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冬 王宇

候鳥老人易陽氣虛弱
張老去年到海南貓冬,“五一”回來后很多人去看他,卻發現張老見人有點“鬼鬼祟祟”的,房門開個小縫趕緊把人拽進屋,給他送東西也是開了門縫拿進去就關門。后來經詢問才知道,張老是怕“賊風”,門開大了感覺有風,非常冷,身體受不了,不但骨頭疼,還愛感冒。
由于海南、廣西等地氣候炎熱,人體必須依靠出汗來散發熱量,因而腠理(也就是汗毛孔)大開,陽氣外泄,再加上老人們都經常運動,因而消耗了大量的陽氣,致使陽氣進一步外浮而不能“回收”,結果使陽氣大傷。本應該在東北經過冬藏來補充陽氣,才能抵抗氣候變化,但候鳥老人卻因在濕熱的南方生活,失去大量陽氣而無法適應涼爽氣候,因而自然容易生病。
日常須注意防“賊風”
中醫認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機體的正常運轉、工作、運動、性生活、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和疾病等各項活動,都需要消耗陽氣?!瓣枤狻痹匠渥?,人體越強壯。陽氣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陽氣虛會引起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御寒能力下降。
另外,《黃帝內經》的《素問》篇中說:“風者,百病之始也”。風邪常與寒、熱、燥、濕等其他病邪相雜致病,形成風寒、風熱、風濕等不同證候。人若遇到大風,腠理會自動閉合,而賊風微弱,腠理不敏感,不閉合,因而邪氣會隨風乘虛而入,不知不覺導致疾病發生。為防賊風,剛回來的候鳥老人更要注意戴帽子、圍披肩、蓋肚子、穿襪子等,避免著涼。
候鳥老人須注意,回來后和在濕熱氣候下的飲食應有區別,特別是脾胃虛弱、胃脘不適的老人,最好吃些易于消化、養胃的軟食,如發面饅頭、粥等。
生活起居上要注意轉換不要過急,特別是高齡老人,避免回來后就頻繁訪親探友,也不要剛回來就積極進行早晚鍛煉,畢竟東北早晚氣溫低,因此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溫度稍高的時候再進行鍛煉,另外也要調整好睡眠,避免著涼感冒,逐步增強抵抗力,減少患病風險,避免引發原有疾病的發生。
異地養生要因人而異
很多人推崇候鳥式養生,認為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非常幸福。的確,對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來說,溫暖濕潤的環境能讓呼吸系統運行不那么艱難,當沒有了寒冷干燥空氣的刺激后,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發作的機會大大減少。王宇教授說,在溫暖適宜的氣候環境下生活,還能大大降低心腦血管病、風濕和哮喘等疾病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樣的養生方式。五六十歲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尚可適應這種氣候變化,但對于一些7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特別是身體狀況較差的老人來說,長途跋涉折騰到南方反倒增高了發病幾率。
北方老人應適度“冬藏”
祖國醫學認為,一年中的四季應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的氣血也順應四季的變化,處在一個生、長、收、藏的動態過程中。冬季天地之氣均閉藏起來,人也要相應地閉藏,以儲備能量,為第二年春天陽氣的生發做好準備,東北老百姓將這一現象稱為“貓冬”。由此看來,養生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春夏這樣溫熱的環境中不一定是養生的最佳選擇。
經過春、夏、秋三季,人體的陽氣已經消耗了很多,如果每到秋冬就去海南等地方,身體一直處于生發階段,氣血缺乏有效的閉藏,即該閉藏之時卻生發出去了,明顯違背了“冬藏”的養生規律,就很容易生病。
而現代醫學研究同樣證明,人與自然關系密切,人到了老年,特別是高齡老人,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開始衰退,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逐步減弱。一些長期生活在北方的老人,已經適應了北方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如果人為地改變它,于健康十分不利。候鳥老人由北方寒冷干燥的氣候環境,突然置身于高溫潮濕的南方,自身的調節機能往往達不到期望的標準,就會產生不良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