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亮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救創傷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橈骨遠端骨折表現以腫脹、壓痛等為主[1]。橈骨遠端骨折未有效治療易引發慢性疼痛、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為主,但多由于關節未能足夠鍛煉,再加上機體愈合速度較慢,易導致出現持續腫脹疼痛,嚴重者甚至骨折畸形愈合,最終影響整體治療效果[2]。中醫通過辨證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有優勢[3]。筆者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結合益氣生血壯骨方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16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收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8例。研究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39~76歲,平均(52.81±8.17)歲;病程2~19h,平均(5.41±1.60)h;背側緣劈裂型20例,伸直型15例,屈曲型23例。對照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40~77歲,平均(53.03±8.22)歲;病程3~18h,平均(5.37±1.64)h;背側緣劈裂型19例,伸直型14例,屈曲型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受傷至就診時間小于24h;②西醫診斷符合《實用骨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表現為腕關節疼痛、腫脹,腕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③中醫診斷符合《橈骨遠端骨折中醫診療指南》[5]中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腕關節腫脹,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壓痛;④經CT、X線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⑤簽署知情同意書;⑥為閉合性骨折。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疾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③嚴重肝腎功能損害;④二次骨折或復位后移位。
兩組均予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囑患者保持坐位或仰臥位,然后進行局部麻醉骨折斷端。肩外展90°,屈肘90°,患者前臂保持中立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環抱患肢前臂上端部,固定其軀干及患側肘部,術者采用對抗牽引,然后沿縱軸方向進行猛抖,遠端向尺側施壓以位恢復尺偏角,將骨折遠端迅速尺偏掌屈,最后捋筋至關節面平整。取橈骨遠端高分子小夾板微塑形后,在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橈尺側遠端各襯一棉墊,置關節于輕度掌屈尺偏位予以固定,再以繃帶纏繞后用3條扎帶捆扎固定,最后以前臂吊帶懸吊固定,并囑患者主動行抓握訓練,復位固定完成后通過X線檢查,然后進行相應調整,定期復查,1個月后將全部固定解除。
研究組加用益氣生血壯骨方。牡丹皮15g,當歸20g,續斷15g,熟地黃20g,骨碎補20g,川芎15g,杜仲10g,紅花15g,黃芪20g,川牛膝10g。1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兩組均治療1個月,治療后3個月進行隨訪。
腕關節活動度,主要包括橈偏角度、旋后度、旋前度、掌屈度。
中醫證候積分,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評分,按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記0~4分,滿分16分,癥狀嚴重程度和總分呈正比。
CT、X線檢查,并綜合分析掌傾角、橈骨軸向位移及尺偏角等相關指標。
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療效標準》[6]標準。優:患肢瘀斑、腫脹、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腕關節外形恢復正常,其活動度較受傷前無差異。良:患肢癥狀基本消失,腕關節存在輕微畸形,其活動度輕度受限但日常生活不影響。可:患肢各癥狀仍然存在,但在耐受范圍內,腕關節存在輕微畸形,其活動度輕度受限且影響日常生活。差: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腕關節活動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腕關節活動度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腕關節活動度比較 (°,±s)
組別 例 橈偏度 旋后度 旋前度 掌屈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8 10.17±4.43 11.87±5.01 80.52±5.43 83.66±6.46 76.12±7.73 81.77±8.42 42.72±7.41 45.77±7.54對照組 58 10.10±4.39 15.76±6.34 79.41±5.54 89.47±7.46 76.07±7.86 89.21±8.92 42.67±7.47 51.19±7.91 t 0.09 3.67 1.09 4.48 0.03 4.62 0.03 3.78 P 0.93 0.00 0.28 0.00 0.97 0.00 0.97 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58 14.34±1.38 9.20±2.21 15.02 0.00對照組 58 14.21±1.41 4.84±1.59 33.58 0.00 t 0.50 12.20 P 0.62 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骨質疏松、肌腱炎、復雜性局部疼痛對照組為5例、3例、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7.24%。研究組為2例、1例、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5.17%。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24,P<0.05)。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距離橈骨遠端3cm以內的關節骨折,且常合并關節面塌陷、橈骨短縮等癥狀。研究表明,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助于縮短固定時間,促進恢復,故早且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7]。
中醫認為,年老精氣漸衰,骨骼失養,則容易骨折。而血液運行依賴元氣推動,腎精不足,血運無力則血瘀,氣血凝滯,則經脈不通,而致腫脹、疼痛;脾氣虛弱,則內生寒濕,致使寒凝氣結、骨折難以為續。治應以活血化瘀,調達氣機為主。益氣生血壯骨方中當歸、川芎、黃芪補氣活血化瘀,養血活血,熟地黃補腎填精、益氣健脾、滋陰養血,川牛膝、紅花、牡丹皮、續斷散瘀強筋骨,通絡,消腫止痛,骨碎補強腰壯骨,杜仲補肝腎。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止痛、療傷續折之效。藥理研究證明,骨碎補能促進蛋白質多糖合成及鈣化,還具有止痛的功效。當歸、川芎、黃芪能夠切實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熟地黃能抑制骨吸收。川牛膝、續斷等能抑制破骨細胞[8-9]。橈骨遠端小夾板外固定以助骨折塊進行塑形、復位,且對骨折斷端血運破壞小,此外還能避免骨折再次移位的發生。益氣生血湯中重用熟地黃、黃芪,不僅能改善血液循環,還能起到止痛的效果,故兩者聯用可相互促進,最終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