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畫論家對于顧愷之的畫作褒貶不一,頗有爭論。六朝時南齊的繪畫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批判顧愷之的畫作:“除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此話在后世飽受質疑。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繪畫批評家姚最在《續畫品》中盛贊顧愷之的畫作:“至如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雙。”唐朝時,李嗣真、張懷謹等人對顧愷之的畫作給予了兩極化的評價。零碎評語往往難見全貌,故筆者進行梳理總結,希望能得出一個較全面的評價。
一、顧愷之繪畫風格形成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源流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顧愷之生活在這個“反叛”的時代里,由于出身顯貴,能較早地接觸和學習到以道家思想為主題的玄學。顧愷之在人物畫的創作過程中融入玄學,進而提出了傳神的繪畫理念,認為人物畫的繪畫創作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而形神思想在先秦典故中有記載,《莊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從先秦至東晉,道家思想不斷發展,這為顧愷之的傳神論繪畫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
二、謝赫等人的評語偏差及原因
(一)謝赫的評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時代局限性
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過著奢侈靡費的生活,文藝風氣也發生了大幅度的轉變。文學領域清麗淡雅的永明體和艷麗華貴的宮體影響著繪畫領域。謝赫是一位宮體畫家,宮體畫多數色彩燦爛、富麗堂皇,與東晉時單純講究線條的畫風并不一致,這也導致謝赫的價值取向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偏差。
謝赫著有《古畫品錄》,其中談到:“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他強調繪畫的社會功能,主張將繪畫作為教化的手段。以此推斷,謝赫持有典型的儒家功利主義的美學觀,其繪畫思想和藝術評價多持儒家立場。謝赫提出了繪畫“六法”:一是氣韻生動,二是骨法用筆,三是應物象形,四是隨類賦彩,五是經營位置,六是傳模移寫。謝赫以此來評定自曹不興以來的二十七位畫家,將畫家的畫作分為六品,顧愷之的畫作屬于第三品。
“出世”與“入世”,“有為”與“無為”,儒家與道家為兩大顯學名家,理念有對立一面。作為儒家文化支持者,謝赫并不待見深受道家玄學影響的顧愷之的畫作,也是情有可原的。
除此之外,在謝赫之前,已有人對顧愷之的畫作提出批評,后魏的孫暢之指出顧愷之的人物畫有“亡面貌”的缺點。謝赫受此影響,對顧愷之的人物畫評價不高。
(二)氣韻與傳神的本質異同
姚最對謝赫的《古品畫錄》進行過一些補充,對于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表示肯定,但對于其評價顧愷之畫作的言論有所反對。這是因為姚最將“六法”之一的“氣韻生動”發展為繪畫的首要品評標準,而顧愷之的傳神論繪畫思想又與之不謀而合,將其畫作劃為三品,委實不妥。
樊波在《中國書畫美學史綱》中認為,“氣”在中國古代的語境中可以引申為宇宙本源的抽象概念。那么“神”就顯得“身份不夠,底氣不足”,原因在于,中國古代的神多以人成神,是一種降格化的“靈”,二者難以相比。顧愷之的傳神論繪畫思想主要針對人物的某一部位或畫面的某些部分來詮釋,也就是說,顧愷之的傳神論繪畫思想是通過局部來體現的。反觀氣韻一說,氣是宇宙本源,那么韻可理解為畫家對宇宙精神和規則的闡述與把握。“六法”之一的氣韻生動或許囊括了傳神,但不是只有傳神。
三、《歷代名畫記》對顧愷之畫作的評價
《歷代名畫記》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彥遠,主要是對歷朝歷代的畫家和作品進行評價,其中也不乏對繪畫的一些新解和看法,其中說道:“詳觀謝赫評量,最為允愜,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張彥遠認為前人品畫的論斷中,獨以謝赫最為公允,但其對顧愷之的相關作品也給予了好評,比如:“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這里似乎與此前對謝赫的評語不相吻合,實際上是有理可循的。
《歷代名畫記》云:“聊因暇日,編為此記,且撮諸評品,用明乎所業,亦深于史傳,以廣其所知。”由此可知,《歷代名畫記》是集多人觀點編著而成,部分評語并非是張彥遠所寫,而是整合了他人觀點而作,其中對于品畫記載得更多一些。《歷代名畫記》集歷朝歷代的觀點和作品名家的資料于一體,是一部中國繪畫史。《歷代名畫記》并未深究對于顧愷之畫作褒貶不一的評價,而是注重記載和保存評語,具有史料價值。
四、唐朝之后對于顧愷之畫作的評價
唐朝之后,顧愷之的真跡已難覓蹤影,流存于世的是當時的摹本,而顧愷之本身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中國寫意畫的典型。巫鴻先生指出,在封建社會中后期,顧愷之儼然具有“半人半圣”的性質。顧愷之的傳神論繪畫思想是中國寫意畫的開端思想,在顧愷之之前的中國繪畫界,尚有“畫鬼易,畫馬難矣”的言論,但自顧愷之以后,正如齊白石先生所說,中國畫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形寫意、以意傳神是中國畫在多年的發展之后形成的典型特征,也是顧愷之傳神論繪畫思想對后世影響的體現。
五、“貴族畫”的背景與特征
一個時代的文化和其產物受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影響。縱觀晉朝,九品中正制制約著寒門子弟,動蕩的戰亂又使得人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顧愷之出身名門望族,缺乏社會閱歷,難以挖掘社會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文化內涵。而顧愷之也曾表示自己對當時權臣的敬仰,與當時文人們的憤世嫉俗、退隱不仕有所出入。這說明顧愷之的思想局限于貴族階層中,難以表現魏晉時期文人的風骨,也未能體會到其中的文化深度。
總結歷代畫論家對于顧愷之畫作的評論,筆者認為顧愷之的畫作是個人和其階級的產物,可稱作貴族畫。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題材取自歷史傳奇或自然神話,具有一定的夢幻性質,但其人物原型依舊參照單一固定的權貴形象。栩栩如生、姿態萬千也只是在歌頌名門貴族的雅態,其背后則是時代的虛影和社會的禁錮。
但顧愷之的畫作在畫風美學上卻是不容忽視的。顧愷之融合玄學思想,提出了傳神論繪畫思想,又在工筆畫上提煉出新的技法——“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其線條之美可見一斑。
六、結語
本文介紹了顧愷之本身的繪畫思想和謝赫等人的看法偏差,從現代視角來看,顧愷之的繪畫成就是不可忽視的,謝赫的評價帶有個人的主觀性和時代偏見。顧愷之作為出身名門望族的畫家,在繪畫方面缺少魏晉文化的融入和對社會的觀察,其畫作屬于貴族畫。所以,顧愷之的畫作也未必如姚最等人所言,是“終始無雙”的。
(江西服裝學院)
作者簡介:楊凱(2001-),男,江西景德鎮人,本科在讀,專業方向: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