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仿
(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皮膚科,河南 平輿 463400)
慢性蕁麻疹主要發病因素與食物、藥物、吸入物等有關,可持續6周以上出現風團、瘙癢等癥狀。有研究顯示,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IgE)可能促使機體細胞出現過敏反應,是誘發蕁麻疹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臨床多用鹽酸西替利嗪片等治療,但其治療時間較長,長期服用易出現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助陽、解表、驅寒、散邪之效,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2]。本研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聯合鹽酸西替利嗪片治療慢性蕁麻疹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6例,均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觀察組男26例,女27例;年齡18~63歲,平均(36.17±4.19)歲;病程7~20周,平均(13.38±3.61)周。對照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19~64歲,平均(36.40±4.16)歲;病程7~21周,平均(13.50±3.46)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3]診斷標準。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風團、血管性水腫,風團表面光滑,呈紅色、粉紅色,周圍可見紅暈。風團發作時機體皮膚伴有瘙癢或麻刺感,瘙癢無特定部位,可全身發癢,且持續時間較長。瘙癢感在午后、夜間加重,遇寒冷或炎熱,風團顏色發紅或變白。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風濕熱蘊證型。主癥為風團反復出現、瘙癢、色紅、遇熱增多、頭身困重,次癥為口干、口苦、便干、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或白膩、脈滑。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前3周未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認知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病程6周以上,每周至少2次或2天癥狀發作,持續時間1次24h以上,對研究藥物無過敏。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皮膚疾病,合并嚴重胃腸道癥狀或其他嚴重全身癥狀,有明確病因致病(如食物、感染等),患有惡性腫瘤,其他類型蕁麻疹如物理刺激、皮膚劃痕癥引起的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等,哺乳期婦女或孕婦,合并自身免疫病。
兩組均行點刺、血中變應原特異性IgE檢測確認是否有過敏原,后根據過敏原行對癥治療。
兩組均用鹽酸西替利嗪片(UCB-Pharma AG,生產批號20170914、20190523)10mg,日1次口服,連續治療4周。
觀察組加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藥用麻黃、細辛、蟬蛻各6g,附子、鹿角霜、黃芪各30g,何首烏15g,當歸10g。水煎取汁1000mL,分早晚溫服,連續治療4周。
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瘙癢、風團,均為0~3分,0分(無瘙癢,無風團),1分(輕度瘙癢,不影響工作生活,風團)數目小于20個,2分(中度瘙癢,影響患者情緒,易出現暴躁現象,不影響睡眠,風團20~50個),3分(重度瘙癢,影響日常生活睡眠,風團大于50個或融合成大片)。
觀察治療期間是否出現胃腸道反應、口干、頭暈等不良反應。
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風團、瘙癢等癥狀基本消失,不再發作。有效:風團消退30%,或消退后發作間隔時間較長,瘙癢有減輕。無效:癥狀無變化。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images/BZ_68_1141_1777_1151_1781.png時間 組別 例 瘙癢癥狀 風團癥狀治療前 觀察組 53 2.51±0.40 2.42±0.42對照組 53 2.49±0.41 2.45±0.39 t 0.254 0.381 P 0.800 0.704治療后 觀察組 53 0.23±0.15* 0.45±0.22*對照組 53 0.71±0.20* 0.70±0.29*t 13.978 5.600 P<0.001 <0.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疾病復發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復發情況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出現胃腸道反應1例,口干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7%;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2例,頭暈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66%。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皮膚、黏膜小血管暫時擴張、通透性增加出現的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主要表現出風團、瘙癢等癥狀。鹽酸西替利嗪片為強效H1受體拮抗劑,可與靶細胞膜上組胺受體結合,并阻斷組胺激活靶細胞,進而抑制變態反應組胺傳遞,抑制皮膚的變態反應,顯現較強抗過敏作用。
慢性蕁麻疹屬中醫“風疹塊”等范疇。病機為風邪、濕寒、邪毒侵襲,營衛失調、氣血不暢,風邪、濕邪等相互搏結,出現風團、皮疹、瘙癢等。治療應以散風去邪、活血通氣為主。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是由《傷寒論》加減。方中麻黃解表、利水消腫,附子散寒、止痛、助陽,細辛祛風、行水、散寒,蟬衣散風除熱、祛風,鹿角霜補陽、收斂,黃芪補氣固表,何首烏補氣、益血,當歸活血、止痛。諸藥配伍,共奏散風驅寒、活血益氣之效[5]。藥理研究表明,麻黃中的麻黃堿可有效促進機體汗腺分泌,起到發汗解熱之效;其中的麻黃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可有效抑制機體釋放過敏介質,進而起到抗過敏作用,還具有利尿、抗炎之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通過增加細胞內環磷腺苷(cAMP)含量,進而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起到抗變態反應之效[6-8]。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聯合鹽酸西替利嗪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較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