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芹
摘 要 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深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最大限度地推動了鄉村農業的整體發展進程。在此背景之下,相關人員應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重要戰略目標,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和條件,進行資源的整合、挖掘、利用,全面創新農村產業結構。另外,需對較為成功的鄉村產業振興案例和經驗進行總結和分析,積極進行先進技術、模式、理念的引入,為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動力,以確保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于此,主要探討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技術對策。
關鍵詞 生態循環農業;鄉村產業振興;技術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62
生態循環農業集合了經濟學原理和生態學原理,主要是以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產業振興為目的,以傳統農業發展經驗為依托,合理利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應從創新、發展、綜合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和闡釋,掌握資源利用與保護、協調發展與環境、人工設計生態工程等存在的矛盾與問題,不斷對農業發展模式和途徑進行全面創新,以提升經濟作物和糧食的產量[1]。此外,還需推動現階段農業經濟體系中不同產業結構的聯動與融合,實現社會、生態、經濟的效益統一和協調發展。
1 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鄉村農業振興存在的問題
1.1 產業布局有待優化
當下,雖然大部分地區已經認識到生態循環農業和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性,但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鄉村產業發展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缺乏對其他產業的探索和創新。有的地區會存在盲目發展和照搬照抄的現象,加之受我國遼闊地域、資源稟賦、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引入的典型案例或模式難以實現成功復制[2]。因此,在產業優化的過程中,還需考慮循環農業和農業主體功能的有機融合,從區域發展、經濟發展入手,不斷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踐行,以選擇能符合本地區農業發展和產業振興的全新路徑與模式。
1.2 科技創新較為落后
相較于城市和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相對落后。部分鄉村地區存在著較嚴重的農業創新支撐力度不足和科技創新遲緩、滯后的現象。雖然加強了生態循環農業的推廣和宣傳,但其整體技術卻未得到徹底的應用和貫徹,且地區的農業高效經營體系和農業生產模式仍有待革新和優化。農村地區缺乏具有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術水平的優秀人才,大部分農民本身文化水平和層次相對較低,要想掌握先進的技術仍需花費較多的時間。此外,一些農村地區并未掌握生態農業要素和傳統農業之間的耦合,未能有效進行智能管理、數字模型、統籌協同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和轉換。
1.3 高效發展受到制約
當下,部分地區的鄉村產業振興仍沿用原有的農業制度體系,并沒有根據生態循環農業的特性進行一系列的創新和優化,傳統制度與現階段的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存在較多的不匹配情況,難以很好地引導、促進、帶動鄉村產業振興。此外,部分農村地區對現有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足,大部分的家庭和農場經營模式缺乏有效指導,現有制度體系中缺乏與之有關的細則,難以提升整體的經濟效益[3]。現階段,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受到機制性制約和技術性制約的影響,其發展與推廣過程中存在較多矛盾和問題。
2 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技術對策
2.1 科學進行布局規劃
相關人員應掌握生態循環農業的多樣化、高效化、持續化、綜合化的特點,遵循因地制宜、因情制宜的原則,深入進行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查研究。結合當下的社會發展趨勢和經濟市場情況,挖掘各種可利用的資源,根據其產業結構特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還需明確現階段的鄉村產業結構特性,遵循再生循環、協調整體、節約資源的發展原則,結合地區特性和多種情況進行統籌規劃,加速第一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可對在科技和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的漁業、副業、牧業、林業等進行深入研究與剖析,掌握其和傳統農業之間存在的銜接點,大力扶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以開拓適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全新產業格局。另外,還需了解人們的消費方向和審美傾向,整合了解農耕文化、鄉村民俗、田園風光等資源,將其和新興的旅游行業進行有機融合,構建特色鄉村旅游經濟性項目;加強信息產業、加工流通、健康養生、文化教育、旅游餐飲等的創新,全面打造創意型農業和休閑型農,促使市場需求、信息技術、要素資源等不斷向農村聚集。
2.2 加強先進技術引入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相關人員應對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理念進行深入研討,從我國農村地區具體情況和國情出發,構建具有較強針對性、適應性、層次性的中國特色科技支撐體系和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對農村地區的資源基礎、自然條件、社會水平、經濟狀況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掌握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科技、經濟、社會等差異,科學進行多種生態模式的引入,并在現有技術上不斷進行設備的配置和技術創新。對農村剩余資源進行深度把控,加強廢棄物的轉化和利用,通過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降低整體的農業生產成本[4]。開拓農業產品銷售渠道,利用系統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式對農業產品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另外,還可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產品深加工、化肥綜合利用、節水灌溉、土壤優化、培育土地肥力保持、綠色投入品及智慧農等問題和難點進行系統地研發。挖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經濟價值和商業價值,探索生態循環農業與創意農業全產業鏈、農特微商、農業互聯網、農業眾籌等的內在聯系,全面加強“農業+互聯網+會員”“農業+基地+農戶”“智慧農業+電商+產業鏈”“農業+科技+金融”等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對當下快速發展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網絡等先進技術進行研發,立足于生態循環農業特性,創造性地引入生態經營、工程產業、物聯網技術、現代冷鏈物流技術等,構建全新的農業價值鏈、產業鏈、銷售鏈。
此外,可利用互聯網渠道引導其進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和先進理論的學習,促使其樹立全新的生態循環農業思想和鄉村農業振興理念。同時,還可由相關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組織針對廣大農民的基層技術指導和培訓,加強綠色化生產技術和先進農機設備技術的推廣,并根據農業生產各階段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使農民能更好地將先進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轉化成實際的生產成果。此外,也可以根據地方政府的相關要求,加強具有高學歷和高技能的優秀人才的招聘,構建全新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隊伍,全面加強綠色種植技術、綠色加工技術、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為鄉村產業的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3 制定完善發展機制
完善的經濟制度體系是全面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先決條件。因此,相關人員應掌握區域特性和地域特征,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對原有的制度體系進行整合與創新,還可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和整體發展規劃制定相應的制度與細則,構建基于全政府引導的技術創新制度和管理制度,要求相關人員嚴格進行遵守和踐行[5]。同時,可引進資金投入制度、成果轉化制度、人才經濟制度、創新發展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智能化生產制度、現代化銷售制度、項目投資管理制度、農村信貸投入制度及鄉村金融服務管理制度等,實現對各環節定性和定量地規劃、統籌、管理。此外,還需將產業振興和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戰略發展目標,制定與產業振興和鄉村科研有關的制度體系,全面加強建設資金的投入。推出具有較強法律性、約束性、指導性的獎懲制度,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全過程監督。在留住更多優秀人才的同時,使各項制度能得到徹底的貫徹、實施、踐行。
3 結語
相關人員應掌握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特性和特征,以全面加強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鄉村建設為前提,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開展專業理論指導和技能培訓,使相關人員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生態循環農業和鄉村產業振興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加強產業規劃、創新、統籌。另外,還需掌握當下科技發展和農業發展之間存在的關系,全面加強先進技術和系統的引入,將與鄉村產業振興的各環節進行有機耦合,以提升農業發展效率和質量。此外,還必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制約,結合多方需求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這樣才能為基于新形勢下的生態循環農業和鄉村產業振興的協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安曉明.新時代鄉村產業振興的戰略取向、實踐問題與應對[J].西部論壇,2020,30(06):38-47.
[2] 白麗麗.推廣農業綠色種植技術 實現鄉村產業振興[J].甘肅農業,2020(10):106-107.
[3] 劉成華.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鄉村產業振興方案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08):8-9.
[4] 劉朋虎,賴瑞聯,劉韜,等.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技術對策[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15(02):74-80.
[5] 徐瑤,冷蘇鳳,劉龍龍.江蘇省推動種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考[J].中國種業,2020(12):30-3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