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聰

髖關節病變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髖關節,俗稱大胯,由髖臼、股骨頭、關節囊以及韌帶構成,是連接軀干和下肢穩定的大關節。
“髖關節好比身體的‘軸承。”保護髖關節要積極預防骨質疏松。骨關節科主任醫師王上增教授說,一方面,髖關節可以前后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是支撐走、跑、跳、蹲等肢體活動的關鍵;另一方面,髖關節承載身體重量。如果把人體骨骼系統比作一輛汽車,髖關節就是軸承。髖關節出現了問題,就像汽車的軸承損壞,汽車就會拋錨“趴窩”。
在臨床中,有些中老年人的髖關節發生了病變,不僅要忍受疼痛,還會活動減少,甚至出現抑郁、衰弱等并發癥,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也會下降,衰老進程加速。
髖關節疾病要早診早治
王上增教授說,現在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有股骨頭壞死和退行性髖關節病兩種。
股骨頭壞死,一般是使用糖皮質激素、過量飲酒、抽煙、創傷及一些血液病造成的,輕則導致股骨頭微血管血供中斷,重則引起股骨頭塌陷,令患者疼痛難忍。
髖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常見于中老年人群,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發病原因主要是勞損摩擦,與增齡、肥胖、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居住環境潮濕及遺傳等因素相關。
王上增指出,髖關節不一定是最先受損的,但很多人的髖關節常常帶病“工作”,髖關節疾病最重要的是早診早治。如今的髖關節疾病治療技術已較為發達,病情不同,可選擇的治療方式也很多。
例如,早期的股骨頭壞死可保守治療,最簡單的就是中醫藥的方法,通過促進血液循環的局部熱敷理療等方法,加上藥物治療,可以消除炎癥,止痛,減輕水腫、關節積液,減少關節腔內及其骨髓內的壓力,改善血供,效果較為理想。
在股骨頭塌陷之前和軟骨下骨沒破碎的中期階段,可通過保髖手術治療。嚴重的情況下,才會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王上增教授介紹,數據顯示,全球30%的髖部骨折發生在中國,保護好髖關節還是離不開積極預防骨質疏松和加強運動鍛煉兩方面,45歲以上人群應每年檢測一次骨密度,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鈣劑。此外,老年人還可以練體操、打太極拳等,增加關節柔韌性,增強平衡能力和靈活性,預防髖關節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