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讀的中國人口》
李建新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年5月
本書收錄了筆者1994年至2013年20年間人口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論文,比較集中地研究和討論了中國人口轉變過程的自身特點、人口生育政策對中國人口發展的影響以及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定位和方向等。雖然時過境遷,但今日再讀,許多認識和觀點依然立得住,一些超前和預見性的研究依然有價值。當然,人口形勢的急速變化和我們的認識不斷深入且全面,再回看這些跨度近30年的學術研究文獻,存在局限也是在所難免。
筆者在書中探討了中國人口轉變過程及特點。從新中國人口轉變開始,文章《人口轉變新論》(1994年)之所以冠以“新”,是強調要把人口轉變放到現代化進程中來考察,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也必然會有不同的人口轉變過程。在此基礎上,筆者比較分析了二戰之后亞洲的日本、中國和印度三國的現代化道路及人口轉變特點。從時間維度理解人口轉變意義是必須的,但還需從空間視角比較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之處,于是有了《世界人口格局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特點》(2000年)、《滯后與壓縮:中國人口生育轉變特征》(2005年)。
中國人口是世界人口的一部分,具有人類人口變遷的一般規律和戰后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的共同點;但同時也有自身的特點,如轉變急速性、時空壓縮性、政策干預性、內部不平衡性等。正是有了這些基本認識,所以有了對20世紀末中國人口轉變判斷的不同觀點,這些爭論展現在《“后人口轉變論”質疑—兼與于學軍博士、李建民博士商榷》(2000年)之中。
本書也討論了人口政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以及中國人口數量與結構關系的思考和爭論。《論生育政策與中國人口老齡化》(2000年)分析了生育政策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影響程度;《生育政策與出生性別比偏高》(2008年)論證了獨生子女生育政策是導致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倒金字塔理論與21世紀中國老齡化社會》(2000年)一文中,筆者指出,生育率急劇下降會導致人口結構急劇變化,中國人口正處在轉換時期,年齡結構正朝著倒金字塔方向轉變,這種轉變必然引起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
在《“污名化”與流動人口》(2009年)一文中,針對人們對流動人口的污名化現象,諸如給他們貼上“高犯罪風險人群”“超生游擊隊”等標簽,本文從結構差異性視角厘清了人們易犯錯誤的認識誤區。借用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的理論,在《風險社會與中國人口結構安全》(2006年)中,概括性討論了中國存在著人為過度“干預”的各種可能的人口結構風險。
總而言之,大國興衰的歷史,事實上是多種看似獨立發展但卻相關的因素耦合的結果,不存在任何單一的決定性因素。不過,由于人口是最基礎性和持續性的因素,其變化對民族、對國家的興衰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尤其是人口變量還處于“活躍”之時。又由于人口變化常以百年為單位,變化周期較長且影響作用滯后,常常“迷惑”“誤導”當代人,而人口轉變、興衰替換規律也不容小覷!歷史的悖論是,當人類處在歷史之中時,常因陷入其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當人類走出歷史之外時,卻又因為歷史已成為無法改變的歷史而唏噓不已!
的確,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這也是我們常說歷史不能假設的意義所在,也因此回顧歷史不在于糾纏和清算過去;但回顧和反思歷史其意義則在于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
今日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人口作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基礎戰略性變量,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特性。人口變遷影響中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進而也會影響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夢想的實現。因此,我們主張將“人口建設”納入中國“五位一體”總布局,成為“六位一體”的發展大戰略,即人口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發展大戰略。
(本文摘自該書“前言”,略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