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華國 劉毅龍
摘 要 鄉村旅游開發對鄉村振興具有帶動效應,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改善生態環境、重塑鄉風文明、提升治理效能和實現鄉村生活富裕。但也存在鄉村旅游產業融合不深、生態環境污染、人文資源破壞、基礎設施不全、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基于此,從產業融合發展、旅游生態化等方面提出了鄉村旅游開發策略,以期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事業。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價值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84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開發因其投資較少、回收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等特點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和相關旅游企業的追捧,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效途徑。但鄉村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盲目開發旅游資源、產業融合發展不深和人文資源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是成為阻礙實現鄉村振興的大難題。基于此,通過分析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的多元價值,并以此為出發點探討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實現鄉村旅游的合理開發提供借鑒和成功經驗,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
1 鄉村旅游開發的多元價值
1.1 促進產業興旺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依托,以農村為主體,以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生產形態、民俗風情、農耕文化及鄉村聚落等為主要吸引物,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健身、娛樂、餐飲和購物等目的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1]。開發鄉村旅游需以當地農業資源、農業文化等為依托,整合各種資本,采取產業聚集和產業聯動的方法,促進技術的相互滲透,從而實現農業從生產、加工到出售的有機融合,擴大產業鏈厚度,壯大產業鏈規模,增加產品附加值。此外,發展鄉村旅游業還有利于吸引外資,完善農村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實現產業轉型。
1.2 改善生態環境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旅游休閑方面的消費逐漸增加。鄉村擁有獨特的自然美景、舒適的居住環境和悠閑的生活氛圍,是忙碌的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大好去處,同時也是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鄉村旅游是建立在高質量的環境基礎之上的,因此需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合理地開發旅游景區資源。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鄉村旅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會失去相對于其他旅游形式的獨特競爭力。因此,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客觀上促進了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1.3 重塑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一個地域的生活文化,是農村精神家園的底色。鄉村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是游客深入體驗鄉村生活、感受鄉村獨特魅力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是吸引游客到鄉村旅游的重要因素。旅游業重視服務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因此發展鄉村旅游需要提升村民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意識,通過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和培訓,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從思想上革除地方性的陳規陋習,展現良好村容村貌。同時,提高村民的服務水平,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服務,以服務換好評,增強當地旅游景區的知名度,提高回頭客的比率。因此,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文明鄉風的重塑。
1.4 提升治理效能
鄉村旅游在發展之初大多由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的,主要特征為規模小、分散性和專業性不強。隨著鄉村旅游不斷被政府重視,在引導鄉村旅游業有序良好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基層黨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1)政府對旅游業的資金投入及對村民思想的動員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2)各種有利政策的出臺,使旅游行業許多企業紛紛參與大鄉村旅游中來,專業旅游公司的加入帶來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充裕的資金,提升了當地旅游管理水平,同時,通過借鑒企業的管理方式,客觀上完善了當地風貌的治理模式。3)各個主體在鄉村旅游業的帶動下能夠實現共同協作和有效交流,有利于形成多中心治理、多元治理的格局,從而促進當地治理效能的提升。
1.5 實現生活富裕
作為實現鄉村富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許多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成功案例表明,旅游業已成為當今農村新的盈利模式。鄉村旅游能夠在短期快速實現經濟增長,并促進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升級為村民帶來了多樣化、差異化的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改善。同時,隨著鄉村旅游業市場的擴大,農村吸引了眾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入鄉村,鄉村的經濟實力也逐步增強,為農民的收入增加奠定了基礎。
2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困境
2.1 產業融合發展不深
鄉村旅游經過數年的發展積累已初具產業規模,但總體而言,1)鄉村旅游開發整體產業融合不深、產業規模較小、發展觀念短視、管理模式落后、產業在區域間與行業間缺乏緊密聯系和產業鏈延伸較短。2)土地資源、人才、農產品、特色文化、田園風光和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缺乏有效整合,使得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化,經濟效益不高,不能充分滿足游客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需求。
2.2 生態理念貫徹不足
實現鄉村旅游的生態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就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實情況來看,雖然規模不斷擴大,但多數地區的鄉村旅游與生態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無論是從精神層面、行為層面、技術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沒有遵循可持續和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開發商與消費者環保意識不強、政府也沒有構建有效的鄉村旅游生態保護機制,造成生態資源無序開發,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2.3 人文資源重視不夠
鄉村人文資源區別于城市人文資源,其延續傳承了鄉土文化、農耕文明,寄托著人們的鄉愁。無論是民居古建還是民風民俗,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開發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和創新開發,忽略了不同地區人文資源的獨特性,從而導致開發同質化,對民居古建沒有給予重視保護,忽視了對獨特風俗的充分挖掘,使得鄉村旅游開發浮于表面、虛空、沒有文化積淀,不僅不利于當地的文化傳承,也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4 基礎設施建設不全
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影響游客旅游消費的體驗感,進而影響到鄉村旅游的口碑和開發效益。目前,大部分地區的鄉村基礎設施現有體系無法滿足外來廣大游客的消費需求,在交通、餐飲、住宿、公廁及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比較滯后,加之鄉村旅游服務人員多以當地農民為主,缺乏必要的業務培訓,造成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2.5 開發利益分配不均
鄉村旅游開發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等,各方的利益訴求不同[3]。政府是公權力的代表,擁有鄉村旅游開發事項的決策權,開發商可依靠資本力量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當地村民雖然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主要參與者,但他們往往無法真正參與到實際的開發決策中,這也導致他們的獲利最少。此外,企業進行鄉村旅游開發是一種市場行為,在缺乏必要的監管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開發的功利化,如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土地空間的過度開發,最后利益受損的仍然是當地村民,這種利益分配不均的現狀會進一步限制鄉村旅游的長遠發展。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策略
3.1 著力產業融合發展
旅游業也稱為“無煙工業”,在旅游行業發展中始終繞不開“吃、住、行、游、購、娛”6個要素。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延伸,而且滲透到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不斷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有效銜接,釋放鄉村經濟發展活力。重視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推廣使用現代農業技術,鼓勵種植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并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并通過盤活鄉村土地、吸引優秀人才、吸收社會資本、挖掘鄉村的風土民俗,不斷打造高質量的旅游產業鏈,形成農業、生態、文化三旅融合的發展格局。
3.2 重視鄉村旅游生態化
鄉村旅游生態化是鄉村旅游更高質量發展的表現,同時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平衡開發與保護二者的關系尤為重要。1)要重視當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加大對鄉村旅游開發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行為的懲戒力度。2)要充分運用現代環保技術,如循環經濟、低碳技術,為鄉村旅游生態化轉型發展提供切實的技術保障。3)要重塑生態倫理觀念,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綠色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升格為道德層面的關系,積極引導村民、開發商、游客遵循生態倫理,踐行科學的生態理念。
3.3 挖掘鄉村人文資源
農村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天然的接近性,而且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更強的延續性和深厚的受眾基礎[4]。鄉村的人文景觀、風俗特色本身就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獨特資源,挖掘鄉村人文資源的過程也是對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的過程。1)除了讓游客體驗到吃農家飯和住農家屋以外,更應該重視當地人文歷史的深入挖掘,對鄉村生產方式、飲食習慣、歷史古跡等進行系統研究,找到旅游產品設計的切入點。2)要進行開發質量控制避免鄉村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重視保護鄉村文化本土性和鄉村性,以鄉土文化為載體,滿足游客寄托鄉愁和尋找精神家園的心理需求。
3.4 增強開發治理效能
通過完善政府、企業、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和鄉村振興[5]。目前,鄉村旅游發展還存在運維管理混亂、發展模式雷同、服務水平落后、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多方參與到鄉村旅游治理當中,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理模式,改變鄉村旅游粗放式的發展模式。1)要明晰土地產權,利用市場機制整合旅游開發要素。2)要加強對鄉村旅游開發中違法行為的監管。3)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旅游規劃,避免同質化開發造成資源浪費。4)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功能,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共同參與到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中。
3.5 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1)政府應該回歸職能本位,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為游客提供旅游便利的同時,也讓當地村民享受到生活上的便利,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構筑起政府與村民良好的互動關系。2)政府可聯合銀行為村民提供鄉村旅游開發的創業專項貸款,使當地村民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到鄉村旅游開發中。3)旅游開發企業與其他相關產業鏈企業應適當提高土地使用租金,或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以增加當地居民收入。4)當地村民應參與到對旅游開發企業的監督當中,使企業能夠遵守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保護鄉村的原真性,避免破壞性開發為村民自身帶來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朱至珍.“美麗鄉愁”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標尺[N].中國青年報,2014-01-03(11).
[2] 王涌濤.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我國鄉村旅游的生態化轉型[J].農業經濟,2016(06):43-45.
[3] 李華強,鄒安瓊,姚沁.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相關者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J].農村經濟,2020(02):83-88.
[4] 吳玨.傳統文化在鄉村旅游中的價值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7):115-118.
[5] 靳曉婷,惠寧.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產業融合動因及效應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68-7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