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蘭
摘 要 在農村產業化發展與特色產業開發進程中,立足當地實際,以農民群眾需求為依歸,建構完善的產品與產業扶持網絡結構,提升群眾的積極性,是相關工作推進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廣西南寧市青秀區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優勢,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組織結構的建設與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此,論述了青秀區推動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組織結構建設的情況,并闡明了此類網絡組織結構應用的效果及作用。
關鍵詞 特色農產品;網絡結構;產業清單;協同創新;規模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79
推動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集群發展,運用市場化、產業化思維開展規模化經營,可以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對吸納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也有積極意義。近年來,廣西南寧市青秀區立足當地實際,大力推動本地特色農產品產業協同發展,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協同網絡,并有力帶動了群眾致富增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力解決了地方勞動力閑置問題,同時極大地助力了農村富裕,取得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1]。尤其是透過農村特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組織與協調,青秀區的農產品可以行銷多個省市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其實際效果十分顯著。
1 青秀區農村特色產品協調創新網絡的組織結構
1.1 構建“四級聯動機制”,完善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
市場化的特色農產品協調創新網絡組織與結構,必須依賴完善的多級體制,這也是南寧市青秀區近年來大力推動農村特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基本經驗。走多級聯動的道路,將“政府主導,企業推動,合作社經營,農戶參與”的模式有效落實到位,能夠極大提升市場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調動廣大農村群眾的參與熱情,提高特色產品種植、養殖、規模化經營的整體水平[2]。
這種基于“四級聯動機制”的協同創新網絡結構,有效提升了相關政策與產業化舉措的落地效能,讓農村群眾可以廣泛開展產業化經營與生產,完善了規模化農產品協同網絡的鏈條。青秀區從本地農村實地情況入手,結合各村優勢產業,依照農戶個人意愿,制定了精準的產業清單,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開發的精準度,實現了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與農戶經營的有效對接。
1.2 推動市場化運作與宣傳,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效益
建構完善的市場化運作、宣傳與推廣機制,為青秀區參與特色農產品經營、開發、生產、種植及養殖的廣大農戶提供市場化通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以市場化、產業化、品牌化理念為主導,近年來青秀區組織了一系列展銷活動、農產品展會與產品推介會,有力提升了本地區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同時為農村特色產品的經濟效益轉化提供了良好契機,激發了廣大農村群眾的經營積極性。
例如,2020年10月底開幕的南寧市青秀區農民豐收節特色農產品電商展銷會共持續9天,不少地方的農村經營者與農戶都帶來了自家的農產品,現場簽約、購買的人群絡繹不絕,形成了很好的市場效應。另外,為進一步提升展銷會熱度和影響力,主辦方還連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演出活動,如斗竹馬、吃火龍果大賽等,進一步提高了展銷會的熱度。此外,青秀區政府和宣傳部門積極推動本地農村特色產品的廣告與宣傳活動,為農村特色產品更好地走向全國提供了媒介平臺。
1.3 建構電子商務平臺,助力特色農產品推廣與營銷
以電子商務平臺為銷售主體模式,是近年來青秀區農村特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組織重點,同時也是廣大農戶和群眾較為熟悉的銷售模式。基于電商平臺和銷售網絡形成的營銷模式,在青秀區廣大農村特色產品發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也有力地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提高了廣大農戶的種植、養殖和經營的內在動力。雖然當前青秀區特色農產品電商銷售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如專業化人才缺失、電商銷售渠道單一、電商推廣模式滯后等,但其整體的發展態勢仍然十分喜人。
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青秀區特色農產品協調創新網絡的組織更為高效,成交量不斷提升,同時以移動互聯網、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平臺為主體的銷售模式開始為更多農戶所接受,業已形成了全新的市場營銷與推廣生態,也給了青秀區的廣大農戶更多選擇。
1.4 打造特色產業清單,助推優質農產品集群式發展
特色農產品的有效推廣和銷售,必須依賴完善的協同創新網絡,必須在科學的組織調動下推動,方能收到積極效果[3]。南寧市青秀區近年來大力推進產業清單打造工作,形成了以“5+2”特色產業清單為核心的本地農村特色產品清單模式,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也確保廣大農戶和群眾能夠根據自身需求與實際能力,選擇適宜的項目、產業及經營方向。
種植、養殖、經營和合作社生產等不同的側重點及方向,青秀區的農村群眾都可以從產業清單中找到適宜的項目,同時也可以更高效的投入相關工作。以“5+2”產品清單為例,借助5類特色產業(優質稻、糖料蔗、雞、花生大豆和甜糯玉米)和兩類自選產業(牛、金花茶),形成了特色農產品全覆蓋的格局,有力助推了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拓寬了農村群眾的選擇空間。
2 青秀區農村特色產品協調創新網絡組織的作用
借助農村特色產品協調創新網絡組織的結構優化及落地實施,青秀區的許多農村大力發展優質農副產品,形成了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產業協同的發展態勢,有力促進了農村群眾增收致富,同時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2.1 形成了完善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提升了銷售質量
以青秀區的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為依托,通過電商平臺構建、推廣宣傳渠道疏通、市場化營銷與展銷等活動,當地農村群眾積極參與,有力提升了本地農產品組織銷售水平,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同時,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有效組織及應用,助力了青秀區農民致富,尤其對產業發展有顯著作用。
2.2 促進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完善了組織體系
走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道路,不僅是青秀區大力推動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組織結構建設的重要訴求,也是廣大農戶和群眾的基本需求。從組織協調的角度入手,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組織建設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避免了農戶與經營者陷入到“單打獨斗”的困境[4]。將企業、合作社、個體戶有效協調和組織起來,可以進一步完善青秀區特色農產品的協同體系,促進特色農產品經營邁向更高發展層次。
2.3 激發了更大農戶經營積極性,吸引了更多群眾參與
在以往的特色農產品及產業發展格局中,廣大農戶的參與度往往不高,同時個體經營是絕對主流,缺乏科學的組織、管理、經營理念的指導,也缺少專業化技術的幫扶。為此,青秀區積極推動“技術指導、經營創新,管理扶持”工作,通過引進和培養一批專業化的技術及管理人才,搭建了專屬于農村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組織協同隊伍,加快了本地區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的落地,調動了廣大群眾及農戶開展生產、種植、養殖及經營性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有力提升了當地群眾的參與熱情,形成了全民參與的產業熱潮。因此,在調動和激發農戶積極性,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方面,青秀區建設的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組織結構功不可沒。
3 結語
通過對南寧市青秀區特色農產品與產業發展實際狀況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地不缺乏優質的農產品,也不缺少勤勞耐苦的群眾和農戶,而欠缺科學完善的組織協同網絡及相關舉措。為此,近年來青秀區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組織結構建設,其目的是打造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與品牌化的發展模式,促進現代農業技術與理念的下沉,將科學的管理、經營與生產技術推向深處,使廣大農戶和群眾真正受益,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5]。尤其是借助特色農產品協同創新網絡的組織結構完善工作,農戶的參與性不斷提升,農產品規模化經營水平日益提高,發展效益得到不斷改善。
參考文獻:
[1] 劉永和.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8(02):6-7.
[2] 劉順奇,李世成.淺談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選擇及其配套措施[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08):9-10.
[3] 雷飛.西南沿邊貧困山區精準扶貧模式選擇[J].黨政干部學刊,2019(03):78-82.
[4] 陳見標,鐘結枝.農產品四級供應鏈的系統動力學仿真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4):1-7.
[5] 付朝暉,李賽娟.大數據背景下農產品電商企業物流協同配送模式創新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0):82-84.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