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孟藝 天津科技大學
智能投顧發源于美國,目前發展最成熟的地區也是美國。根據美國證監會定義表述,智能投顧是利用尖端創新技術、復雜的互聯網算法和程序,為客戶提供資管服務的投資顧問。據Statista數據統計,截止2020年8月,全球智能投顧資管規模達9875億美元,智能投顧用戶已達2.24億人,其中美國智能投顧資產規模達7497.03億美元。[1]
我國智能投顧行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智能投顧平臺起步時間也相對較晚。2015年前后我國一些新興的智能投顧平臺開始大量上線,包括摩羯智投、理財魔方、螞蟻財富等典型的智能投顧平臺相繼推出,2016年12月招商銀行摩羯智投的上線,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正式涉足智能投顧領域。但總體來說,目前整個行業和平臺發展都不夠成熟。
隨著金融科技的興起和我國居民個人可投資資產的比例逐步提高,互聯網金融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一些原有的生活方式。2019年12月,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迅速興起,參與人數急速增加。數據顯示,在已上線的智能投顧產品中,用戶群體趨向于四十歲以下的人群,這類人群已經擁有了足夠支配的個人可投資資產,并且能夠更快更容易地接受使用線上支付和在線理財的新生活方式,所以也就能夠更加容易接受智能投顧的出現(見圖1)。

圖1
傳統投顧主要面向的是資產規模較大的人群,他們的資產配置更為復雜,需要專業人員投入大量精力來提供完善的服務,并且還需要支付高昂的服務費用。而智能投顧因其較低的服務費用和投資門檻相比傳統投顧來說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此外,從資產規模的角度看,絕大部分普通投資者的資產配置規模并不高,并不需要長期穩定的傳統投顧,因而智能投顧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
被動投資是以獲取長期收益和僅付出有限管理為出發點,來購買投資品種的一種投資方式,更注重穩定收益,而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投資者只需要將基本信息提供給智能投顧平臺,由平臺來進行風險評估、做出相應投資組合,以此來獲得長期的穩健收益。[2]
在市場風險方面,中國金融市場存在自身的特點。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來說,以散戶為投資主體,市場投機性較強,機構投資者難以發揮市場穩定器的作用,這不管是對于個人還是整個金融市場來說都存在極高的風險,基于個人投資者的頻繁買賣行為形成的歷史交易數據若編入智能投顧算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無效的。
從投資理念的角度出發,個人投資者通常擁有更高的風險偏好,不喜歡長期和被動的投資方式,他們更偏好短線交易,注重短期收益,具有較強的投機性,并不符合智能投顧的被動投資策略。
由于智能投顧在我國起步時間相對較晚,業務復雜,涉及領域多,面臨的風險也隨之增多。但同時智能投顧行業發展迅速,而我國相關的監管體系還不能夠與之相適應,在很多方面還不夠完善,所以國內對智能投顧的風險控制能力相對薄弱。互聯網金融的門檻低、收益高、操作簡單,導致從業人員魚龍混雜,甚至一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和智能投顧企業還未獲得相關業務許可證,這為其后續發展帶來了違規的可能性。還可能有人借此機會抓住監管體系不完善的漏洞,為了快速獲利而使用非法手段,使投資者的個人財產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還會阻礙智能投顧行業的發展。
智能投顧面臨的技術風險之一為客戶風險畫像失真。客戶風險畫像是智能投顧服務的基礎,只有詳細地了解客戶風險偏好、收益目標、經濟能力等信息后,才能匹配相應資產配置,進行精準投資決策。目前智能投顧平臺進行用戶畫像時一般采用在線問卷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投顧一對一溝通的固有模式。換個角度,從客戶的立場出發,投資者在填寫智能投顧系統提供的在線調查問卷時,出于對自身隱私的保護往往不按照實際情況填寫,在風險承受能力調查時,部分投資者抱著僥幸的心理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選項,實事上卻希望“保本保息”。然而當前智能投顧平臺僅通過線上問卷的方式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這些不切實際的信息會使智能投顧系統采集的信息失真,在收集投資者信息的階段就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另外,現階段使用的在線問卷設計缺乏一定科學性,信息收集范圍較窄,僅僅通過選擇投資期限、風險承受等級來推薦產品的模式,背后的算法設計也存在較大的不合理性(見表1)。

表1
從三個智能投顧平臺的對比可以看出,理財魔方和螞蟻財富的調查問卷都提到了收入、家庭資產負債、投資經驗等問題,而摩羯智投的調查問卷專業性更強,會導致缺乏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選擇不符合事實的選項,但是三者都沒有考慮隨著用戶的年齡增長他們的資產管理需求會發生變化、風險承受能力也會變化等這些重要動態因素,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智能投顧平臺投資方案個性化程度不足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給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捷,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資產管理方式,但是它就好似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智能投顧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客戶的需求、偏好以及其他各種信息,這樣可以提供給客戶最全面最個性化的服務,推薦更準確且適合客戶的投資組合,讓客戶可以得到最大化程度的滿足。但同時帶來的還有對客戶個人信息泄露及隱私泄漏的威脅,這些都會帶來智能投顧市場的安全問題。[3]
由于中國金融市場參與者構成的特殊性,個人投資者頻繁交易產生的數據是無效的,而智能投顧基于這些數據給出的投資建議尤其是短期投資建議會誤導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所以智能投顧未來應向輔助投資而并非完全依賴其進行投資的方向發展。
應建立多層次服務體系,實行“人工 + 機器”模式。一方面,提升人工智能投資研究能力,加強核心競爭力,完善人機界面,提高客戶體驗感;另一方面,在考慮金融科技應用之余,還應注重配套人工服務在投資管理、投資決策中,持續跟蹤客戶反饋信息,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并不斷創新來優化智能投顧產品,構建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平臺。
監管機構方面,應制定完善智能投顧監管體系,明確監管機構及監管目標,針對我國智能投顧領域存在的監管漏洞,相關立法部門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例如應明確智能投顧市場準入制度,而對于市場準入標準應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并嚴格執行。只有明確科學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才能使智能投顧行業健康發展。
投資者方面,智能投顧行業更多的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要客戶群,有關部門對于投資者的教育絕不能被忽視。監管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文件來針對解決投資者教育與風險揭示問題。在投資者選擇使用智能投顧平臺之前,應強制其閱讀相關內容,了解其服務模式和風險隱患,盡可能避免實際收益與期望收益不符而引發不必要的糾紛。
根據現實經濟情況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完善,使金融科技的更標準化、規范化。嚴加處分違法的用戶,并不斷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讓更多的投資者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以此監管整個金融科技市場;加強力量來防控,嚴厲打擊網絡不法分子,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智能投資平臺應格外加強客戶隱私保護,在收集信息的階段就防止客戶信息失真的發生。客戶畫像的準確與否關系到用戶的收益與風險,是平臺運營的核心。完善的客戶信息對于平臺的個性化投資組合設計至關重要。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配備個性化的投資組合,從而平衡風險與收益。
而客戶的資產負債情況則更詳細的從側面反映了風險承受能力和對收益的要求。如高收益再投資型,主要用于投資儲蓄,資產增值,投資者可獲得最高的收益,相應承擔著較高的風險;穩定保值型,主要投資對象則為日常生活中的流動資金。智能投顧平臺可以通過完善客戶調查問卷來制定更合理的個性化投資組合,盡可能的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率。
對于個人而言,要增加個人財產安全意識,一定要具有識別風險的能力,盡量知曉運營平臺的真實信息,走正當程序購買。要合理規劃自己的財產,要有頭腦有策略的購買金融產品,不要盲目跟風。
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對申請智能投顧平臺的企業進行嚴格的審查,在保證信用等指標的前提下,對其開放權限。引入嚴格的信用監管機制,從根本上保護投資者的信息不被泄漏。對于市場準入標準應有具體明確的要求,重點在于對智能投顧平臺的專業性和目標單純性進行審查,確保智能投顧算法系統專業合理且為客戶利益服務的目標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