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朋許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障礙引起的無器質性疾病的臨床綜合征,是最常見功能性胃腸病,病癥表現為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燒灼感中的一種或多種癥狀同時發生,癥狀可持續或反復發作,病程通常超過1個月或在12個月中累計超過12周[1]。FD可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兩個亞型,二者可重疊出現,其全球患病率約為20%~30%,亞洲地區發病率約為8%~23%[2-3]。本研究用順中湯加味結合莫沙必利治療FD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4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F D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7例。研究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21~62歲,平均(37.17±12.18)歲;病程1~6年,平均(3.2 7±2.45)年;年齡2 2~6 1歲,平均(3 8.0 4±13.01)歲;病程1~6年,平均(3.61±3.0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內科學》[4]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診斷標準。過去12個月內累積至少12周出現早飽、嘔吐、噯氣、反酸、腹痛等臨床癥狀;相關癥狀發展與大便情況無顯著相關性,且無法通過排便緩解;經內鏡檢查未見消化道器質性病變。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脾胃虛寒型FD辨證標準。主要表現為脘痞滿、喜溫喜按與舌苔淡、苔白膩,并伴有食后腹脹、餐后早飽、大便稀溏、納少乏力、形寒怕冷,以及脈象沉細或沉弦等癥狀,具備主癥與任意2項次癥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經胃鏡檢查排除上消化道器質性病變;②病程在2個月及以上;③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②消化道潰瘍或出血,消化道腫瘤及胃黏膜重度異型增生;③對所用藥物及成分過敏、不耐受;④依從性差或精神異常。
兩組均使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3)口服,飯前30min口服,每次5mg,日3次,服藥4周為一療程。
研究組加用順中湯加減治療。藥用黨參20g,白術20g,茯苓15g,紅參10g,陳皮10g,焦神曲9g,甘草6g。便秘加火麻仁6g,制大黃6g;舌苔白膩者加佩蘭6g;腹脹嚴重加厚樸10g,枳實10g;胃脘冷痛加干姜6g,嚴重者可再增加適量制附片;上腹痛明顯加香附10g,延胡索10g;燒心反酸加海螵蛸15g,煅瓦楞子10g。加1000mL水煎煮30min,取汁300mL,再常規水煎2次,每次取汁150mL,共600mL,每次300mL,每劑2次,日1劑,早晚餐后30min溫服,4周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
癥狀積分: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評分量表[6]對上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進行評分以0~3分表示癥狀程度:①0分(無癥狀);②1分(輕):癥狀可忍受,不對生活、學習造成影響;③2分(輕):癥狀發生對生活、學習產生一定影響,但尚能忍受;④3分(重):癥狀對生活、學習產生嚴重影響,且較難耐受。治療前及治療后3周、4周分別進行癥狀積分總分統計。
胃腸激素指標: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分別進行胃腸激素檢測,抽取清晨空腹4mL肘部靜脈血液,分離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胃泌素、生長抑素及胃動素水平。
不良反應:統計不良反應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7]進行評定。顯效:胃脘部疼痛感及不適感消失,食欲好轉,早飽、上腹脹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或完全消失,生活恢復正常,療效指數大于等于70%。有效:胃脘部疼痛感及不適感好轉,食欲有所好轉,早飽、上腹脹等臨床癥狀好轉,不影響正常生活,療效指數30%~70%。無效:胃脘部持續疼痛、不適,早飽、上腹脹等情況均無改善或惡化,療效指數小于等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研究組 47 9.21±0.44 6.62±0.21 4.34±0.26對照組 47 9.17±0.39 8.21±0.33 6.39±0.21 t 0.466 27.868 42.051 P 0.642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胃泌素 生長抑素 胃動素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對照組 47 72.91±6.87 67.62±6.17*62.97±5.23*△ 29.66±3.64 23.68±3.67*19.68±2.55*△ 64.35±11.82 75.61±8.04*79.61±9.27*△研究組 47 73.24±7.06 70.38±6.84*68.62±6.07*△ 30.07±3.58 26.81±4.29*24.37±3.18*△ 65.18±12.75 69.32±9.74*72.98±6.97*△t 0.229 2.054 4.834 0.352 3.801 5.385 0.414 6.641 9.674 P 0.819 0.042 0.000 0.625 0.000 0.000 0.275 0.000 0.000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FD常以某一癥狀為主,在病程中癥狀會發生變化,發病過程緩慢、病程長且反復發作,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經濟壓力造成不良影響[8]。RomeⅢ/Ⅳ依據癥狀與進餐標準將FD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DS)與上腹痛綜合征(EPS),FD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病理生理基礎主要與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及炎癥因素等有關[9]。莫沙必利(Mosapride)為西醫臨床治療FD常用藥,為選擇性5-羥色胺4(5-HT4)受體激動劑,可有效促進乙酰膽堿釋放,增強胃腸道5-HT4受體和膽堿能神經元興奮性,加強胃腸運動,改善FD消化不良癥狀,同時不影響胃酸分泌功能,但莫沙必利可致腹痛、腹瀉、皮疹、口干等不良反應,甚至導致心電圖出現異常、減弱促進腸胃蠕動能力及胃排空作用等[10]。
FD屬中醫“痞滿”、“胃脘痛”、“積滯”范疇。中醫多認為引發該病征的原因多為稟賦不足而致脾胃虛弱,飲食不調而致食滯胃脘,情志內傷而致肝郁氣滯,內傷外感而致濕熱中阻,失治誤治而致寒熱錯雜,虛火內盛而致胃陰不足等[11]。201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發布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17)》根據 RomeⅣ診斷標準將EPS定義為“胃脘痛”,PDS定義為“胃痞”,故FD病位在胃,同時涉及肝、脾二臟,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脾虛氣滯、情志不隨、飲食積滯[12]。脾胃虛寒型FD發病的主要原因由先天脾胃虛弱、寒邪傷胃、起居失宜、恣食生冷、久病服藥傷胃等所致,脾胃虛弱、升降不調、胃氣壅滯致其脾胃損傷又漸有影響肝臟之勢。而氣虛不足則為寒,中陽不振則加劇濕寒。治療當以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為主。
順中湯方中黨參為君,味甘性平,能大補元氣、養血生津;白術為臣,味苦甘而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為佐,味甘性平,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甘草為使,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緩急定痛,調和諸藥;紅參滋補潤肺、修復腸道,陳皮健脾開胃、疏理氣機,焦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火麻仁潤腸通便、滋養補虛,制大黃解毒消癰、免疫抗炎,可有效緩解患者便秘癥狀;佩蘭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可緩解患者舌苔白膩癥狀,厚樸下氣寬中、燥濕消痰,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而制附片更具補火助陽、逐風驅寒之效,兩藥均能有效溫脾暖胃,祛除胃寒,緩解患者腹痛癥狀;香附可調節肝郁氣滯,理氣寬中,和延胡索均有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腹痛,改善肝氣瘀滯;海螵蛸可治療反酸,鎮痛祛濕,煅瓦楞子可加強海螵蛸止痛制酸之效同時通氣暢痰,減輕瘀滯。諸藥合用,補益脾胃、溫補不燥,使寒得散、濕化氣行[13-14]。
綜上所述,順中湯聯合莫沙必利治療FD能有效改善胃腸功能,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