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萍
摘 要 激發我國超大規模的農村市場優勢和農村居民潛在需求,大力促進其消費結構和品質升級,是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重要一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夯實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基礎。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應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加快消費創新融合,營造農村居民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诖耍U述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必然性,分析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有利條件,提出了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77
消費對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把我國超大規模的農村市場優勢和農村居民潛在需求激發出來,促進其消費結構和品質升級,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相當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1 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必然性
1.1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1],不能忽視占全國總人口63%的農村人口。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暗案狻贝罅?,“后顧之憂”少了,農村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發展型消費升級趨勢更加向好。因此,必須抓住廣大農村居民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的時機,激發6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潛力,以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格局。
1.2 促進經濟恢復增長需要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是社會再生產循環過程的不同環節,消費既是生產的最終目的,也是生產的動力[2]。農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費會有效激發吃穿住等生活必需品的生產;農村居民家庭日益擴大的對教育、養老、育幼、醫療、旅游、文化、數字化產品等發展型消費的需求,會有效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的趨勢,勢必會進一步擴大、升級以服務型消費為主體的發展型消費的占比。特別是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網絡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村消費的回升,釋放了部分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對激活全產業鏈,實現供需兩旺的良性循環,鞏固經濟穩定恢復增長態勢作出了貢獻。
1.3 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十三五”時期,全面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累計有5 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有960萬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此后,農民期盼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時尚、住得更舒適、用得更有品質、出行更加便捷,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料。新型消費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有利條件
2020年,我國積極推進“六穩”“六保”工作,供給側、需求側兩端發力,有效推動了農村居民需求端的恢復、發展。
2.1 農村居民收入提高,消費信心增強
一方面,農村居民消費的“錢袋子”盈鼓,后顧之憂減少,消費升級的底氣足。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糧食產量達到6 695億千克,喜獲“十七連豐”;全國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10年累計實際增長100.8%。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 131元。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困難群眾“低?!睒藴屎腿司残l生服務經費補貼繼續提高,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3.35億人,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3]。另一方面,國家發展前景廣闊,消費信心倍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科學擘畫“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農村居民“敢消費”了。
2.2 政策引領,農村居民消費逐漸回補、回暖
1)居民消費支出降幅逐季收窄,回補明顯,呈現出持續恢復態勢。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 210元,比上年下降1.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 713元,名義增長2.9%。2)基本民生支出穩定增長。居民人均商品性消費支出12 173元,增長4.3%。居民居家時間增加,通信需求明顯增多,網購行為大幅增加,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通信服務支出增長6.2%。線上購物、直播帶貨、在線診療、在線教育等新型消費逆勢上揚,居民各方面的消費升級趨勢日益明顯。3)2020年,農村居民對健康的關注普遍提高,購買醫用酒精、口罩等醫療衛生器具等支出出現較快增長。2021年,農村居民健康支出呈現出由購買口罩、消毒藥品而升級為購買消毒柜、養生消費等。
2.3 鄉村建設為農村居民消費提供了便利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持續實施“村村通”工程。廣大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和通互聯網。同時,電商下鄉,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富有成效,暢通了農村居民“賣特產(色)”“買天下”的渠道,2020年1—11月,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9.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 593.5億元,增長30.2%,為進一步激發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2.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了農村居民消費的選擇
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激活了我國現代工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等有利因素,彰顯出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豐富了民眾的消費選擇。2021年伊始,在國務院部署下,商務部等12部門頒發《關于促進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采取切實措施,釋放農村居民汽車消費潛力,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促進綠色餐飲發展,補齊鄉鎮商貿設施和到村物流站點等農村消費短板弱項,優化農村居民消費環境,為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注入了“強心劑”。
3 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政策建議
3.1 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盈鼓農民“錢袋子”
目前,農村低收入群體仍占相當比例,只有擴大農民增收途徑,農村消費才能釋放出巨大的潛力。因此,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振興,以農村居民的工資性、經營性收入為主要著力點,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為重點,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同時,應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村軟硬件建設;發展縣域經濟,壯大“一村一品”等特色產業,提升鄉村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依靠科技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深入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更多優質供給以滿足個性化、多元化需求[4]。
3.2 健全縣鄉現代流通體系
構建統一、公平、競爭、有序、高效和銜接的國內大市場,改變傳統交易平臺“小、散、亂”與消費“最后一公里”堵點,補齊農村“冷鏈”物流設施短板,暢通流通網絡“大動脈”,打通城鄉流通“微循環”,以擴大縣域、鄉鎮消費為抓手帶動村居消費,以加強縣域、鄉鎮商貿設施建設和農村物流網點建設來推動區域商品供應鏈轉型升級。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立足鄉村、貼近農民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鼓勵優質電商“下沉”農村,讓更多農村居民享受新型消費帶來的優質體驗;引領各類“合作社”等發揮好“紐帶”作用,使鄉鎮成為統籌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消費潛力釋放、服務農民生產、消費的服務中心。
3.3 鞏固傳統消費,促進新型消費健康發展
農村地區應為未觸網的農村老年群體及低收入農民群體提供“買賣”場所。同時,注重加快發展新型消費,多舉措挖掘青年農民這個網絡購物、網絡共享等新型消費的主力群體消費潛力。無論哪種消費模式,都必須圍繞擴大農村居民消費規模、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目標,加快農村居民線上線下消費創新融合,雙向提速,綠色發展[5]。
3.4 營造農村居民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1)政策引導。國務院《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中的15項政策,結合農村實際,細化落地,使之與農村消費精準、高效“匹配”,如加快出臺引領農村居民購買生產生活用品的針對性補貼政策、金融信貸政策。2)強化消費市場監管力度。完善追溯體系、商務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完善大數據平臺自律監管體系,探索實行“互聯網+監管”的新模式,形成縣鄉政府與網上平臺協同治理機制,以智能監管模式整頓規范市場秩序。3)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通過完善消費者維權服務體系,建議縣、市級市場監管部門設立鄉鎮農民維權站點,暢通消費者線上線下維權渠道,完善訴訟機制,加大對各類不規范服務的整治力度等有效措施,維護農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0-10-30(1).
[2] 郭麗巖.抓住機遇,促進消費結構和品質升級[J].時事報告,2020(11):30-32.
[3] 佚名.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制度優勢充分展現: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解讀2020年主要經濟數據(下)[N].經濟日報,2021-01-20(9).
[4] 王宸圓.農村電商與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協同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20(15):82-85.
[5] 李剛,向安.廣西農村居民消費現狀與提升路徑[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1(04):55-58.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