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延華
“十三五”期間,河南省欒川縣林業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脫貧攻堅統攬工作全局,堅持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森林生態高水平保護,培育綠色富民產業,拓寬“兩山”轉換渠道,實施精準扶貧,實現了“欒川因林而美、游客因林而游、群眾因林而富”。2016年以來,欒川縣先后獲得“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省第一書記選派工作先進單位”“洛陽市脫貧攻堅工作貢獻獎”和“欒川縣先進幫扶單位黨組織”“欒川縣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單位”“欒川縣脫貧攻堅包村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縣按照“綠化、美化、文化”相融合的思路以及“四季見綠、兩季有花、錯落有致、簡潔明快、五彩繽紛”的建設原則,常綠、彩葉苗木相結合,喬、灌、草合理配置,完成縣境內高速公路、S311 線、S328 線、S322 線、縣城至郭店公路、迎賓大道等道路綠化提升459 公里,栽植各類綠化苗木42 萬株。
按照“一村一特色、一路一風景”的原則,全縣在83 個貧困村、35 個旅游重點村、38 個綠化重點村大力開展“你造林,我買單”“一村一路”“百村贈苗添彩”活動,建成省級森林特色小鎮2 個、國家級森林鄉村20 個、森林人家69 戶、綠化美化村莊213 個、森林庭院1114 戶。貧困村、旅游重點村和綠化重點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欒川“因林而美、游客因林而游、群眾因林而富”的局面逐漸形成。2019年10月,欒川縣成功創建首批省級森林城市。
生態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全縣創新生態扶貧方式,推行“貧困戶轉崗營林員”模式,將林業生態建設工程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僅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一項就為全縣83 個貧困村的貧困戶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300 多個,人均年增收3800元以上,帶動3700 余農戶實現脫貧。
按照“縣建、鄉聘、站管、村用”的管理機制,全縣選(續)聘生態護林員2098 人參與森林資源管護,開展營造“珍貴彩色樹種示范林”活動,實現人年均增收9000 元左右,帶動建檔立卡戶整戶脫貧。
全縣累計發放國家公益林林農經濟補償資金5183.86 萬元,惠及林農28789戶,其中貧困戶3858 戶;兌付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資金 976 萬元,惠及退耕農戶1770 戶,其中貧困戶422 戶;推行“林保貸”金融服務模式,累計辦理“林權抵押+保險保證”貸款361 筆、金額4200 余萬元,解決貧困群眾融資難問題;實施林業生態保護脫貧項目46 個,總投資1.3 億多元,其中約85%的資金以勞務補助的形式發放給勞務提供者,貧困戶覆蓋率超過99%。

貧困戶參與森林撫育

林下白玉木耳種植
綠色富民產業蓬勃發展。欒川縣以創建“全國貧困地區林下經濟和綠色產業基地”為抓手,發展核桃等特色經濟林49.5 萬畝,“林上采、林中游、林間養、林下種”模式林下經濟面積達127 萬畝,林業年產值60.5 億元;發展槭樹科等彩葉鄉土苗木花卉基地1.5 萬畝,打造“中原地區最大的槭樹科苗木基地”和“國內專業的彩葉苗木繁育基地”。
森林康養產業日漸形成。2020年,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入選首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名單。目前,欒川縣共有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6 家,以森林資源景觀為主的景區有14 家,年接待游客1490 多萬人次,年收入93.7 億元,帶動從業人員11 萬余人,帶動山區群眾端起“金飯碗”,吃起“生態飯”。
欒川縣是“全國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示范縣”,綠色富民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目前,全縣有林業專業合作社446 家、林業企業38家、家庭林場20 家、專業大戶240 家;培育核桃專業村10 個、桃梨水果專業村6 個、苗木專業村10 個,數量占全縣貧困村的1/3。龍頭企業帶動2 萬余名貧困人員參與林業生產,為林農提供了直接的經濟來源,使林農在家門口便可就業創收。全縣林業優勢已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全縣堅持扶貧先扶智、扶志的原則,建立縣、鄉、村、組四級林業技術服務體系,培養鄉土技術人才230 余人,林業技術服務隊伍深入田間地頭,實現了技術服務全覆蓋。
欒川縣還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大學、鄭州果樹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及相關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實施血皮槭繁育關鍵技術研究、金絲楸繁育、蕙蘭繁育、獼猴桃新品種選育及深加工、高山牡丹種質資源基地建設等一大批科研項目。
欒川縣依托技術力量,高規格開展林業鄉土拔尖人才的選擇、培養,舉辦專題培訓班10 期,培養鄉土拔尖人才200 名;廣泛開展“創建一個示范基地、幫帶一名技術人員、推廣一項林業技術”的林業“三個一”科技下鄉活動,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60 多期,培訓林農9 萬多人次;大力實施“經濟林管理精品村(園)”“標準化示范苗圃”“示范點、示范林、示范園”創建工作,為培育壯大綠色富民產業、助推精準脫貧提供林業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