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智濤,盧衛忠,匡 雷,陳立谷,侯伯男,匡志平,鄧 磊,何 震
(1.貴州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2;2.重慶市中醫院骨科,重慶 400021)
頸型頸椎病在1992年全國第2次頸椎病專題研討大會將其明確定義為由于頸椎退變而未影響神經根及脊髓導致的頸痛或頸肩痛[1],病理基礎為頸部肌肉、韌帶損傷及椎間關節紊亂,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活動度降低。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高,發病人群越來越低齡化[2],該病屬中醫“筋痹”范疇,為氣血運行失常,經絡受阻所致[3]。中醫手法治療方法較多,效果較好[4-5]。我們用點穴運動舒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91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重慶市中醫院骨科門診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6例及對照組45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頸痛VAS評分及頸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評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版[6]。有頸項強直、疼痛、肩背疼痛僵硬,頸椎活動度降低等癥狀體征,頸椎DR檢查正?;蜉p度生理曲度改變或輕度椎間隙狹窄,少有骨贅形成。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25~65歲;③病程小于等于2年;④VAS評分≥5分;⑤能配合完成治療,并簽署之情同意書,能及時電話隨訪。
排除標準:①年齡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②其他各型頸椎病,以及風濕性頸椎病、落枕、肩周炎、風濕性纖維組織炎等疾??;③DR片示嚴重骨質增生、頸部畸形、骨折及重度骨質疏松、近期頸部肌肉急性損傷;④前庭疾病、皮膚疾病、心血管病、精神疾病,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基礎疾??;⑤依從性較差。
對照組:按重慶市中醫院骨科常規傳統推拿手法治療。①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頸肩部使用拿捏手法放松淺表筋膜、肌肉約1min。②在頸部、肩胛區尋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往返彈撥、平揉治療約2min。③針對各疼痛點、筋結處(尋找疼痛最為明顯的6處),運用一指禪推法、彈撥等手法治療,每處約2min。④拍打頸肩部肌肉放松約1min。每天治療1次,1周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組:用運動點穴舒筋手法治療。①第1步:患者取坐位,使用拿法放松患者頸肩部約1min。②第2步:采用點穴運動舒筋手法治療,觀察患者姿勢,手摸心會尋找疼痛攣縮的肌肉,以左側頸部肌肉壓痛點為例,操作者正面朝向壓痛點,即站于患者左側,右手拇指輕輕點按疼痛點,其余四指協助穩定頸部,左手置于患者頭頂輔助活動并穩定頭部。③第3步:拇指發力,發力大小以患者可耐受為度,最大不超過7kg。④第4步:左手朝向肌肉收縮的反方向發力(力量輕柔),囑患者抵抗左手力量,使頸部維持在中立位保持,此時拇指可感受到肌肉張力增高,患者可感到壓痛點疼痛感增強,適度減輕點穴力度直至患者耐受為止,持續20s;移除外力,放松按壓手指,平揉法揉按壓痛點30s;反復上述操作5次。⑤第5步:左手輔助患者頭部活動,使肌肉沿舒張方向牽拉,約20s后雙手協助患者使頸部恢復中立位。揉按肌肉及其起止點約1min。重復操作5次。同樣方法治療其余疼痛點。操作過程中注意若產生疼痛點以外疼痛,應當減小屈曲度數,若仍感疼痛則停止治療;患者保持呼吸自然,避免屏氣。出現頭暈、惡心等其余不適當停止治療。治療1日1次,7天為一療程,療程同對照組。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法(VAS)[5]評定頸部疼痛程度。無痛為0分,良好為1~2分,滿意為3~4分,差為5~9分,劇痛為10分。
采用NPQ頸痛量表評分評定頸部疼痛及功能,量表通過9個問題對頸部疼痛及功能進行評估,每個問題均有5個級別的選項,由0~4分別表示疼痛由輕到重。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7]。治愈:頸部酸脹痛、僵硬癥狀消失、活動恢復正常。顯效:頸部疼痛、僵硬等癥狀及頸部活動功能明顯改善。有效:頸部僵痛部分緩解,但仍有反復,活動功能有所改善,仍達不到正?;顒臃秶?。無效:癥狀無任何變化,頸椎活動功能無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7天 治療14天治療組 46 7.25±1.65 3.21±1.27*△ 1.23±0.68*△對照組 45 7.31±1.58 5.95±1.18* 2.98±0.76*
兩組治療前后NPQ頸痛量表評分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PQ頸痛量表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PQ頸痛量表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7天 治療14天治療組 46 34.12±5.59 21.36±4.27*△ 10.87±3.16*△對照組 45 33.58±5.13 28.51±4.98* 17.68±2.85*
兩組療效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例(%)
頸型頸椎病屬中醫“傷筋”、“痹證”范疇。頸部無衣物覆蓋長期暴露于外,長期感受風寒濕邪,《素問·痹論》說“痛著,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靈樞·刺節真邪》謂:“虛邪之中人也,灑晰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筋肉受損后會出現筋肉僵硬、攣縮,慢性筋傷加劇局部氣滯瘀血痛。分肉、筋骨間沫聚成痰,津液運行不利則腫;痰瘀內凝,遂成筋結。《黃帝內經》謂“諸筋者皆屬于節”,“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筋肉附著并連接骨,若如桅桿兩側之繩索。寒凝痰聚、氣滯血瘀于筋肉之間,頸部經脈受損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無法榮養筋肉,加之反復活動勞損導致筋肉損傷,出現筋肉短縮僵硬、疼痛,筋離其位,骨節隨之移位,出現筋出槽,產生骨錯縫。中醫認為筋傷的治療手法當“以筋入手,筋骨并重”,《類經》提及“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也”。點穴運動舒筋手法以“筋骨平衡”、“動靜結合”為治療理念,借助運動、引導之力促使精氣流暢?!吨胁亟洝吩弧皩б芍鹂托坝陉P節”、“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是故當通過導引、按摩疏通局部經絡、祛瘀生新。傳統手法治療時患者處于放松之態,神氣較為渙散,而點穴運動舒筋手法通過患者主動參與使神機匯聚。當拇指點按著力于阿是穴之時,神機隨之出入穴位之間,正氣為之振奮,配之頸部筋肉活動,周邊氣血一同涌入,猶如海納百川,此時氣血運行于經絡痹阻之處有決堤之勢,此時患者可感覺壓痛較前增強,繼續點穴舒筋,頃刻之間寒濕痰瘀隨涌入之氣血消散而去,涌入之氣血猶如干旱后之甘露,濡養枯竭攣縮之筋肉,使之重獲生機。筋肉濡潤則柔,頸部肌肉恢復平衡,猶如桅桿兩側之繩處均衡之勢,骨節隨之整復于無形之間,正所謂“筋柔則骨自正”。最終使頸部筋柔、骨正,氣血流暢。
點穴運動舒筋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以“筋骨并重、動靜結合”為理念,將點、揉、撥手法與頸部活動結合,精準把握疼痛點及手法力度,在頸部活動過程中施展點穴舒筋手法,能明顯改善癥狀,緩解頸部疼痛,改善頸項強直和肩背僵硬,恢復頸部活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