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然

四家公司都在用不同的姿勢和角度切入智能家居市場,共性是都和涂鴉平臺不同程度合作。
浙江紹興上虞的一座工廠里,工人們正在組裝Led燈,這是一家燈具照明企業美科照明的工廠,工廠流水線開始逐步被自動化設備取代,新的無人產線即將投入運行,但美科目前更大精力放在產品的智能化轉型上。
美科照明成立于2009年,當時Led燈產業剛剛開始爆發,董事長余鋼看到了這個機會,創辦美科照明,一開始瞄準海外市場,余鋼認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海外市場起步比較容易。
2019年,美科的年營收已經超過15億元,照明領域也已經呈現寡頭格局,小廠幾乎消失,剩下的都是頭部大廠,美科在市場的廝殺中跑了出來。余鋼開始考慮轉型做智能照明。
余鋼當時不太明白什么是智能產品,直觀的感受是只要將燈具聯網就可以,當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各類解決方案,藍牙、Wi-Fi等等。他四處走訪學習,發現還要連接云和操作平臺,余鋼回憶,那段時間很痛苦,一直在學習。他需要找到一個合作伙伴,降低學習的時間和資金成本,跑贏其他競爭對手。
與IoT云平臺涂鴉智能多次接觸后,2019年6月,余鋼向涂鴉智能下了大額的訂單,采購了100萬個智能模塊。這在當時的照明行業里算是大單,通常傳統企業做智能化轉型,會先小范圍試水,跑通了再逐步加碼。
余鋼想逼自己一把,他感覺到這是個機會,雖然傳統業務還在繼續增長,但智能化一定是趨勢,由不得你做不做的。
一開始,訂單量小得可憐,200個、300個,到了9月,涂鴉居然給美科對接了一些海外渠道,訂單量開始上漲,2000個、3000個。余鋼親身感受到了平臺的力量,覺得自己抓住了機會。
在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技術的驅動下,物聯網行業正在迅速發展。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包括硬件、軟件和服務在內的整個全球IoT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6592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11126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0%。智能家居是物聯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億歐智庫測算,中國智能家居已經達到了千億級市場規模,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20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約為4354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8000億元。
中國有大量傳統硬件廠商,擺在它們面前的是智能化、數字化的大趨勢,但轉型不易。頭部硬件廠商們早已儲備實力,新興的智能硬件公司越來越多,不僅如此,許多傳統廠商主攻一類產品,想要實現智能化,需要不同品類之間互聯互通,它們需要借助平臺的力量。
家居產品聯網,已是大勢所趨。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智能電視、掃地機器人、智能音箱等,但這些產品通常一個家庭里只有1-2臺,如果比數量,最多的就是燈和插座,能夠實現的功能也更多更復雜。
余鋼的一個客戶家里,最多的,有160多個燈。
他的合作伙伴涂鴉恰好最早也是在插座和照明發力。以照明領域為例,行業相對集中化,像美科這樣的頭部廠商,會很快感受到市場的變化。一開始,余鋼會不斷和客戶溝通,“如果大家有需求了,我們肯定能最先感受到”。
2019年開始,他就陸陸續續聽到智能照明的相關消息,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趕緊推動。他的產品主要銷售渠道是線下,線下貨架數量有限,先進入市場可以先占位置。
過去,美科采購零部件會有兩個月的賬期,這一次和涂鴉合作,他直接預付了三個月的定金。傳統工廠都有存貨壓力,美科也不例外,余鋼決定采購100萬個模塊時,遭遇公司高管的反對,認為可能會導致半年到一年的庫存,影響管理層的績效,他力排眾議,當場立下軍令狀:有存貨我負責。
這個決定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第一批智能燈具三個月就賣完了。經此一役,美科和涂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從一開始涂鴉的銷售人員反復找他下單,變成他一直催著涂鴉發貨。
智能家居公司英為拓和涂鴉的合作直到2014年才開始。當時,創始人李毅生看到掃地機器人已經賣得很好了,他體驗過,感覺完全不同于傳統產品,受此啟發,他決定投身智能家居領域。
英為拓成立于2013年,主要做小家電,包括除濕機、空氣凈化器等,李毅生當時對行業大勢的判斷是正確的,目前這家公司年營收已經做到8億元左右。
英為拓的主打產品是除濕機,除濕機屬于功能性產品,智能化的體驗并不明顯,在空氣凈化器上,技術的感知度更高,例如可以自動檢測空氣質量,識別PM2.5、甲醛等有害氣體,自動開機,自動調節指標。
到了2018年底,另一個家電公司鴻世電器總經理胡永根走訪供應商時,來到一家工廠,他發現這家工廠已經有做得不錯的智能產品,但工廠因為遇到一些困難,決定搬遷,他就直接收購了這家工廠。
2015年,這家工廠就已經與涂鴉合作,鴻世電器也因為這次收購,開始智能化轉型。2019年到2020年,鴻世相繼開發出智能電工、照明、安防等系列產品,靠電工起家的鴻世,轉型以電工為切入口。
要不要繼續和涂鴉合作,胡永根也經過一番考量。鴻世90%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涂鴉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相對較大,可以幫助打開銷售渠道。
轉型后,效果明顯,智能產品線的營收以每年幾倍的速度增長,到今年已經和傳統業務持平,傳統業務的年增長只有15%。
智能家居公司覓睿科技成立于2017年,團隊成員都來自于傳統安防企業,從公司創立之初,覓睿科技就決定區別于傳統安防產品,聚焦于前景更好的智能家居產品。一開始,覓睿只是委托涂鴉開發云存儲,在雙方合作過程中,發現海外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智能視頻產品是對涂鴉平臺一個重要的補充,所以雙方很快達成了深度合作關系。
覓睿以物聯網智能視頻產品為主,過去的傳統安防產品都只是單設備獨立運行,沒有與App和服務器的交互,使用不便利,體驗也較差,安裝還麻煩,使用成本高。智能視頻產品出現后,解決了用戶的這些痛點。同時海外的不少用戶住的房子較大,都是開放式的獨棟住宅,視頻監控基本上是剛需。覓睿也將重心放在海外市場上。從歐美開始,逐步滲透到全球。
通過與涂鴉的合作,覓睿產品上市后的三年時間內,銷量增長了幾十倍,出貨量是這一細分領域的全球前列。
四家公司都因為智能化浪潮淘到了金子,又都因為各種不同的契機和涂鴉發生了關系,目前來看,結果是正確的。它們期待更多的改變,但人生總是這樣,改變和猶豫、困難總是相伴相隨,如影隨形。
從傳統產品升級為智能化產品,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成本。余鋼說,一個智能化燈泡,成本增加10倍,但C端用戶感受不會太明顯。他的一款傳統Led燈在海外的售價是2美元,成本是3美分,升級后,成本變成3美元,售價是6美元-7美元。用戶目前能夠接受的底線是,智能燈比傳統燈貴幾塊錢。
對于像美科這樣已經深耕行業十幾年的公司來說,銷售渠道的問題其實不大。但渠道商相對于廠商來說,并不能同步理解智能產品的價值和行業的大趨勢,成本一旦上漲,接受意愿就不那么強,渠道不愿意推,肯定影響銷量。
誰的意愿強,誰先讓一步。英為拓的做法是先承擔一部分成本。通過與涂鴉合作的智能化技術,英為拓提升了空氣凈化器的產品力,再加上主動承擔部分成本,產品很快在市場上鋪開,現在年銷量超過100萬臺,進入這一細分領域的前十。
2018年,英為拓在韓國市場推出智能空氣凈化器。日韓市場和歐美市場用戶喜歡不太一樣,李毅生說,韓國用戶對智能化產品接受程度比較高,美國用戶喜歡操作簡單的產品。在外觀上,亞洲市場偏好圓潤的設計,美國市場喜歡黑色和金屬原色,偏好更剛硬的外觀。
鴻世也走過彎路,產品研發初期,研發團隊更重視產品的功能,并沒有把效率和成本放在第一位。最后產品出來了,市場競爭力不足。且不同市場對于電工產品的要求不一樣,例如印度市場用電環境不穩定,如果要符合需求,生產效率很低,成本很高。
鴻世只能從頭再來。且要根據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來制定不同的研發流程,設計之初就考慮成本和效率,重新選擇電子元器件,重新優化設計電路。確保在設計環節就明確成本。
在智能化方向上,所有廠商都處于同一起跑線,比的是誰投入更多,誰的團隊能力更強。投入靠決心,但團隊能力考驗的是綜合實力。
做了十年的傳統Led燈的生意,美科已經成為頭部企業,余鋼明顯感覺到團隊的狼性消失了。與涂鴉合作開始之后,轉型的需求開始倒逼團隊,每天加班成為常態,還要定期組織培訓、學習,天天被逼得雞飛狗跳。
盡管已經是行業里的傳統頭部企業,美科還是一家相對年輕的公司,目前公司管理層沒有超過40歲的。想做智能化轉型,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除了引入外部人才,美科還在內部培養,讓每個員工都嘗試參與智能業務?!爸挥兄悄茏龊昧?,才能去做推廣、品牌?!?/p>
2020年,美科單獨開辟了智能事業部,將內部表現好的員工都拉進來。
缺人才,幾乎是每個轉型期企業都面臨的難題。覓??偨浝硗舴哺嬖V筆者,人才缺口是目前公司的最大難題。
覓睿在杭州,杭州有很多大公司,相對更有人才吸引力,“我們的待遇肯定也不如大公司,很多時候都是勒緊褲腰帶,所以很難招到人”。
一個好的結果是,當智能家居進入到家庭中,用戶就很難再退回去使用傳統家居。這是所有人都看好的方向,但黎明之前需要做更多事情。
無論怎樣定義,智能家居是為人服務,以住宅為主體,提供舒適的家居環境。
智能家居的定義絕不只是聯網,可以用手機開關這么簡單。余鋼介紹,當你把家里的產品都升級成智能家居,就可以感受到定制化的服務。例如,晚上回家,一開門,燈會自動打開,窗簾自動關上。在家看電影時,可以調成觀影照明模式,閱讀時可以換成閱讀模式。還可以配合聲音、場景做出不同的氛圍。
余鋼說,未來,家居和人的身體數據打通后,可以識別出情緒、身體狀況等,根據這些變化自動調節符合人體需要的照明環境。
李毅生也提到,只有將空氣凈化器與個人可穿戴設備連接,才能實現定制化服務,“空氣凈化器不是為空氣服務,而是為人服務”。
智能家居的第一步是聯網,第二步是實現定制化的智能服務,接下來,就需要挖掘數據的價值。
智能產品相比傳統產品,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數據。過去,傳統家電企業缺少和用戶的長期連接,尤其是大量中小型的2B企業,它們的產品賣給渠道、批發商,交易就結束。今天,大家都清楚,用戶數據才是最寶貴的資產。
英為拓已經將研發、產品、銷售、使用等環節的數據聯通,例如,一個用戶在電商平臺上購買了除濕機,他評價說排水管太小。研發工程師在后臺看到后,立刻修改產品模具,調整生產計劃,進行產品迭代。
汪凡說,智能視頻產品天然具有智能化的需求,智能視頻產品是取代人的眼睛和耳朵,是將聽力和視力無限延伸。視頻產品的復雜度比大部分其他的智能家居產品也要高很多,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以視頻產品的智能化涉及面更廣,也更深。
前期的研發投入是非常大的。覓睿需要繼續專注于這個領域,持續投入,不斷修煉內功,才能提升價值。
今天,智能產品已經成為不少用戶的第一選擇,但對于這些智能家居企業來說才剛剛起步。周末時,余鋼喜歡去逛智能家居的門店,看看推出的新品,他發現,最早只有智能插座,后來智能產品越來越多,“我去看看我還能做什么,我不想只做照明”。
智能家居企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相對傳統的生產+銷售型的傳統企業。它們普遍具備一個特點:雖然已經做到了各自細分領域的頭部,但總體規模不會太大。這意味著它們很難成為最早主導大勢改變的那一個。
保持學習的能力,適當借力,做到同類選手中最早看到機會的那一個,是最好的姿勢。平臺型公司已經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價值,它們正在通過不同的姿勢進入,改變這個古老的行當。當越來越多平臺注意到這個市場,帶來的價值和沖擊也越來越大,改變也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多。
如同文章中的四家公司,每一輪技術變革,都會帶來市場的洗牌,洗出一批,造就新一批,如何用正確的姿勢,在正確的時機上,和正確的伙伴一起抓住新機會,是決定它們是否能夠穿越技術周期繼續留下來、跑出來的關鍵因素。這個邏輯雖然樸素,但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