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部,占地遼闊,與中亞接壤。新疆的少數民族眾多,有很明顯的特點,穿著上充滿了異域風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新疆水彩畫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畫面效果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自興起到現在有近70年的時間。新疆水彩畫經歷過低谷,也經歷過繁榮,如今的新疆水彩畫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地域風格。本文將對當前新疆水彩畫的題材進行分類總結,概括每個題材的特點,對新疆水彩畫題材進行梳理。
一、民俗風情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以維吾爾族為主,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民俗風情是新疆水彩創作題材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人們能歌善舞,有獨特的民族服飾和風俗習慣,這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同時也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對當地生活和習俗的描繪成為新疆水彩畫的標志性題材之一,同時也是描述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藝術資源。
新疆水彩畫中的民俗風情主要分為日常生活、習俗節日兩個部分,這兩個創作主題都展現了新疆的地域文化,表現了獨特的異域風情。比如列陽的作品《姑娘追》,表現的就是哈薩克族的一種民俗游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青年男女通過互相追逐、互相接觸、相互了解,逐漸萌生愛情,結成情侶。姑娘追游戲通常較為輕松、歡快,可以展現草原人豪放、灑脫的性格。畫面中的少女騎在奔馳的馬上,高舉著鞭子,周圍的人們在觀看、吶喊,呈現出愉悅的幸福感,從畫面中能感受到當時青年男女的口哨聲、馬蹄聲、歡笑聲?!豆媚镒贰穭撟饔?0世紀50年代,充分體現出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幅作品參加1954年8月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全國水彩、速寫畫展覽并獲了獎。
潘丁丁的作品融入了新疆少數民族的色彩裝飾元素,體現了新疆少數民族的審美觀,是顏色艷麗、具有裝飾性的水彩作品。作為新疆畫院的一級畫師,潘丁丁創作的水彩畫呈現了新疆的民俗風貌,除了在題材上表現出新疆的風格特色,在表現手法和形式上融入新疆少數民族的色彩審美觀與裝飾元素,展現了他們對于裝飾性花紋、艷麗顏色的喜愛。在作品《走親戚》《小聚》中,畫家除了表現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之外,還對他們的服飾進行了細致的描繪,比如他們穿戴的服飾、帽子中的裝飾性花紋,這些細節形成了潘丁丁新疆水彩畫的特色。除此之外,列陽的《牧駝人》、徐英武的《土陶人家》等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新疆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風俗民情。
二、少數民族人物畫
新疆少數民族人們的長相分外俊美、富有特色,有著非常明顯的地域特色,因此,少數民族人物畫也是展現新疆地域特色的典型題材,對新疆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刻畫,可以表現新疆少數民族人們樂觀豁達的精神面貌。
目前,新疆水彩人物畫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是賈忠,其水彩人物畫通常與勞動或生活場景結合在一起,以此來渲染人物的特點,如作品《往事》《牧歸》《吹鷹笛的塔吉克人》等。于然的《火焰山老人》也是新疆水彩人物畫的代表作,強調結構的塑造,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了維吾爾族人們堅韌樂觀的性格。
彭卡寧的人物畫作品以現代新疆少數民族特性為主要表現形式,與之前的人物畫不同的是,他不再表現身著傳統服飾的少數民族人們,而是挖掘在都市中生活的少數民族群體,描繪他們的生活,如作品《新疆面孔》,以生活在現代的少數民族為主題,表現出時代的變化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將少數民族文化與當代生活結合在一起,在當時受到了很多的關注。
新疆人物水彩畫通過對少數民族外貌的描繪,表現了新疆人民對于生活和未來的向往,人物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是對幸福生活的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期許。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他們是祖國人民的一分子,邊疆的生活盡管艱苦,但他們有著面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
三、自然風景
新疆地域遼闊,到處都是狂放、壯美的風景,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南疆與北疆的景觀、植被、地貌有很大的差異:南疆的景色壯美且深沉,有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與壯闊;北疆的景色秀美且迷人,有著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與南疆的蒼涼不同,這里充滿了生機,看起來綠意盎然。新疆的風景無疑是畫家創作風景畫的好素材。不同的時節,風景也不相同,這為藝術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
許多藝術家常年寫生,他們踏遍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以找尋最特別的景色,其中以饒書貴、謝凱、周迅、胡繼杰等藝術家為主,他們在新疆水彩風景畫領域有著非常突出的成績。例如饒書貴的水彩作品《夕照天山》《晨牧》《牧區之晨》《飲》等,周迅的《汲水》《日落明駝走》等,這些作品將新疆的壯美風景躍然紙上,并在美術領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潘丁丁的《深山探寶》、胡繼杰的《天山深處》等作品不僅表現了新疆的壯美風景,而且隱喻著新疆人民堅韌不拔的品格。
四、結語
新疆水彩畫的創作主題以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與自然風景為主,這些水彩畫為人們呈現了新疆的民俗風情與自然風貌,同時也增加了一種朦朧的美感。
(伊犁師范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大學2020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新時代背景下新疆水彩畫的發展現狀及應用研究”(2020YSYB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