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飛,董秋平,李 慧
(南京中醫藥大學鎮江附屬醫院/鎮江市中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0)
呃逆又稱為膈肌痙攣,表現為呃逆頻繁不止,連續不斷,持續不緩解。常繼發于臨床各個系統,尤以中風患者居多[1]。研究表明,中風后引起腦功能損傷,尤其以下丘腦、腦干等位置損傷后易并發呃逆[2]。筆者用掀針針刺治療中風后呃逆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我院腦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9.06±2.14)歲,平均病程(6.19±2.86)天。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8.78±1.83)歲,平均病程(5.86±3.48)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腦卒中(缺血性中風)診斷標準[3],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明確為缺血性中風,呃逆發作時間持續24h以上,不能自止,且排除胃腸道疾病。
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卒中風及呃逆的診斷標準,年齡50~80歲,簽訂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楚,無意識障礙,生命體征穩定,能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非中風引起的呃逆,有甲氧氯普胺注射液過敏史,嚴重心、肝、腎等功能損害,意識不清,生命體征不穩及精神病。
觀察組用掀針治療。以寬胸利膈、和胃降逆為治法,取任脈、手厥陰、足陽明經穴為主,選膈俞、中脘、內關、足三里、膻中?;颊呷∽换騻扰P位,穴位常規消毒,用華佗牌掀針(0.25mm×1.2mm),左手固定皮膚,右手將掀針針尾部垂直刺入穴位,按壓貼片固定良好,每次留針1天,治療7天為一療程。
對照組取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參照《中醫內科學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呃逆臨床癥狀完全消失,2周隨訪無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偶有發作,對生活影響不大。未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風后呃逆屬于中醫“噦”范疇。中風后腦髓受損,心腦神機失調,導致腦絡阻滯,正虛邪盛,有形之邪阻滯,中焦氣機失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致喉間呃呃有聲,不能自止[4]。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復雜,其機制不能明確,可能與中風后引起腦部神經功能損害,尤其是下丘腦、腦干等損傷后引起內臟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代謝失調、繼發胃黏膜缺血缺氧等因素刺激膈神經導致呃逆的發生[5]。鄭德松等[6]研究中風后呃逆患者血Cl-、Ca2+濃度得出,Cl-水平偏低時患者的顱內壓增高,顱內高壓引起嘔吐導致胃酸丟失過多引起呃逆,可能與膈肌和胃受刺激有關。
掀針被稱之為“靜以久留”的針法[7]。其原理是通過皮膚和絡脈,將針埋入皮下,針刺刺激持續而穩定,從而調整經絡臟腑功能,促進經絡氣血的有序運行,激發正氣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掀針使用范圍較廣泛,研究表明,掀針在臟腑疾病治療中療效顯著[8]。
掀針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