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為實用菌的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前景。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天然原料,將其應用在食用菌的栽培中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和經濟效益,同時還能促進秸稈的高效利用,減少秸稈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農作物秸稈在利用食用菌栽培中涉及到原料準備、場地、拌料、袋裝、滅菌、接種、發菌、出菇管理等多個技術環節。
1農業秸稈利用現狀
農業秸稈是農作物生產中的殘留物,農業秸稈的利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農戶利用農業秸稈作為生活燃料,通過秸稈的燃燒獲得熱量,但農村灶具的節能效果普遍較差,燃燒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將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還有一些農戶會選擇在田間燃燒秸稈的方式來清理田間殘留物,這種方式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降低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含量,打破土壤耕作層的良性循環。近年來,農業秸稈的發酵技術得到了大力推廣和實踐,利用秸稈發酵產生的有機肥能夠有效提升土壤中含水量和有機質含量,有效避免了環境污染問題,但由于農民技術水平的限制,一部分秸稈不能完全發酵,產生的有機肥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通過秸稈發酵得到的有機物,其中的氮磷鉀元素的利用率不高。同時,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無法有效實施秸稈還田技術,農業秸稈利用率較低。
2農作物秸稈在食用菌栽培中的應用技術
2.1原料準備
2.1.1主料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農作物秸稈必須是無霉變的,選定秸稈后需要在陽光下暴曬,經過粉碎之后再進行為期一周的浸泡發酵處理,若秸稈數量較大,還必須翻動數次,保證秸稈均勻吸水。進行發酵主要是為了使農作物秸稈吸足水分變軟,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如白色放線菌)的繁殖。其中所選用的農作物秸稈可以是玉米秸稈、大豆秸稈、小麥秸稈等,而無霉變的農作物秸稈的細胞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其中半纖維素和纖維素很難被菌絲分解,這也是實施發酵處理的原因。觀察秸稈發酵的狀態,當出現一層白色放線菌時就可用于食用菌的栽培。
2.1.2輔料
在食用菌栽培的培養料中還需要一定比例的輔料,輔料數量雖少,但具有重要的平衡和調節作用,選擇的輔料要盡量新鮮,一般可選擇米糠、玉米粉、麩皮等,其中,玉米粉添加量為2%~5%,米糠和麩皮添加量為5%~15%。添加輔料時還需要考慮氣候狀況,若氣溫較低可適量多加,反之則少加。同時,需要加入1%~3%的生石膏,來調節輔料的酸堿度。
2.2場地選擇
結合食用菌栽培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具體的場地,保證場地能夠通風和排出水分,一般需要選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其次,食用菌栽培場地需要清潔且安全,不可選擇靠近化工廠的地區。最后,不同栽培環節對場地的選擇有所不同,主要有儲備、袋裝、滅菌拌料、發菌等場地。
2.3拌料
2.3.1養料配方
培養料的配方關系到食用菌的質量,栽培人員在進行拌料時需要按照不同菌菇的營養要求來制定培養料配方,提高養料配置的專業性,做到科學配比,合理搭配氮素營養和碳氮營養,保證食用菌更好的生長及營養平衡。同時,為了使食用菌獲得更高的營養,可以選擇具有較強透氣性的原料。
2.3.2料水比例
拌料作用的發揮關系到培養料比例的合理性,如果養料配比不合理將會使養料失去作用。一般情況下,含水量為65%最為適宜,用手捏料時不形成水流,只有水滴滲出即可。
2.3.3拌料
首先清潔拌料場地,之后將一定配方和比例的主料攤鋪在拌料場地上,混合均勻一定比例的輔料后將其灑在主料上,借助相關工具攪拌均勻,再按照適當的比例加入水,利用攪拌工具上下翻勻,最后再借助攪拌機攪拌均勻。加料時需要控制好比例,并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做出調整。攪拌完成后用手抓一把料并捏住,觀察其中的水分是否合適,若指間出現溢水則說明料水比合理。
2.4接種
對于大多數草腐類食用菌栽培來說,主要進行鋪料接種。在接種時選擇的菌種需要具備抗逆、高產、廣溫性等特點。首先需要對接種場地做好消毒,潑灑1%茶籽餅水防止蚯蚓危害,撒施鼠藥預防老鼠等。在栽培場地消毒之后,將培養料擺放于栽培地上,培養料的厚度保持在20~30cm,鋪料時一般鋪3層,第一層料厚8~10 cm,鋪完后將菌種掰開,在兩層培養料之間播入50%的菌種,采用梅花點播,播種的穴距為10~12 cm,穴深5~8 cm。第二層鋪料厚度為10~12 cm,播完剩下的菌種。最后一層培養料鋪4~5 cm,完成后分層壓緊實。若氣溫較高,可在料面上用木棒每30 cm打一個直徑6 cm左右的洞穴,便于其散熱。鋪料播種完成之后在料面上用稻草、草簾、無紡布、舊麻袋等進行覆蓋,單層覆蓋即可,覆蓋物需要保持濕潤,比如將麻袋浸入清水中撈出后瀝干多余水分進行覆蓋,防止培養料干燥。
少數菌種用裝袋接種的方式,裝袋應在拌料完成后立即進行,避免培養料受到污染物及外界空氣的影響。尤其是在溫度較高的夏季,如果不能及時做好裝袋工作,很可能導致培養料酸敗,降低培養料的pH值。在裝袋前,要選擇較為堅韌的塑料袋,保證裝袋后可以存放較長的時間且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低,同時防止受到污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裝袋過程中要保持松緊度適中,不能過松也不能過緊,前者容易污染雜菌,后者會對培養料的透氣性造成影響,減緩發菌速度。裝袋完成后利用小鍋爐進行滅菌處理,殺滅培養料存放過程中塑料袋內產生的所有生物。這種滅菌方式能夠將細菌在短時間內消滅,滅菌效率較高,操作方便,冷卻速度較快,滅菌效果較為明顯。通常有接種場接種、接種箱接種和接種室接種,接種成功的關鍵在于無菌操作,如果不能做到無菌操作,將會影響菌棒感染菌。
2.5發菌
首先,需要保證發菌室保持適溫、通風、干燥且干凈,在發菌前打掃干凈發菌室,將發菌室沖洗后晾干,如果發菌場所為塑料大棚,則需要保證大棚內通風干燥。做好發菌室的準備工作后,將接種完畢的菌棒搬運至發菌室,按照具體情況在發菌室內擺放菌種。通常情況下,冬季按照行距擺放,若菌棒發好后就地出菇,則每排擺放5~8層,每排擺放間距為70~80 cm,若發滿菌棒后需要移至發菌場出菇,則每排擺放5~6層。夏季為單排擺放,每排3~5層,為避免燒菌現象且利于菌棒散熱,可以采用井字型的擺放方式。
菌棒擺放完成后需要控制好菌室的溫度,做好對菌棒的管理,一般需要保持20~25℃,需要根據外界的氣候變化做好發菌管理,在冬季利用陽光或借助相關設備進行增溫,在夏季則需要通過通風的方式做好降溫。整個發菌環節的濕度越低越好,禁止噴水,不能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保證發菌場有適宜的溫濕度和新鮮空氣。
2.6出菇管理
在出菇時明確菌棒的形態,等秸稈變為白色后,菌棒的塑料膜會被菌絲穿透,這就意味著即將出菇,需要做好出菇管理,包括合理蓋土、噴水、通風等,結合食用菌的長勢和質量要求及此時的溫濕度等特點做好出菇管理工作。
(貴州省六枝特區強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楊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