。
(三)不卑不亢的“丑小鴨”——瑪麗
在多蘿西婭與羅莎蒙面前,瑪麗十分不起眼,她家境不好、相貌一般,可以說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瑪麗十分聰穎、善良。在《米德爾馬契》中,瑪麗是唯一一個沒有過多缺點的女性,也是喬治·艾略特欣賞的女性。瑪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是由于她有一個優秀的母親。瑪麗與母親很像,且與母親有著同樣的想法。雖然瑪麗喜歡讀書,但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她上學,于是她很早就開始了工作。瑪麗默默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她熱愛自己的家庭,真誠善良,沒有多蘿西婭那么多的想法。
瑪麗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并且她在處理自己情感問題的時候非常冷靜。瑪麗與弗雷德從小一起長大,并且早已定情,但是面對無所事事、不能獨立的弗雷德,瑪麗沒有接受他的愛,而是等待他成熟,并拒絕了優秀的牧師,適時地激勵弗雷德,讓他認清自己的情況。正是由于瑪麗的鼓勵與引導,弗雷德逐漸變得成熟,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米德爾馬契》中的女性問題
(一)環境的束縛使女性被知識拒之門外
《米德爾馬契》中的女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問題。以多蘿西婭為例,她在瑞士家庭與英國家庭中受到過一定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使她的思想產生了混亂。在萊蒙夫人學校中,即使是佼佼者羅莎蒙德依然會被其他紈绔子弟嘲笑,這說明萊蒙夫人學校中并沒有真正地對女性進行知識的傳授。瑪麗婚后為孩子撰寫了一本故事書,有很多人認為是弗雷德寫的,這是由于在當時,男性并不認為女性有書籍撰寫的能力。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性剝奪了女性獲取知識的權利,否定了女性的智慧,使得女性無法進行知識的學習,這種情況在多蘿西婭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多蘿西婭認為幸福的婚姻是丈夫能知道自己,男性的見識要高于自己,是自己能夠仰仗并依賴的。她十分崇拜卡蘇朋,在收到卡蘇朋求婚書信的時候并不考慮其是否配得上自己,而是擔憂自己如何才可以配得上卡蘇朋。從這可以看出多蘿西婭的想法較為幼稚,她的這種思想是由于對知識掌握較少,被排斥在了知識之外,這使得她對具備權威知識的男性充滿幻想,一直對卡蘇朋呈現仰望的姿態。
(二)無意識下選擇依附男性
多蘿西婭的問題不僅在于知識的不足,而且在于其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正是由于這樣的心理,多蘿西婭不顧眾人反對,與自己崇拜的卡蘇朋成婚。而卡蘇朋認為女性的職責是生兒育女,他將多蘿西婭當作生活的調劑品,但是多蘿西婭將卡蘇朋視為十全十美的男性典范,這是其對卡蘇朋的錯誤認知。多蘿西婭將婚姻作為一種責任,照顧卡蘇朋,并滿足他的需要,努力學習外語,只為了給卡蘇朋減輕負擔。但是,卡蘇朋依然不滿意,當多蘿西婭對其產生懷疑的時候,卡蘇朋惱羞成怒。
(三)女性的終極妥協
多蘿西婭的第二次婚姻是她對于愛情的妥協。多蘿西婭為了與威爾結婚放棄了繼承權,也放棄了自己的地位,過著不富裕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多蘿西婭甚至險些失去與妹妹會面的機會。由于多蘿西婭的支持,威爾成了一個社會活動家,多蘿西婭則成了一個賢妻良母。當時的社會條件無法給予女性更多的選擇,使其只能依附于男性。
與多蘿西婭不同,羅莎蒙德在進入萊蒙夫人學校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妥協,開始戴著面具生活,讓別人與自己都認為自己就是大家看到的樣子。多蘿西婭是以一個超我的狀態生活著,但是痛苦的經歷使得其不斷克制自我、縮小自我,將自己的思想與社會規范結合,向男性社會作出最大的妥協。
四、結語
從《米德爾馬契》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了解到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生活情況。多蘿西婭、羅莎蒙德與瑪麗有著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但是她們能夠完整地呈現作者的思想。在維多利亞時代,喬治·艾略特的行為是不被認可的,但是她能夠沖破阻礙,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最后成功了,但也付出了很多艱辛。在當時,社會要求女性成為對家庭有用的人,女性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喬治·艾略特通過在《米德爾馬契》中對三種女性的描寫,突出了社會對女性的壓迫。
(菏澤學院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王國真(1978-),女,山東菏澤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