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濤,胡生操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9)
我國錳礦床以沉積型以及沉積變質型為主,大約占總量的80%,其次則為風化型礦床[1]。錳礦資源在我國的分布極為不平衡,并且多數礦石的質量差品位低,有害成分及伴生金屬含量較高,堪布粒度細。我國的錳礦資源中鐵含量超標的錳礦石占73%,而磷含量超標的占49.6%,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尤以廣西和湖南兩省、區為最多,占全國錳礦儲量的56%[2-3]。目前國內多以軟錳礦(MnO2·nH2O)為原料生產硫酸錳主要采用還原焙燒-硫酸浸出-濃縮結晶的工藝流程,軟錳礦不溶于硫酸,必須把它還原成一氧化錳(MnO),才能和硫酸反應制得硫酸錳,因此軟錳礦的還原效果將直接決定整個工藝過程中錳的利用率。通過對還原工藝的研究可得知如何控制反應條件,提高錳利用率,同時也可以為科研成果的工業化進行較優設計和較優控制,從而為生產提供理論指導。
錳鐵礦石中錳、鐵礦物堪布粒度較細,且多存在鐵錳類質同象現象,礦石單體解離難度較大。目前針對鐵錳礦石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磁選、重選、浮選、化學浸出、焙燒和火法富集以及衍生的聯合工藝,這些工藝較好地解決了難選鐵錳礦的“貧、細、雜”問題[4-5]。
云南某錳鐵共生礦石,錳鐵比小于1,屬中鐵貧錳礦石。經過探索實驗發現常規的強磁選、重選、浮選方法等物理選礦方法均難以有效分離錳、鐵兩種有用礦物,故實驗利用還原焙燒的方法對錳、鐵進行分離,最終采用強磁拋尾-還原焙燒-弱磁選鐵-強磁選錳聯合工藝處理該錳鐵礦,取得較好的分選效果。
實驗樣品取自云南某地。由于該礦石埋藏靠近地表,具有較為嚴重的風化粉碎現象,礦樣粒度較細水分含量較高,主要呈黃褐色。
試樣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試樣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ulti-elements of sample ores
礦石中 Mn / Fe=0.698 < 2, P / Mn= 0.025>0.006,表明礦樣屬于高鐵高磷錳礦石,試樣中有用礦物為錳礦物和鐵礦物;SiO2和CaO的含量分別為 27.22%、13.84%,說明脈石礦物主要以硅酸鹽以及鈣質碳酸鹽的形式存在。錳物相以及鐵物相結果見表2、3。

表 2 錳物相分析結果Table 2 Phase analysis of manganese minerals in the sample ores

表 3 鐵物相分析結果Table 3 Phase analysis of iron minerals in the sample ores
從表2可以看出,錳主要賦存與氧化錳中分布率高達83.00%,而硅酸錳中錳分布率碳酸鹽中錳分布率分別為9.22%和7.78%,此類礦物很難通過磁選與脈石礦物分離,因此錳礦物的最大理論回收率為90.78%。
由表3可得,礦石中鐵主要以赤褐鐵礦的形式存在,僅有少量的磁性鐵、菱鐵礦和微量硫化鐵;鐵的賦存狀態較為簡單,呈赤褐鐵礦產出的鐵占91.09%,加上分布在磁鐵礦、硫鐵礦以及碳酸鹽中的鐵,分布率合計為97.43%,這即為錳鐵礦選礦分選鐵礦物時鐵的最大理論回收率。
由于所取試樣粒度較細,且基本小于2.0 mm無需破碎。將礦石共分為七個級別,并對相應的粒級的錳、鐵品位以及金屬分布率就行考察,結果見表4。

表4 試樣粒度篩析結果/%Table 4 Size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 sample ore
由表4可知,礦石粒度較細,-0.074 mm粒級占56.32%,且鐵、錳在-0.074 mm粒級的分布率分別為55.13%、54.76%。
首先根據對MnO2還原成MnO和Fe2O3還原成Fe3O4的熱力學條件的計算與耦合,探索軟錳礦中鐵礦物和錳礦物實現同步還原的合理的溫度區間、氣氛組成和還原時間條件,并通過實驗室磁選分離實驗,提高鐵礦產品的鐵品位,大幅度提高錳礦產品錳含量和錳鐵比。
化學反應熱力學,主要研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通常是根據反應自由能的的大小和變化,判斷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的反應趨勢。首先從無機物熱力學數據手冊[6-7]中找到各個反應物以及生成物的標準生成吉布斯自由能ΔfGiΘ與溫度的關系式ΔfGiΘ=A+BT,再標準反應吉布斯自由能與標準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的關系式ΔGTΘ=∑νiΔfGiΘ,求得各反應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ΔGTΘ。以煤作為還原劑,C和CO起還原作用,主要反應及其標準自由能如下:


由表5可知,在實驗溫度范圍內,除反應(5)、(9)其他反應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都小于0,說明其他各反應在600 ~ 900℃均能自發進行。而對于反應(5)、(9),即MnO還原成Mn以及FeO還原成Fe的過程,溫度影響較小,影響其反應的主要因素為還原用量或還原氣氛,還原劑用量或CO濃度過高會促進并加快其反應的進行。理論計算表明,還原反應MnO2+CO→MnO+CO2為放熱反應,并且隨著溫度升高,熱效應變化不大;而反應(8)為產生富氏體的主要反應,主要通過控制CO濃度,以及焙燒時間來阻礙反應的進行,避免過還原磁性減弱,從而提高磁鐵礦的產率。

表5 各反應在不同溫度下的標準自由能ΔGTΘTable 5 Standard molar Gibbs free energy of formation of each reaction on diあerent temperature
錳鐵礦石中錳礦物與鐵礦物的密度以及比磁化系數都相近,且兩者多為共生,堪布粒度較細,正因如此錳鐵礦石相較普通氧化錳礦石更難選。而磁化焙燒工藝是目前將錳鐵礦分離的有效方法之一,與之聯合的工藝例如重選-還原焙燒-磁選[8]、洗礦-焙燒-弱磁選-搖床[9-10]、還原焙燒-磁選-反浮選[11]、還原焙燒-酸浸[12-13]都取得了較好的分選效果,對難選錳鐵礦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由于原礦Mn含量較低僅為13.88%,如果直接進行還原焙燒,不僅會造成后續實驗中大量的能源浪費,同時也對礦物的還原效果造成一定影響。由于錳鐵礦中有用礦物屬于弱磁性礦物,因此選擇用強磁分離出一部分脈石,以此提高原礦品位,提升還原效率;同時考慮到后續的磁化焙燒故實驗采用強磁干式拋尾。
拋尾實驗主要考察磁場強度的變化其對實驗的影響,拋尾所用儀器為輥式干法磁選機。流程見圖1,實驗結果見表6。

圖1 拋尾流程Fig.1 Flowsheet of pre-concentration for tailing discarding

表6 強磁干式拋尾實驗結果Table 6 Test results of dry-type tailings removal by highintensity magnetic separation
由表6可以看出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粗精礦的Fe、Mn品位一直下降,回收率則一直上升。綜合考慮選取1.4 T為較佳拋尾磁場,此時粗精礦中Fe、Mn品位各提高了 2.12%、1.05%,兩者回收率下降不超過8%,且拋尾率達14.03%。
還原焙燒實驗是指在一定溫度和還原氣氛下,使得試樣的Fe、Mn等金屬氧化物轉為相應的低價金屬氧化物,從而提高鐵礦物和錳礦物的磁性,根據兩者磁性的差異先將磁性較強的鐵礦物選出,尾礦則后續進行強磁提錳的過程。
3.2.1 還原焙燒-弱磁選鐵實驗
磁化焙燒所用試樣是原礦在1.4 T強磁干式拋尾后所得。實驗主要從焙燒溫度、焙燒時間、還原劑用量、磨礦細度四個條件考察對于弱磁選鐵的影響。由于考慮到后續尾礦需要強磁選錳,故弱磁選鐵流程采用一粗一掃流程,進一步降低尾礦中Fe的含量。實驗流程圖見圖2。

圖2 還原焙燒-選鐵流程Fig.2 Test flowsheet of reduction roasting-iron separation
3.2.1.1 焙燒溫度實驗
改變焙燒溫度條件進行實驗,其他條件初步定為:焙燒時間45 min,煤粉用量10%,磨礦細度-0.045 mm 70%。焙燒礦采用水冷方式冷卻,實驗結果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鐵精礦TFe品位逐漸上升,回收率則先增加后減小。又當溫度超過800℃,鐵精礦品位上升幅度較小,且回收率下降較快,綜合尾礦中Mn的品位及回收率,采用800℃為較佳焙燒溫度,此時鐵精礦TFe品位50.45%,回收率為72.87%。

表7 焙燒溫度實驗結果Table 7 Test results of roasting temperature
3.2.1.2 焙燒時間實驗
焙燒時間實驗條件為:焙燒溫度為800℃,煤粉用量10%,磨礦細度-0.045 mm 70%。焙燒礦冷卻采用水冷方式,改變焙燒時間進行磁化焙燒實驗,結果見表8。

表8 焙燒時間實驗結果Table 8 Test result of roasting time
由表8可見,隨著焙燒時間的延長,鐵精礦的TFe品位變化較小,但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當焙燒時間達到60 min時,鐵精礦回收率達到最大為74.81%,此時尾礦中Mn的品位及回收率均為最高,Mn品位為18.70%,回收率為83.54%,因此較佳焙燒時間選擇60 min。
3.2.1.3 還原劑用量實驗
還原劑采用武鋼煤粉,改變煤粉用量進行實驗,其他實驗條件為:焙燒溫度800℃,焙燒時間60 min,磨礦細度-0.045 mm 70%。焙燒礦采用水冷方式,弱磁選采用一粗一掃流程。實驗結果見表9。

表9 還原劑用量實驗結果Table 9 Test result of reduction agent dosage
由表9可見,隨著還原劑用量的增加,鐵精礦TFe品位變化較小,而回收率先增加后減小,可能原因是隨著還原劑用量增加至過量,導致鐵礦石過還原產生富氏體,從而影響磁選效率導致產率下降。鐵精礦Fe回收率在還原劑用量12%時達到較大為76.85%,因此選擇12%為較佳還原劑用量。
3.2.1.4 磨礦細度實驗
由于實驗礦石錳鐵致密共生的特點,需要進一步細磨才能使鐵、錳較好地單體解離,從而提高磁選分選效率。改變磨礦細度進行實驗,焙燒條件為:焙燒溫度800℃,焙燒時間60 min,還原劑用量12%。冷卻方式采用水冷方式,實驗結果見表10。

表10 磨礦細度實驗結果Table 10 Test results of grinding fineness

90鐵精礦 30.08 51.73 6.53 70.35 13.01尾礦 69.92 9.38 18.79 29.65 86.99合計 100.00 22.12 15.10 100.00 100.00
由表10可知,隨著磨礦細度的增加,鐵精礦的TFe品位逐漸上升,而回收率則逐漸減小;尾礦中Mn回收率隨磨礦細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045 mm 80%時,尾礦Mn品位達到較大為19.12%,Mn回收率為85.83%。綜合考慮,采用-0.045 mm 80%為較佳磨礦細度。
3.2.2 磁化焙燒-強磁選錳實驗
錳礦物在經過弱磁選鐵后,主要富集在選鐵尾礦中,然而尾礦中錳品位仍然較低,因此尾礦需進一步強磁,從而獲得錳精礦,實驗流程見圖3,實驗結果見表11。

圖3 強磁選錳流程Fig.3 Test flowsheet of recovering manganese by highintensity magnetic separation

表11 強磁選錳實驗結果Table 11 Test results of recovering manganese by by highintensity magnetic separation
由表11可見,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錳精礦中Mn品位逐漸下降,而Mn回收率逐漸上升。綜合錳精礦中TFe的含量,選擇1.0 T為較佳強磁選錳磁場強度,此時可獲得Mn品位27.06%、Mn回收率74.46%的錳精礦。
根據條件實驗研究結果,確定適宜的拋尾磁場強度1.4T,焙燒溫度為800℃,焙燒時間為60 min,還原劑用量12%,磨礦細度-0.045 mm 80%,強磁選磁場強度為1.0 T。考慮到鐵精礦品位不高,對選鐵部分增加了一精一掃,流程見圖4,實驗結果見表12。

圖4 推薦實驗流程Fig.4 Flowsheet of the recommended test

表12 推薦實驗流程結果Table 12 Results of the recommended test
由表12可知,通過推薦流程實驗,最終可以得到TFe品位為53.89%,回收率為65.53%的鐵精礦,以及Mn品位為27.11%,回收率為70.26%的錳精礦。
(1)該礦石風化粉碎現象嚴重粒度較細,Mn、Fe含量分別為13.88%、19.87%,錳鐵比僅為0.70且磷錳比高達0.025,因此屬于高鐵高磷錳礦石;而其中脈石礦物主要以硅酸鹽以及鈣質碳酸鹽的形式存在。由物相分析可知,錳主要以氧化錳和碳酸鹽的形式存在,鐵主要以赤(褐)鐵礦的形式存在。
(2)通過熱力學計算可得,除反應(5)、(9)外,其他反應在實驗溫度范圍內均可自發進行;同時為避免富氏體的生成,應該控制CO濃度以及焙燒時間來阻礙反應(8)的進行,從而減少過還原。
(3)在常規的重選、強磁選、浮選工藝對該礦石分選效果較差的情況下,考慮采用磁化焙燒—弱磁選鐵-選鐵尾礦強磁提錳工藝處理該礦石。實驗考察了拋尾磁場強度、磁化焙燒條件、強磁選錳磁場強度對指標的影響,確定的適宜分選條件為:拋尾磁場強度1.4 T,焙燒溫度為800℃,焙燒時間為60 min,還原劑用量12%,磨礦細度-0.045 mm 80%,強磁選錳磁場強度為1.0 T。
(4) 根據推薦實驗流程,得到的最終指標為:鐵精礦TFe品位53.89%,回收率為65.53%;錳精礦Mn品位27.11%,Mn回收率為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