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誠 廖俊 甘芊 王亞然 劉婷瑋
摘 要 村民通常不了解本村的供水收費機制,但時常對自己所要繳納的水費存有異議。村民平日不會花費時間關注該地區所使用的供水設備情況,也不愿花費大量財務用于投入地區供水的安全工程。同時,村民在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的過程中會對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對供水安全系統凈化用水增添了困難,如果不對村民的活動進行約束,村民日常用水安全僅靠機器設備維持遠遠不夠。農村安全飲用水的有效供給已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我國慣用的垂直式的,即“單中心”的公共品供給機制危機凸顯,因此尋求一種“多中心”的農村公共品供給機制是農業發展及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現實途徑,并以此形成一個多元化飲用水治理、供給和管理的格局。基于此,以山東省煙臺市為例,針對農村用水機制進行了調查分析。
關鍵詞 農村;用水機制;山東省煙臺市
中圖分類號:R123.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74
從2005—2018年,山東省煙臺市農村供水工作經歷了“村村通、飲水安全、鞏固提升”3個階段的工程建設。但農村自來水供給機制依然存在很大問題,價格不合理和污染時有發生。目前,當地44%農村飲用水不達標,甚至出現了村民不敢用水的情況。具體來看,農村居民普遍沒有受過較高的教育,農村居民基本不會安裝凈水器,當自來水出現較輕的渾濁或者異味時,村民通常并不會因此停止用水,甚至有時會存在村民飲用生水的情況。不可忽視的是,在村民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噴灑農藥、化肥,看養牲畜遺留的糞便會對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會對供水安全系統凈化用水增添困難。如果不在供水井等水源附近對村民的活動進行約束,村民日常用水安全僅靠機器設備維持仍遠遠不夠。因此,如何保質、保量、方便、經濟和長效地發展農村供水工程,政府、居民、企業該如何發揮作用,如何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長效的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機制,如何保障農村自來水收費機制合理運行,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保障群眾安全感的重要話題。
調查并分析農村用水問題,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村民用水意愿,為自來水系統完善補充信息,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多個合理的供水收費機制,向村民科普用水安全知識,提升村民和政府的關注度等方式,解決煙臺農村水源水質與供水水質差甚至無供水設施的問題,改善管理不善、設施老化失修、水質得不到保證等問題。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在充分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發展狀況和特點、自來水發展情況等因素的基礎上,選擇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煙臺市為調查區域。根據煙臺市區域發展特點選取了芝罘區、萊山區、牟平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村飲用水方式的發展歷程、村民的用水滿意度、當地的供水機制、可接受的水價范圍、存在的安全問題等。調查問卷擬設定30個問題,從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目前的飲水方式、水價、政府的供水機制及用水安全等方面的意愿,多角度對煙臺市農村居民的用水現狀進行統計分析,了解目前農村地區供水機制、安全機制及收費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調查結果存在的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咨詢專家,有針對性地提出恰當的建議。
1.2 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主要是問卷調查和文獻調查。
1.2.1 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包括線上調查和線下調查。線上調查通過打電話給村委會,咨詢相關情況,同時與村委會取得同意后,向個別村民進行電話交流。
線下調查主要是實證調查。實證調查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各個區域選取部分不同年齡階段群體進行預調查;第二步,根據預調查結果檢驗調查問卷、訪問問題是否合理;第三步,在選中地區通過實地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訪問等形式,收集調查數據,后期加以整理和分析。
調查問卷以紙質版形式發放和回收。紙質版調查問卷以團隊成員為調查員。在進行專項培訓后,對實地老年群體、兒童群體、難以自己完成填寫的群體進行輔助填寫。同時,對村中一些大戶人口采取面對面訪談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詳細的情況,并實地考察相關機制,保障調查數據的真實可靠性。
1.2.2 文獻調查
各國都曾對供水系統不斷改革,希望通過不斷摸索,找到適合解決多數農村供水問題的平衡點。李鶴等曾指出,私有資金的介入可以被作為提高供水系統運營效率的有效途徑。理想狀態下事先由公共部門設計好公私合營的模式和執行方案,既能保證私有部門的利益,同時又能保證供水系統為社區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1]。
大部分農村的供水工程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工程惠及人口已達數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農村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萬處,分散供水工程13萬處,工程惠及人口已達數億實現。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村飲水中仍存在較為顯著的問題,即飲水安全問題。為改善農村飲用水水質,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衛生計生委在各級政府和上級衛生計生部門的指導幫助下,開始對農村的飲水安全進行研究和管理。一方面成立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派專門監督人員對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進行監督;另一方面積極與水利局、疾病防控中心進行聯系,做好水質檢測工作,積極改善農村水質。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調查內容和研究問題,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成功回收465份,問卷回收率93%。其中有效問卷458份,占回收問卷的98.5%。從問卷調查數據得出,在煙臺市被調查的農村居民中,30~60歲所占的比重最高,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此年齡段的農村居民對農村生活質量關注度較高,樣本數據可靠。
2.1 供水機制滿意度
通過實地調查,超過50%的村民對當前的供水機制并不滿意,超過55%的村民認為水源污染嚴重。根據相關文件,多地并沒有形成高效的供水機制、凈水手段和廉價的收費機制,農村目前的供水情況較為復雜、種類多樣,總體供水情況不夠規范,自來水供給不當時有發生。根據網絡中的部分信息及生活經驗,已知農村地區的供水方式大多以每個村落為單位,由政府組織、村民集中出資修建了抽水凈化設備,同時設立了定期監測方案,但實施落實的滿意度不到46%,村民對監測結果的了解不到21%。
2.2 供水方式及用水安全滿意度
數據顯示,在煙臺市被調查的農村居民中,飲水方式為井水的人最多,占總體積的56.73%,其次是桶裝水,占總體積的27.61%,湖水和水庫占11.89%,最后是河水3.77%。對于用水是否安全問題,58.1%的村民認為不安全,23.52%的村民認為不太安全,只有17.1%的村民認為用水安全。這幾個方面的數據說明,目前煙臺被調查地區自來水覆蓋率不高,絕大多數地區還是使用水井、壓水井等較為自然的方式進行用水,大部分的村民認為目前的飲水方式不夠安全,同時飲用自來水的比例不高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綜合對用水滿意度和存在的問題了解程度來看,超過60%的村民并不理解自來水的供給問題和相關政策。
被調查的個人月收入與安裝自來水意愿大致成正比例關系。被調查村民中,個人月收入高于2 500元的,都愿意安裝自來水。但是,從收入分布可以看出,煙臺農村居民的收入仍普遍偏低,這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自來水供應的發展,部分居民仍然傾向于選擇不花錢的水井、壓水井或是河水等方式。
2.3 水費滿意度
根據問卷調查村民關于水價的數據中,96.34%的村民只能接受低于1.5元/t的水價(包含污水處理費),所有人都不能接受高于1.5元/t的水價(包含污水處理費),被調查的村民每月水費承受能力≤5元、6~10元、
11~15元、16~20元、≥21元所占比重分別為16.77%、
29.89%、9.68%、38.49%、5.16%。由此可見,普遍村民不能接受高于21元的水費。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解決農村自來水供應問題時,水費的高低是需要著重關注的,水費價格機制的完善是建立多中心供水機制的基本保障[2]。
3 結論與建議
調查表明,煙臺市在農村飲水安全、農村飲用水方式、農村供水情況等方面的現狀。煙臺市農村飲用水安全治理目前存在的自來水覆蓋率低、水源保護工作力度不夠、供水保障率低等方面問題,剖析出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于農村居民飲用水衛生認識不足、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標準低、供水工程管理存在漏洞、法律法規建設不足等方面[3]。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煙臺市目前狀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村飲用水安全治理的政策建議,即建立合適的水價定價機制,明確監管職能,促進自來水供水這項民生工程的建設;完善農村飲用水安全的法律制度,以制度化、規范化方式推動農村飲用水安全的治理;引導村民合理利用水資源,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傳教育,使煙臺市廣大農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明白水、放心水。綜上所述,對煙臺市農村地區的自來水供給機制、收費、及安全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供水方式建議
在農村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平原地區,可以采取連片集中供水的方式,經濟條件較好區域也可以考慮城鄉一體化的供水模式;在農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的丘陵區域,建設小型供水設施和部分分散飲水設施,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供水方式,待條件成熟時,再發展集中供水,發揮規模效應;在農村居住完全分散且暫時不能搬遷的山區,可以考慮建設分散式的飲水設施,如專用水井、水池等,暫時采取分散式供水方式,隨著今后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推進再采取相應改進措施[4]。
3.2 供水安全的建議
對于習慣于飲用大口井水的鄉鎮村莊,根據實際情況,一方面加強水質監測力度,隨時了解水質動態變化情況,另一方面加大水質凈化處理設備的投入,除了使用常規的水處理技術,還需提高水處理工藝水平,確保這些區域群眾能飲用到安全水、健康水。“三分建、七分管”,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尤為重要,一方面工程所在村兩委及運行管理人員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工程的管理,保障工程的安全穩定運行,同時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保障縣財政一定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經費。
3.3 資金來源建議
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專項水利資金。飲用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直接資源,是人們最基本的安全需要的必要條件,但目前存在部分農村飲用水不安全的惡劣問題,鑒于村民目前飲用水的安全意識不夠強烈,不愿花費過多私人資金,中央和地方應加大專項水利資金的投入,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地方政府還可以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水利,同時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不斷宣傳鼓勵引導農民增加人力和資金在水利方面的投入[5]。
3.4 企業方面建議
除了向用戶供水、收取水費和提供供水設備的安裝維護等服務外,還可通過發放簡單的服務手冊等措施,向用戶進行水資源保護的宣傳,介紹輸水、凈水等供水系統的情況,讓用戶了解水價制定及收取辦法,從而讓農村居民安心用水,了解水費定價的合理性。
3.5 法律支持方面的建議
1)制定專門的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法。當前情況下,加強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的最佳途徑是制定專門法律法規,明確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的相關問題,構建水源地規劃建設、飲用水安全保障參與機制、水質監測、農村工業和生活污染、城鄉污染轉移等方面的制度體系。2)健全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從城鄉水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目標責任制、農村飲用水安全規劃、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在現行的相關法律中,完善相關規定,并加強管理。3)建立農村飲用水安全事件預警制度。在飲用水工程運行中,事件的預警與應急措施的及時開展能有效降低損失,應在法律法規中對預警及應急機制加以明確,通過完善相關規定,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
3.6 農村居民參與的建議
在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的運營管理中,鼓勵用水戶的積極參與,有效提高城鄉一體化供水的效率及居民滿意度,同時鼓勵農村居民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相關問題,以確保問題第一時間得到解決。1)積極參與水廠運營管理。用水戶作為自來水的使用主體,如果能積極參與到水廠的運營管理中,不僅能有力提高居民用水衛生等方面的認識,而且能提高水廠的管理效率。2)積極發揮主人翁意識。用戶在了解水價制定及收取辦法,家庭自來水的常見問題、產生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后,在遇到管網破損或水質出現異常時,積極與水廠聯系,不僅可以確保安全用水,也可以減少水廠的損失。
3.7 宣傳教育方面的建議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安全體制的建設,必須要提升農村飲用水安全意識,引導居民加入自來水供水工程的建設中,加入到自來水的使用、水質水價的監督中,才能讓自來水供水工程實現長效機制。因此,要加強飲用水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讓大家從認識上先提高,而這當中政府、企業、教育方面都要積極作為。
參考文獻:
[1] 李鶴,劉懿,王蕾.國外供水系統公私合營模式及對我國農村供水的啟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9(04):129-132.
[2] 吳治蓉.關于農村飲水安全與供水工程的管理分析[J].低碳世界,2019,9(05):117-118.
[3] 戴福祥.集中供水管理模式在農村供水中的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9(29):282-283.
[4] 黃濤,吳青.農村供水工程存在問題及建設運行注意事項[J].工程與建設,2019,33(03):484-485.
[5] 周振,藍海濤.我國“互聯網+”農村經濟政策、公共產品的不足及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9(11):55-58.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