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產中,種植技術是否規范、栽培管理是否到位、病蟲害防治是否及時,均會給玉米產量及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進而影響種植效益。因此,研究分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和病蟲害防治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1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1做好整地工作
玉米種植前,認真做好整地工作至關重要,通過深翻土壤,及時清理土壤中的殘留物,避免影響玉米生長。不僅如此,深翻土壤進行晾曬,有助于殺滅土壤中的蟲卵及病菌,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此外,深翻土壤可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氣,便于玉米植株根系快速成長,提高玉米成活率。一般情況下,在整地過程中將土壤深翻深度控制在20~25 cm即可,深翻后進行整平,減少土壤板結現象。在整地的過程中,要施加充足的基肥,一般以充分腐熟發酵的農家有機肥為主,輔以施加適量的氮磷鉀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滿足玉米生長需求。
1.2科學選擇并處理種子
科學合理地進行玉米選種是影響玉米成活率及產量的關鍵。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結合區域內土壤、氣候、降雨、溫濕度等多因素進行合理化的選種,要保證所選擇的玉米品種具備較強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保證籽粒飽滿,高產穩產,達到更高的產量和質量。完成選種工作后,要及時進行種子處理,提高種子萌芽率,降低病蟲害發病率。首先將種子晾曬2~3 d,在此期間要定時翻動,保證種子受熱均勻,充分曬種有利于促進種子發芽和吸水,同時能降低玉米絲黑穗病發病率。其次是浸種,準備50℃左右的溫水,然后放入玉米種浸泡6 h,接著將其放置于磷酸二氫鉀水溶液當中浸泡2 h后撈出。最后是拌種,可以將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入玉米中,降低黑穗病發病率,亦可將辛硫磷溶液拌入玉米中,能有效預防地下害蟲。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期間如發現有受損的玉米種、癟粒、病粒,要及時將其清理掉。
1.3適時播種,科學種植
要合理控制玉米播種時間,結合本地氣候環境、溫濕度適時播種。一般情況下,田間土壤溫度需大于5℃及土壤含水率在60%時即可播種。玉米播種質量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為便于后期管理,提高產量和質量,要摒棄以往傳統的播種模式,采用單粒播種器人工播種,推廣機械播種。在播種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控制好播種密度,保證密度適宜。一般來說,使用機械播種行距控制在40~50 cm為宜,株距控制在25~30 cm為宜,便于玉米植株接受充足的光照,保證田間通風良好。新時期,要推廣使用玉米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各項工作,在使用機械前,要重視對設備的調整,嚴格控制播種深度,保證下籽均勻,避免出現漏播、重播等現象。播種過程中可選用磷酸二銨或復合肥,嚴格控制肥料和種子的距離,避免出現燒種等現象。
1.4科學水肥管理
玉米生長過程中對于肥料和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及時灌溉、施肥是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在玉米拔節期,可開穴施加拔節肥,要結合玉米長勢控制好施肥量。針對長勢良好的玉米,應做到少施肥、晚施肥;針對長勢較差的玉米,應做到早施肥、多施肥。肥料可選用碳銨或充分腐熟發酵的人畜糞肥。在玉米孕穗期,應做好灌溉工作,但要避免過度灌溉,結合降雨狀況灌水,將土壤濕度控制在70%左右即可,滿足玉米植株生長對于水分的需求。在玉米穗粒期,要及時施加穗肥,促使玉米植株葉片快速生長。施加穗肥應注意,針對早熟品種可在玉米植株生長出15~16葉后施肥,針對晚熟品種可在玉米植株生長出17葉后施肥,肥料可選用尿素、速效氮肥,穴施即可。
2玉米病蟲害防治方法探討
2.1農業防治
為降低玉米病蟲害發病率,要認真做好農業防治工作。要選用具備較強抗病蟲害能力的玉米品種,并做好拌種工作,降低發病率。要合理控制播種時機,播種前進行包衣處理,降低病苗、死苗率。與此同時,要做好田間整地工作,對土壤進行深翻晾曬,殺滅蟲卵,提高土壤通透性,并清理田間殘枝敗葉,及時除草,減少病害根源。此外,要重視施肥,在整地過程中施加充足的基肥,播種后結合玉米植株生長狀況,及時進行追肥,滿足玉米生長對于肥料的需求。及時灌水,提高土壤濕潤度,如降雨過多導致田間積水,要及時進行排水,避免引發澇災,影響玉米植株生長,甚至導致絕產。
2.2生物防治
生物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具備綠色、無害、無污染的優勢,因此值得推廣應用。簡單來說,生物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值得就是利用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減少病蟲害數量。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包括3種,即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以蟲治蟲指的是利用赤眼蜂、草蛉等玉米害蟲的天敵進行防治,降低害蟲發生概率。以鳥治蟲指的是利用灰喜鵲來捕捉害蟲。以菌治蟲指的是利用蘇云金桿菌、松毛蟲桿菌、白僵菌來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生物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的過程中,要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影響益蟲的繁殖和病蟲害防治效果。
2.3物理防治
物理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同樣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征,在玉米田地中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減少害蟲數量。其次,利用害蟲趨黃性特征,將黃板設置于玉米地中,亦可起到良好的誘殺效果。最后,利用害蟲趨味性特征,拌制糖醋液放置于田間,能夠有效殺滅害蟲。需要指出的是,單獨應用物理技術防治病蟲害,其效果不理想,因此應配合使用其他多項技術,方可達到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2.4化學防治
化學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時,主要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當前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玉米病蟲害較為普遍,但是,部分農戶在防治過程中,存在濫用、超劑量使用化學藥劑的現象,不僅增加了防治成本,同時也引發了環境污染,最重要的是易于導致農藥殘留,影響玉米品質。同時,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化學藥劑,導致病蟲害出現抗藥性,影響病蟲害防治效果。基于此,要科學合理的選用化學藥劑,保證其具備低毒、高效、無殘留的優勢,嚴格控制好化學藥劑使用量,避免對益蟲造成威脅。具體來說,針對玉米大斑病,可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每間隔10 d噴藥1次,連續噴施2次;針對玉米小斑病,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每間隔1周噴藥1次,連續噴施2次;針對玉米銹病,可使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防治;針對玉米紋枯病,可使用1%井岡霉素0.5 kg兌水200 kg噴霧防治,效果良好;針對玉米灰斑病,可使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防治;針對玉米棉鈴蟲、玉米螟、黏蟲,可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 000倍液噴霧防治;針對玉米葉螨,可使用2%阿維菌素3 000倍液防治;針對玉米灰飛虱及蚜蟲,可使用2%阿維菌素2 000倍液防治,效果頗佳。
要重視對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掌握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進而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
(四川省儀隴縣度門街道辦農業服務中心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