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鋒,楊 華
(1.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2.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公路橋梁建設的快速發展,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體系橋得到了大范圍推廣應用[1]。從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將“T”型剛構與連續梁結合起來的連續-剛構體系,又稱墩梁連固的連續梁體系[2]。連續-剛構組合體系梁橋兼顧了連續梁橋和連續剛構橋的優點,摒棄了各自的缺點,在結構受力、使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越性[3]。本文以晉蒙黃河大橋主跨152 m長聯大跨連續-剛構組合梁橋為例,介紹了大橋的總體布置及上下部結構設計要點,對大橋設計關鍵技術進行了總結。
晉蒙黃河大橋及引線工程起于河曲縣樓子營鎮科村,與已建的神池至河曲高速公路順接,止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沙溝子村東,與大飯鋪至龍口高速公路順接,路線全長4.865 km。設計速度80 km/h,路基寬度為32 m,按雙向六車道設計,橋梁設計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黃河河道內設計橋高為43~57 m,橋下凈空不受橋型結構控制。項目區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
初步設計階段,對擬定方案從結構形式、施工難度、養護維護、抗震、抗風、工期、造價、橋梁美學效果等角度進行了同深度比較。主跨152 m連續-剛構組合梁橋因橋型成熟、質量及耐久性易于保證、建設成本及后期養護費用可控、等跨徑跨越河道、視覺效果好等優勢,作為初步設計推薦的橋型方案。

圖1 項目地理位置圖
橋梁全長2 133 m,兩側引橋采用30 m、5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主橋采用跨徑152 m連續-剛構組合體系。主橋分為兩聯,第一聯為83 m+4×152 m+83 m,第二聯為83 m+3×152 m+83 m。第一聯自小樁號至大樁號方向依次是:邊跨→連續-剛構跨→剛構跨→連續-剛構跨→連續跨→邊跨;第二聯為邊跨→連續-剛構跨→剛構跨→連續-剛構跨→邊跨。
a)汽車荷載 單幅橋計算車道數為三車道,車道折減系數0.67,沖擊系數0.05,汽車偏載系數1.15。
b)溫度荷載 合龍溫度設定在10℃ ~15℃,有效溫差:整體升溫25℃,整體降溫40℃;豎向梯度溫度:正溫差T1=14℃,T2=5.5℃,負溫差T1=-7℃,T2=-2.75℃。
c)不均勻沉降 主墩20 mm,交界墩、分聯墩10 mm。
d)風荷載 百年一遇基本風速32.7 m/s,橋面處運營風速取值25 m/s,風速重現期系數0.84。
e)汽車制動力 按聯長滿布汽車荷載總重力的10%計算。
f)支座摩阻力 球型鋼支座摩擦系數0.05。
g)流水壓力 橋墩形狀系數取1.3,設計流速2.08 m/s。
h)冰壓力 迎冰面形狀系數0.77,冰溫系數2.0,冰的抗壓強度取450 kN/m2,冰厚0.5 m。
i)箱梁橫向計算 橋面板分別按框架和簡支板兩種模式進行計算,考慮了箱室內外±5℃溫差效應。
j)橫隔板計算 考慮支座更換工況。

圖2 主橋總體布置圖(單位:m)

圖3 第一聯結構計算模型
主梁采用單箱單室箱型截面,頂板寬15.55 m,底板寬8 m,跨中梁高3.4 m,支點梁高9.5 m,主梁根部至跨中梁高按1.7次拋物線漸變[4]。

圖4 主梁典型橫斷面(單位:mm)
懸澆梁段頂板厚32 cm,底板厚由跨中32 cm漸變至根部90 cm,腹板厚由跨中50 cm漸變至根部70 cm。零號塊根據受力需要,頂板加厚至50 cm,底板加厚至120 cm,腹板加厚至105 cm。
如圖2所示,P8、P19為主引橋交界墩,P14為主橋分聯墩,為進一步釋放溫度力,P9、P12、P13、P15、P18為設置鋼球支座的連續墩,P10、P11、P16、P17為與主梁固結的剛構墩。
主墩均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墩形式。連續墩縱橋向寬5 m,橫橋向寬10 m;剛構墩縱橋向寬4 m,橫橋向寬8 m,最大墩高43.5 m。主橋連續墩設速度鎖定器,縱向地震荷載作用下所有主墩均參與地震力分配[4]。
P8、P14、P19采用分離式承臺,厚度3 m,其余連續-剛構墩采用整體式承臺,厚度5 m。采用D200的鉆孔灌注群樁基礎,最大樁長60 m,按摩擦樁設計。為防止黃河泥沙沖刷樁基,河道中主墩在樁頂15 m長度范圍設永久性鋼護筒,迎水面設置破冰體[4]。

圖5 主橋橋墩斷面(單位:mm)
如圖6a所示,在連續-剛構組合體系下,圖6地震力主要由兩個剛構墩承擔,存在剛構墩截面尺寸較小,承載力不足以抵抗地震力,而連續墩的承載力沒有得到利用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連續墩墩頂設速度鎖定裝置,地震來臨時,連續墩被鎖定,變為固定墩,參與地震力分配,如圖6b所示,各墩承擔彎矩較均勻[5]。

圖6 縱向地震力引起的結構彎矩圖

表1 速度鎖定器設置與否結構動力特性對比
連續墩剛度較大,分擔了較多的地震力,其承載力得以發揮;剛構墩承受彎矩得以減弱,橋梁安全儲備得到提高;通過在橋梁結構中設置減隔震裝置,改變結構的動力特性(固有周期、阻尼),減小了地震激勵,從而減小結構的地震反應。為了使地震作用合理分布,除最矮P18,其余連續墩均在墩頂中心處設置速度鎖定器。
對于多跨長聯的連續-剛構橋型,張拉底板鋼束時,二次效應會使相鄰孔跨底板產生拉應力,對此優先合攏底板壓應力儲備需求較小孔跨,后合攏需求較大孔跨,后者壓應力儲備大于前者,運營狀態下全橋底板應力達到較均勻水平[6]。優先合攏剛度較大的剛構跨,再合攏剛度較小的連續跨,主橋第一聯合攏順序為:第3跨→第2跨→第4跨→第1、6跨(邊跨)→第5跨;主橋第二聯合攏順序為:第3跨→第2跨→第4跨→第1、5跨(邊跨)。相比傳統的先邊跨后中跨的合攏順序,可以增大連續跨底板應力,減小剛構跨底板應力,應力水平趨于均勻[6-8]。

表2 不同合攏順序下跨中截面下緣壓應力 MPa

圖7 第一聯合攏工序示意
采用先合攏剛度較大的剛構跨,再合攏剛度較小的連續跨,對壓應力儲備較高要求的第4跨,成橋狀態下緣應力增加0.44 MPa,短期效應增加0.21 MPa;對壓應力儲備要求最小的第2跨,成橋狀態下緣應力減小1 MPa,短期效應減小0.87 MPa。
上部主梁靜力計算分析表明,結構承載能力均大于內力設計值,主梁抗彎、剪、扭承載力滿足規范值。

圖8 第一聯設計彎矩與正截面抗彎承載能力包絡圖
在短期組合下,正截面抗裂計算第一聯橋主梁上緣最大法向拉應力為-0.25 MPa,下緣最大法向拉應力為-1.02 MPa;第二聯橋主梁上緣最大法向拉應力為-0.22 MPa,下緣最大法向拉應力為-1.02 MPa,均不出現拉應力。斜截面抗裂中,第一聯橋主梁最大主拉應力為1.08 MPa,第二聯橋主梁最大主拉應力為1.01 MPa,均滿足現行規范要求。
彈性組合下,正截面壓應力計算第一聯橋主梁上緣最大法向壓應力為-17.08 MPa,下緣最大法向壓應力為-16.32 MPa;第二聯上緣最大法向壓應力為-16.80 MPa,下緣最大法向壓應力為-15.58 MPa,滿足現行規范要求。斜截面壓應力計算第一聯橋主梁的最大主壓應力為-17.08 MPa,第二聯橋主梁的最大主壓應力為-16.80 MPa。
本橋為預應力連續-剛構組合體系,在橋墩和橋墩與主梁連接處存在差異。從可能出現的最不利荷載,考慮3種最不利荷載組合[9-10]。
a)工況1 處于最大懸臂澆筑階段,未出現大風。
b)工況2 最大懸臂狀態,邊跨未合攏,出現橫向大風。
c)工況3 最大懸臂狀態,邊跨未合攏,出現縱向大風。

表3 最大懸臂狀態穩定計算
計算結果表明,在最大懸臂狀態各工況的最小穩定安全系數相差很小,風荷載對穩定影響不顯著。這是由于橋墩高度較低,上部結構自重大,起控制穩定作用。
通過研究,本文得出結論如下:
a)結合實際地形條件,晉蒙黃河大橋采用主跨152 m連續-剛構組合梁橋型等跨徑跨越黃河,采用成熟的懸臂法施工工藝;橋梁受力性能好,結構剛度大。隨著工程建設需求的多元化發展,受地形、跨度、凈空等因素制約,該橋型具有較大競爭優勢。
b)大跨、長聯連續-剛構組合梁橋,連續墩設置速度鎖定器可充分利用其剛度大的特點,分擔更多地震力,使其承載力得以發揮;從而減弱剛構墩承受彎矩,橋梁安全儲備得到提高。
c)大跨、長聯連續-剛構組合梁橋,張拉底板鋼束時,二次效應使相鄰孔跨底板產生拉應力,可優先合攏底板壓應力儲備需求較小孔跨,后合攏需求較大孔跨,從而運營狀態下全橋底板應力達到較均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