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需要從本質出發,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改變農業產業發展路徑,推動其發展。本文簡要概述了低碳經濟的內涵,指出了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路徑,以期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現象日趨嚴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呈現出許多弊端,低碳經濟理念隨之被提出,并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新時期,如果仍采取傳統的粗放式農業發展模式,則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速度與要求,甚至還會浪費農業資源,因此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需要針對性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1低碳經濟概述
從理論上看,低碳經濟發展的概念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之上的,從技術、管理、制度、法律等多個方面轉變及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資源的浪費,有效保護自然環境。低碳經濟理念可滿足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目標,保證發展模式的科學與有效,促使農業經濟逐漸朝著生態化與可持續化方向不斷發展。
2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農業經濟發展問題較多,經過歸納與總結,將其概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2.1農業生產效率過低
從嚴格意義上看,受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業發展水平會受到生產經營水平的限制,農民因缺乏較高的文化素養與文化知識,通常采取傳統的生產方法進行農業活動,但傳統的生產方式效率較低,對自然環境的抵御能力也比較小。此外,部分農村地區留守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進城務工,從事農業活動的多為中老年人,其技術水平較低,不愿接受新技術,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升級與轉型。
2.2農業科技水平過低
對于部分地區而言,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業科技水平過低,先進的農業技術與設備利用率較低,尤其在偏遠的山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理念仍舊存在,這樣不僅無法從根本上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也與低碳經濟發展需求背道而馳。此外,部分地區農業技術科普團隊沒有根據實際需求來進行農業推廣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2.3環境污染過于嚴重
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對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另外,大多數農民為追求經濟效益而肆意施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及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部分藥劑生產廠家在藥劑生產與分離過程中排放廢水,導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在新時期,要想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則需從保護環境角度出發,做好能源與環境的治理工作。
3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
在新時期需要以低碳經濟為主要背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經濟的創新轉型與變革。
3.1樹立正確的低碳發展理念
要想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首要樹立低碳發展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大范圍推廣低碳經濟會遇到較多困難,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村干部考核過程當中,不可將經濟增長作為唯一參考指標,而要從宏觀角度入手,考察其資源環境污染程度、農業高新技術使用占比等。第二,要進一步改變農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將環保理念與環保技術融入其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逐漸轉變農業經營生產方式,讓廣大農民能夠逐漸接受低碳經濟理念下所采取的農事活動。第三,需針對性的對農民進行引導,積極改變農民對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認可,并且還要對污染環境嚴重的區域加強治理,必要時當地政府還要出臺相應的管理機制與文件,鼓勵農民在低碳理念下開展農業活動,讓農民在最短的時間內體驗到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優勢。
3.2構建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在構建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過程中,相關的技術人員需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基礎,摒棄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產業有效轉型。大力實施生態循環農業,積極降低對環境所產生的污染,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打造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生產隊伍,不斷提高管理人員與經營人員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使其掌握扎實的農業知識,加強對可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結合農作物發展現狀引進相應的設備,以此提高農業生產力。
對農業發展進行規劃,促使資源合理分配。需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以不同的方式促使農業生產逐漸朝著生態化與現代化方向發展,引導從業人員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規范企業行為。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農業農村局張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