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濤
摘要:伴隨城市快速發展,建筑種類和功能愈發多樣,火災風險種類也隨之增加。消防監督執法工作壓力日益繁重,且新時期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也勢必有新的需要。降低火災發生頻率的關鍵在于防火工作的落實,在企事業單位對消防安全投入日漸增多的今天,作為消防監督執法部門應如何發揮好自身職能、行使好監管權力是值得深思和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修正案》的審議通過;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消防執法改革的意見》的正式下發,都為消防執法改革規劃了方向和實施的措施,同時也代表著機構改革后的消防執法工作改革全面落地。在改革推進和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更好的踐行以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為引領,以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領導的要求為標準,不斷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感去服務,不斷為人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消防安全而努力,是機構改革后的消防監督執法同行值得共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消防監督;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TU998.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1)06-0123-02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消防監督執法研究綜述
國內專家學者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對我國的消防監督執法工作進行了研究。
1.宏觀角度
宏觀角度的研究主要是指對我國消防監督執法制度的現狀、運行機制、方式方法等進行研究。
原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是培養我國消防監督執法力量的主要培育基地,該院專家白鳳領和高錦田教授在2004年對當時消防監督執法制度的諸多現狀與改革方向提出了建議。2006年高錦田教授又對當時我國消防行政管理理念與模式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對轉變方向做了闡釋,他指出我國傳統消防行政管理的模式屬于管制行政型,這種模式的存在導致權力本位腐敗、行政管理中唯權不唯法、重視事前審批忽視事后監管、政府各部門之間職能交叉但相互不配合、人員編制緊張和降低社會其他主體對消防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等諸多弊端。高錦田教授所指出這些弊端也正是近年來消防機構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同一時期宋春紅教授就新型對消防監督執法模式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我國的消防監督執法工作應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監督轉變、由依賴消防機構向全社會齊抓共管,各負其責轉變、由逐個檢查向重點抽查轉變,從目前來看宋春紅教授對當時消防監督執法模式的改進,正成為今日消防監督執法模式的發展趨勢。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南京訓練總隊張洋同志也對近年我國消防監督執法對現狀進行了總結,主要問題集中在火災防控和消防執法現狀與國家發展不相適應、上層配套法規政策與消防執法改革進度不相適應以及消防執法理念、執法能力、執法力量與改革進度不相適應,并針對造成上述問題對原因進行了闡釋。
2.微觀角度
微觀角度的研究主要是指就如何改進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中的具體環節和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中所執行的法律法規進行探討,相關的研究多是從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人員在實際執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困惑和實際問題出發,對一線消防監督執法人員的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幫助和指導意義。縱觀國內學者對該問題提出的建議,可歸結為從完善消防執法體系、優化消防行政執法軟環境、加強執法人員培養三個方面改善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但在應對的策略較為有限,本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專家學者參加一線執法工作的經歷、經驗有限,而一線下消防監督執法人員受限于繁重的工作,少有精力對當前對工作的思考做理論提升。
(二)國外研究
發達國家早期也存在消防安全整體意識不強,相關法律制度體系不完善,火災事故頻發,因此消防安全監督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要早于我國,吸取國外的經驗,避免他國的教訓,有利于消防工作少走彎路,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為早期的工業國的英國,其在早期頒布的例如《工廠法》等多部法律中都規定設立安全監察機構,通過監察機構的監察員對工廠和企業包括消防安全在內對多種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并通過法庭訴訟對形式對違法相關法律規定對企業進行懲罰,但在1974年頒布了《工作安全健康法》明確指出,各企業的安全監管將由原來的安全監察機構監督檢查轉變為各工廠、企業自主管理,與之對應的是政府的監管職能轉變為檢查企業的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這與當今我國消防監督執法部門對企業進行監管的同時,要求企業對自身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相似。此外,美國、德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均已具備了相對比較完備的職業安全法,縱觀這些法律的突出特點是都明確了本國企業自身應當承擔消防安全管理責任,并且均制定了較為科學有效的標準,為企業提供抓手。
二、消防監督執法的內涵
消防監督執法有著深刻的內涵,不同專家、不同學者亦對此有著不同理解,但縱觀業內,對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消防監督執法是指擁有消防監督職能的部門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對全社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遵守國家消防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宣傳以及對有關公共消防安全事務進行管理的活動;另一種是認為消防監督執法僅指消防監督,即擁有消防監督職能的部門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對全社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遵守消防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督促其履行義務的行為。
三、目前消防監督執法工作的不足及對策
(一)消防監督執法力量嚴重不足
消防監督執法力量短缺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目前國內對消防監督執法人員的培訓能力有限,無論過去或是現在,每年補充到一線參與執法的干部不足千人,這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火險隱患明顯增多的現實有所沖突;二是一名業務熟練的消防監督執法人員至少需要積累兩到三年實際工作經驗;三是受制于過去的體制機制,部分業務嫻熟的消防監督執法人員過早退出現役;四是在近些年的機構體制改革中部分原本經驗豐富的執法人員受多重因素影響調整至其他崗位。
為解決消防監督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建議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推動更多高校開設消防安全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專業人才;二是從現有的注冊消防工程師中挑選有意愿加入消防監督執法隊伍的人員;三是在逐步提高消防監督執法人員待遇的同時指導他們更好的做好職業規劃;四是借鑒成熟經驗將一部分消防監督、指導、宣傳等工作外包給具備相應資質的社會單位。
(二)消防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當前我國的消防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有待加強。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各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都有其自身的消防工作職責,但這些工作中部分工作職責重疊,導致各家相互推諉,特別是在設計消防宣傳培訓、城市消防規劃、消防基礎設施投入和不同功能的消防隊伍的建設上,缺乏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具體要求。同時部分的法律條款有待完善,不完善的條款導致在消防執法工作中對一些非經營性單位難以形成有效的制約。例如:原《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中對各企事業單位自身的消防安全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卻沒有明確如何制約部分未按要求落實責任的企事業單位,這就使得有的單位有恃無恐。同時,我國的相關消防標準、規定的制定工作較為緩慢,導致許多條款很難滿足現實發展的要求,且其中的強制性條款占比不足30%,這就為消防監督執法工作者的實際工作帶來了諸多的困惑。反觀國外一些國家:美國消防安全協會制定的消防規定、日本的《消防法》幾乎都是每年進行一次修訂,這可以更好的服務時代的發展,一方面也可以促進行業科研工作者對現實問題進行研究。最后,許多專業領域的消防設計標準目前尚無統一定論,面對不同功能的場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區別對待,虛心聽取相關行業專家的建議,并將之與過往的工作經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工作事半功倍。
(三)部分消防監督執法工作者缺乏服務意識
消防監督執法是法律賦予消防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但消防管理需要由一系列連續的工作構成,它不僅僅是監督和控制,更多的應該從指導和服務的角度去幫助受監督的企事業單位切實提高自身火災防范能力。但長期以來,基層消防監督執法中監督工作和服務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這是由于部分監督執法人員對監督執法的理念認知不足所導致的,也因此導致部分企事業單位對消防監督執法人員的正常工作存在較大的抵觸心理和畏難情緒,致使消防監督執法部門的工作大打折扣,且受監管的單位對消防監督執法部門指出的火災風險隱患不僅不能舉一反三,反而是臨時布置、突擊整改、不查不改。
因此,需要消防監督執法者樹立邊執法邊普法邊宣傳的服務意識。加強對企事業單位法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的普法教育,要讓他們深知安全紅線意識的重要性,幫助他們建立底線思維。增強服務意識可以從幫助企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掌握消防安全隱患的排查方法入手,要讓他們知道“查什么、怎么查”;其次,針對一時難以解決的消防安全隱患,消防監督執法者要為受監管單位想辦法,提出可行的整改建議。通過消防監督檢查,為社會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四、結語
綜上,目前我國的消防監督執法整體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面臨的問題有消防監督執法力量嚴重不足、消防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部分消防監督執法工作者缺乏服務意識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適應時代的需要可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時也要加強現有執法隊伍人員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升。同時,消防安全監督工作絕不是消防監督行政管理部門的一家之事,它需要全民參與,各部門聯動,才能不斷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白鳳領,高錦田.對消防監督執法制度改革的思考[J].武警學院學報,2004(5):12-14.
[2]高錦田,姜福洋.論消防行政管理的理念與模式轉變[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6(3):399-402.
[3]宋春紅.新型消防監督執法模式初探[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32-33.
[4]張洋.淺談新形勢下消防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法制與社會,2020(6).
[5]呂星昱.探討新形勢下加強消防監督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幾點措施[J].今日消防,2020.
[6]張洋.淺談新形勢下消防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法制與社會,2020(6).
[7]田永利.我國消防監督執法制度改革初探[D].沈陽: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