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言

春秋時期,韓國士大夫閔子騫太看重名利,以致憂慮成疾。一個好端端的人,變得面容枯槁,瘦骨嶙峋。無可奈何之際,他取來孔老夫子的《論語》,認真拜讀起來。這一讀,茅塞頓開,精神煥發。沒過多少日子,閔子騫成了一個臉色紅潤、健康有為的人。中醫說“心主神明”,人的精神狀態正常,其生理功能才會正常;人的精神狀態失常,其生理功能容易失常。《論語》中關于“恭、寬、信、敏、惠”的做人準則幫助閔子騫掙脫名韁利鎖,促使其思想開朗,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明朝萬歷年間,有一個中年婦女患了渾身乏力,臥床不起的怪病。恰好她的鄰居是大名鼎鼎的醫師陳實功,便被請來為她看病。一番望聞問切之后,陳實功開了藥方,并囑咐道:“依鄙醫所見,大嫂是懶則致臟,臟則致病,唯有照此方常服,方能保持安康?!蹦桥咏舆^藥方一看,卻是一首絕句:
粗茶淡飯農家宴,織布裁衣女中賢;
骯臟入口多病邪,脫懶換勤才康健。
女人看罷,羞愧萬分,于是痛下決心,改掉以往懶惰、不講衛生的習慣。半年之后,怪病果然祛除。
明朝有位身患抑郁癥的太守,胸悶氣阻,抑郁愁苦,已經多日不能處理政務。他多處求醫,仍不見好轉。一日,來了一位名醫,看過病后,說他得了一種只有女子才能得的病。太守聽了,不禁捧腹大笑:“哈哈……我怎么能得這種?。窟@種話出自大夫之口,倘若不是愚昧無知,就是江湖行騙!”
誰知太守狂笑過后,胸中郁積之氣蕩然無存,像是換了個人,一身輕松,心情舒暢。原來名醫胸有成竹地診斷:太守的病乃日久積存的不快,凝聚成團,充塞胸間,此類滯氣,為心理因素所致,如果一味服藥,反疏通不了,不如“以毒攻毒”,將他胸中的氣結激將開來,使其自行化解,煙消云散。只不過此名醫的獨創理念和診斷療法,當時沒有明言而已。
次日,太守親手書寫了“妙手回春”四個大字,制成金碧輝煌的匾額贈給名醫。
程艷霞摘自《語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