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容
摘 要 近幾年,發酵床養牛模式發展較為迅猛,尤其在我國南方各省區,已成為提高養牛效益的新模式。發酵床肉牛養殖技術是以發酵床為載體的糞尿免清洗現代化環保養殖技術,發酵床材料包括秕殼、秸稈、鋸末及農林副產品等,此技術的關鍵在于肉牛在發酵床墊料上生長,其所排除的糞便和尿液直接被發酵床的微生物第一時間降解,能夠真正做到無臭、無味、無害化排放。基于此,在概述肉牛發酵床養殖技術的基礎上,分析肉牛發酵床養殖的優勢,并探討我國南方未來肉牛發酵床養殖提升策略。
關鍵詞 肉牛;發酵床;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82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94
隨著現代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加之各種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養殖行業的發展。進入21世紀后,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深入到各個行業和領域中,在組織進行養殖工作時應用現代生態養殖技術可以有效促進養殖作業的有序實施。目前,發酵床養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生豬以及肉雞的養殖活動中,但在肉牛養殖工作中并未得以全面應用,因此深入探討發酵床肉牛養殖技術,能為未來進一步推廣該技術打下堅實基礎。鑒于此,從發酵床肉牛養殖技術的基本情況和突出優勢著手,對我國南方發酵床養殖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同時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能促進養殖戶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
1 發酵床養殖技術概述
發酵床養殖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學模式,該養殖技術以活性功能微生物菌作為物質能量的交換樞紐,是對生態學、微生物學以及發酵功能學的一種綜合利用[1]。該養殖技術最早用于養豬業,起源于日本。其核心是以發酵床作為載體,在生態環保養殖過程中引用微生物原理的動物糞便降解技術,將鋸末、秸稈等厚墊料與菌種混合協同發酵,發酵過程中,菌種迅速繁殖。然后將發酵好的墊料引入牛床,圈養圈內的牛所產生的糞便、尿液被墊料吸附后,被其中的菌種充分分解、轉化,從而形成養分充足的有機肥。通過有機發酵,可充分對動物糞便中的類臭素、吲哚、揮發性氨、靛基質、揮發性脂肪酸降解,從而減小惡臭氣體對環境的影響,給牛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近年來,發酵床養殖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主要還是在于該技術的無污染、無排放、無臭氣的典型特點,從源頭上控制,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為肉牛營造了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使養殖戶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收益,也得到了較好的社會與生態效益,因此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青睞。
肉牛發酵床養殖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需要配備相關專業的人員來管理,具體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溫度。通常情況我國南方發酵床墊料底部溫度要維持在35 ℃左右,表層溫度要維持在25 ℃左右。2)發酵床墊料狀態。研究發現,墊料含水量一般要維持在38%~45%,并要求墊料不板結、表面沒有蠅蛆滋生或是明顯糞尿堆積。3)牛舍的空氣質量。養殖人員要確保牛舍、墻壁、屋頂上凝結,整個空間無明顯氨氣、無臭味[2]。
2 肉牛發酵床養殖技術的優勢
1)降低發病率。發酵床內環境舒適、優越,在此環境下,可以大大降低肉牛疾病發生率,降低藥物使用,提升肉質的安全性。發酵床內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墊料發酵,生物分解,會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會維持墊料表層的溫度保持在25 ℃左右,像一個恒溫加熱器,因此會有“冬暖”的效果。發酵床墊料含有45%左右的水量,這種程度的含水量可以保持發酵床表面有微涼感,同時也可以使空氣濕度適宜。在這種環境中生長,會增強肉牛抵抗疾病的能力。
2)提高養殖效益,降低成本。發酵床養殖技術會大大降低對人力的消耗,提高養殖效益。以往的肉牛養殖,需要經常清理肉牛產生的糞便,既耗費人力,又耗費財力。而發酵床養殖則不需經常清理肉牛糞便,發酵床中的自有菌種可對其進行分解,既節約了人力、物力,又適合肉牛規模化發展。與此同時,發酵床養殖相較于傳統養殖技術而言,可以節約用水90%以上[3],有效降低了肉牛養殖過程中的成本。另外,菌種發酵會產生很多有益物質,如微量元素、放線菌菌絲等,這些物質對肉牛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可大大提高養殖效益。
3 我國南方肉牛發酵床養殖技術發展策略
發酵床養牛技術是一種養殖新模式,在目前的技術推廣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缺乏政策扶持、理念模糊、專業技術人員緊缺、技術操作和管理不到位等,因此需采取針對性措施提升肉牛發酵床養殖技術水平[4]。
3.1 政策驅動,培養典型
發酵床生態養牛是一個新生模式,在不斷被市場檢驗的情況下得到了認可,未來肉牛規模化廠區養殖會向這個方向發展,前景可觀。在這種市場大好的情況下,政府應做好項目的扶持工作,既要有政策上的支持,又要有資金上的支持。政策上,可鼓勵養殖戶發展發酵床養殖技術,結合實際情況給予保險補貼、場地優選等政策。資金上,可建立發酵床養殖技術推廣基金,對于達到養殖規模多少頭以上的養殖戶,給予適當補貼。同時,要將扶持資金集中打捆使用,集中優勢資金作出幾個試點項目,然后以試點為樣本,以點促面,以大帶小,加大試點宣傳,并分散推廣,使廣大養殖戶了解這一技術優勢,并理解其項目潛力。以“政策驅動,培養典型”的方式將技術推廣開來。
3.2 完善服務團隊,提供技術支持
充分發揮各級畜牧業推廣機構的作用,同時引導合作社、行業協會、專門的服務企業、科研機構等投入到技術服務中來,通過媒體、舉辦活動、組織培訓等形式,將新技術帶到廣大養殖戶中,使他們熟悉與了解新技術。落實專門技術人員負責對養殖業主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解決技術推廣過程中的難題;定期組織技術人員和養殖業主召開座談會,組織技術培訓班,通報技術推廣情況,交流養殖經驗,促進推廣工作,為應用者提供全面、具體、到位的服務。
3.3 努力做好技術提升
1)圈舍改造建設。發酵床底部應實施硬化處理,按照飼養密度科學設計飲水槽,發酵床之間禁止設施水槽,避免發酵床局部濕度過高。夏季時,要控制牛舍內部溫度,需要提前留下排風扇電源插口,避免肉牛產生高溫應激反映,同時還需要預先設計好翻刨機械的進出通道,考慮到翻刨過程中肉牛擁有足夠的避讓空間,從而降低牛肉養殖過程中頻繁運動產生的過多體能消耗。
2)墊料選擇。經試驗對比,由于鋸末具備良好的吸水性,同時木質素往往難以分解,當鋸末占比30%以上,發酵效果最好,是發酵床墊料的首選材料[5]。但如果當地鋸末較為缺乏,則應考慮吸收性較強、透氣性較強、耐腐蝕的材料,如稻殼、秸稈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具有防腐劑的鋸末,例如,高密度板的鋸末或者已經腐敗發霉的秸稈等,禁止當作墊料使用。新鮮鋸末應盡可能曬干到濕度40%時再進行鋪設,對于稻殼、秸稈等材料需要實施破碎處理,但要避免過細。
3)墊料鋪設。墊料鋪設厚度應保持在15~30 cm,若全部使用鋸末可以直接裝填,若使用稻殼、秸稈等替代物時,稻殼和秸稈等要進行破碎處理,但不宜太細。同時,應注意要把稻殼和秸稈等混合均勻,把混合好后的稻殼和秸稈平鋪在發酵床內。
4)菌種拋灑。當墊料已經全部填充完畢后,根據發酵床菌種的接種量,將其平均撒在發酵床表面,再借助翻刨設備把菌種和墊料充分混合,或者不進行翻刨直接把肉牛趕入發酵床中,利用肉牛的自身活動來取代人工機械翻刨。
此外,要做好規范化管理措施。例如,要確保科學且適宜的飼養密度;要定期做好翻刨工作;要及時做好墊料的補充與更換;要做好通風降溫等工作。
4 結語
發酵床這種環保化的新型養殖模式,能有效通過微生物分解方式,及時處理糞尿問題,這種養殖技術,不僅可以進一步減少肉牛養殖過程中化學藥品或抗生素的應用,確保肉牛品質的安全生態,而且還能實現糞尿污物零排放,做到不污染環境,市場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楊前平,李曉峰,熊琪,等.微生物異位發酵床在肉牛健康養殖上的應用[J].湖北畜牧獸醫,2017,38(11):32-34.
[2] 梁小軍,李毓華,于洋.涇源縣肉牛養殖生物發酵床應用進展情況匯報[J].寧夏農林科技,2019,60(09):88-89.
[3] 彭夏云,吳思謙,黃華強,等.生物發酵床墊料厚度與肉牛飼養密度的關聯性分析[J].中國牛業科學,2020,46(02):20-24.
[4] 韓秀秀,張文珍,王軍民,等.發酵床養殖技術在肉牛養殖中的應用[J].養殖與飼料,2020,19(11):35-36.
[5] 李曉鋒,王平,楊前平.肉牛發酵床養殖模式與傳統拴系養殖模式效益比較[J].科學種養,2019(03):43-45.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