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西文化交流視野中的“藝術管理”概念辨析

2021-07-15 14:00:06高迎剛叢曉煜
民族藝術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學科藝術管理

高迎剛,叢曉煜

在當代中國的學科體系中,“藝術學”自2011年脫離“文學”自成門類以來,學科自身的發展并不順利。不惟學科門類與其所屬諸一級學科之間邊界糾纏不清,各一級學科內部亦時有紛爭。這些狀況的存在顯然極大地限制了“藝術”學科自身的發展。盡快明確現有諸學科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依然是“藝術學”門類學科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

201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托各學科評議組制定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申請基本條件”中,“藝術學”門類所屬“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區分了“基礎理論”和“交叉與應用理論”兩類學科方向,基礎理論類包括了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三個傳統學科方向;交叉與應用理論類則羅列了藝術管理、藝術教育、藝術傳播、藝術遺產和藝術與文化創意等新興學科。而在這些新興學科中,“藝術管理”學科的形成也是相對較晚的,但此學科卻后來居上,蔚成大國,①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5—2019年“新設專業中布點排名前8的文科專業”,2016年剛獲批復的“藝術管理”專業排名5,也是藝術類唯一上榜專業。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全國性影響較大的“藝術管理”專業學術組織有兩個: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藝術管理專業委員會與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這在藝術學現有諸學科中也是數量最多的。顯示出強大的學科生命力,其背后更為強勁的推動力則來自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其研究成果的需求。

然而,“藝術管理”學科研究領域表面的熱鬧與紅火,卻無法掩飾本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依舊相對薄弱的事實。一個非常顯著的現象是,與“藝術管理”相關的不同人群關于這一學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普遍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在西方“藝管”觀念與國內體制改革雙重影響下,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藝術管理”研究涵蓋“公益性”與“經營性”兩個領域;但很多業界和政界人士則仍然傾向于將其理解為只是研究“經營性”藝術活動的學科。受學科概念與學術傳統影響,學術界理解的“藝術管理”主要存在于藝術領域,而業界與政界的很多人士則習慣于將其理解為研究“文化”現象的學科。對“藝術管理”學科概念內涵與外延的辨析,依然有待在結合理論與實踐、兼顧現實與理想的基礎上不斷深入。

立足我國當代文化建設與藝術學科發展的現實背景,厘清“藝術管理”學科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推動這一新興學科的健康發展,不僅是藝術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一、“藝術管理”的基本問題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藝術管理”作為一個名詞,既是一個學科名稱,也是這一學科的核心概念,二者含義并不完全相同:作為學科核心概念的“藝術管理”只是作為學科名稱的“藝術管理”的主要研究領域。因而,嚴格說來,作為學科名稱的不應該是“藝術管理”,而是“藝術管理學”。然而,用“藝術管理”作為這一新興學科的名稱,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且廣為接受的事實,無論從理論探討的角度還是從學科發展的角度,都大可不必將其正名為“藝術管理學”。本文所探討的并不是“藝術管理”作為學科名稱的含義,而是作為學科核心概念的“藝術管理”的內涵與外延。因此,這里所說的“藝術管理”的基本問題,分析的也只是這一概念本身的內涵,而不是其作為一個學科的基本問題。

通俗地講,所謂“藝術管理”,指的就是對藝術進行的管理。管理是動詞,是一種行為方式;藝術是名詞,是管理的對象;二者的結合則必然隱含著一種目的關系:為什么要對藝術進行管理呢?正如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在《管理學》中所說,其目標“提供了所有管理決策的方向”。①[美]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第9版),孫健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頁。由此,“藝術管理”的構詞方式就顯示了其所包含的三個最基本的問題:目的、對象、方式。對象與方式對應的就是“藝術”和“管理”,目的則是“管理”這一行為的結果,也是“藝術管理”這一概念存在的終極依據。

(一)“藝術管理”的目的

縱觀國內外學術界關于“藝術管理”的理解,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藝術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其藝術活動目標的實現,實際上也就是藝術功能的實現。比如,國內著名藝術管理學者田川流教授認為,藝術管理的目的即是“藝術活動的目標”,在《藝術管理學概論》一書中制定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活動目標體系”;②田川流主編:《藝術管理學概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西方著名藝術管理學者丹·馬丁教授(Dan J.Martin)認為,藝術管理的目的在于“促進創作過程及其與觀眾的溝通”③[美]杰伊·M.沙夫里茨(Jay M.Shafritz)主編:《國際公共政策與管理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Westview Press,1998年版,第128頁。(原文為英文,中文為筆者所譯。),這實際上說的也是藝術活動的目的。由此,“藝術管理何為”的目的性問題,實際上就可以轉換為“藝術何為”這一有關藝術功能的更為古老的話題。

關于藝術的功能,幾乎所有當代中國的教科書都會給出相同或相似的答案:認識、教育和審美(或娛樂)。④參見王宏建:《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和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等藝術理論教材。此外,王廷信:《藝術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所論“藝術欣賞的功能”,其與一般所論藝術的功能大致也是相似的。然而,三者之間,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東西方學術界關于這一問題的理解是否一致呢?學術界關于藝術功能的理解,可以從辭典中的“藝術”定義窺見一斑:

《辭海》: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類精神領域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①《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47頁。《朗文當代英語辭典(英語版)》:用繪畫、素描、雕塑等來表現事物或表達思想。②《朗文當代英語辭典(英語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頁。

兩相比較,就會發現漢語和英語世界關于“藝術”功能的不同理解:大致說來,由于東方文化更注重從社會角度理解人,因而也就更加關注藝術的認知功能與教育作用;西方社會更為注重從個體角度理解人,因而也就更加關注藝術的表達功能與溝通作用。

20世紀以來的現代學術語境中,關于“藝術”概念的理解,越來越顯得眾說紛紜,難有定論。誠如莫里斯·韋茲在《理論在美學中的作用》(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一文中所認為的那樣:“這些理論并沒有提供‘藝術’的定義,而是不斷地重新制定藝術卓越的標準,盡管他們的提出者確有這樣的意圖。”③[美]沃坦恩伯格(Wartenberg,T.E.)編:《藝術哲學經典選讀》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頁。(原文為英文,譯文為筆者所加)事實上,這些辭典中的“藝術”定義所能提供的,也只是它們產生的時代人們對于藝術的主流觀點。上述兩種辭典中的相關說法,反映出的也正是當代中國和歐美社會關于藝術功能的不同理解。

邏輯上講,藝術功能有價值性與工具性之分,其管理目的亦有內在與外在的差異;然而,關于藝術功能的價值性與工具性、管理目的內在與外在的理解,卻依然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因而并沒有統一的觀點。另一方面,雖然上述關于“藝術”的兩種不同看法,大致也反映出中國與西方對藝術功能屬性,以及藝術管理目的理解的差異。然而,這種差異其實也只是各有側重而已,因為無論是從上述兩種辭典關于藝術功能屬性的說明,還是我們可以由此推論出的藝術管理目的屬性的界定,均可以看出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對于藝術功能屬性與藝術管理目的屬性的機械劃分都是不適用的,價值性與工具性、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明顯的例證就是,無論中西都不排斥通過藝術產業化的方式創造社會財富。產業化也是藝術管理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的,既有主要體現為經濟收益的藝術產業管理的內在目的,也還可以有包括政治、文化在內的外在目的;至于其中藝術功能的屬性,則是通過產業化的運作實現了從價值性向工具性的轉化。

綜上,從理論探討的角度講,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藝術管理的目的就是藝術功能的實現。而如何理解這一目的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則取決于管理實踐發生的時候,所在地人們對藝術功能的理解。

(二)藝術管理的對象

藝術管理的對象是什么?換言之,藝術的哪些方面需要被管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藝術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然后才可能進一步分析,構成藝術的要素中,哪些需要并且可以被管理。

關于藝術的構成要素,最著名的說法當屬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的包括藝術家、作品、世界、欣賞者在內的“四要素說”④參見[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頁。(英文版初版于1953年)。然而,細審此說,就會發現這一看似全面、合理的說法之中,存在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四要素”包括了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卻未能明確指出,藝術家何以成為了藝術家,藝術作品何以成為了藝術作品。倘若采用慣常的說法: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是因為他創作了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而一件作品之所以是藝術作品,是因為藝術家創造了它,這則會陷入缺乏說服力的“循環論證”。因而,艾氏“四要素說”強調的只是構成藝術的必要因素,卻非充分因素。

20世紀以來,西方不少藝術理論家都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比如,1913年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之說;1935年德國現象學美學家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將能夠保存真理的“藝術”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共同本源;1982年美國當代美學家門羅·C.比爾茲利在《審美的觀點》一文中提出,藝術的本質屬性在于它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興趣。①參見[美]沃坦恩伯格(Wartenberg,T.E.)編:《藝術哲學經典選讀》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149、234頁。凡此種種,均在于強調貫穿于藝術各要素之間的某種可意會卻難以言傳的內容,使原本孤立存在的諸“要素”重新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從而使藝術獲得“是其所是”的根據,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藝術使作品的本質上共屬一體的東西,即創作者和保存者,源出于作品的本質。”②[德]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載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51頁。易言之,藝術之為藝術的本質,使藝術作品、創作者,以及保存者,在本質上“共屬一體”。

這些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內容因為難以確指,因而通常顯得難以理解。也有一些西方藝術理論家嘗試對其加以概括,影響較大的當屬喬治·迪基(George Dickie)基于阿瑟·C.丹托“藝術界”觀念的“藝術慣例說”,認為“使一件物品成為藝術品的原因,是藝術界的成員將其視為藝術品”,而藝術界則是由“藝術家、畫廊老板、批評家、藝術史學家、藝術哲學家”等群體構成的。③參見[美]沃坦恩伯格(Wartenberg,T.E.)編:《藝術哲學經典選讀》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頁。(原文為英文,譯文為筆者所加)此說雖然尚嫌籠統而模糊,但也因其在“反本質主義”大潮之中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理解藝術現象的支點而廣為接受與傳播。

于是,我們看到,構成藝術的要素,除了艾布拉姆斯所謂“四要素”外,還應當加上喬治·迪基所說的“藝術慣例”一類難以確指的主觀性因素。某種意義上,正是這些主觀性因素的存在,我們才得以確認和品評藝術家、藝術流派、藝術作品。于是,如何對待這些主觀性因素,就成為當代“藝術管理”理論至為關鍵的問題。由此,對于“藝術慣例”的形成和播布來說至為重要的“藝術機構”,也必然會成為藝術管理的對象之一。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基于對“藝術慣例”的理解,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受眾,以及藝術機構,都有可能成為某種藝術管理方式關注的對象。

(三)藝術管理的方式

藝術管理的方式是怎樣的?唯一嗎?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么有哪些呢?這些不同的方式是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呢?如果可以劃分,標準如何確定呢?這些是我們在這一部分需要探討的問題。

管理本身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而目的是需要通過方式實現的;從邏輯上講,有不同的目的就會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否則就有可能出現緣木求魚的麻煩;然而問題在于,相同目的運用的管理方式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在藝術管理實踐中,殊途同歸是很常見的現象。由此,我們大致可以根據藝術管理的目的,對藝術管理的方式進行相應的類型劃分。

如前所說,藝術管理的目的實際上就是藝術功能的實現,而關于藝術功能的理解,尤其是對于藝術功能之側重點的理解,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一般說來,藝術的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價值性與工具性兩大類。但問題在于,價值性與工具性的區分卻是一件很費腦筋的事情。按照一般的看法,符合藝術本質的功能,是價值性的;服務于其他領域的功能,是工具性的。然而,如果某時某地的藝術觀念認為,有利于道德修養、社會安定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又或者認為能夠帶來經濟收益的藝術,才是有價值的藝術,諸如此類,看似強調藝術自身的價值,實際上都是把藝術作為實現其他領域目的的工具。于是,從分類的角度看,我們還需要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準。

從國內外藝術管理領域的實際情況看,關于藝術管理方式區分的標準,最常見的是根據藝術管理行為的動機:不管藝術活動的功能如何細分,其管理行為大致都可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或者稱之為公益性與經營性兩類,①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是西方的慣用說法,公益性與經營性則是我國文化政策中常用的說法。對應的管理方式就是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兩種類型。于是,藝術管理的方式也就可以據此分為非營利性(公益性)與營利性(經營性)兩種類型,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則是其對應的理論基礎。

二、西方“藝術管理”概念的不同含義

在歐美國家,“藝術管理”專業的興起,源于各種藝術經營和研究機構對管理人才的需求。20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先后設立了與藝術管理相關的專業。根據美國“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美國已有七十余所大學設有藝術管理專業,反映出社會發展對“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旺盛需求。②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協會,英文名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是一個以美國為主的國際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組織,文中引自該協會信息均參見該協會官網https://artsadministration.org/。

與漢語語境類似,在英語中“藝術管理”既是一個學科名稱,也是這一學科的核心概念;與漢語語境不同的是,英語中的“藝術管理”有兩個對應的詞組:Arts Management和Arts Administration,二者含義略有區別。有一種看法認為:“Arts Management”強調藝術實踐過程中的管理和操作技巧;“Arts Administration”強調管理的對象是機構而非個體,注重管理過程中的決策研究、選擇和制定。③董峰:《對藝術管理的解讀》,《藝術探索》2010年第6期。這種觀點說出了二者之間的一些差別,但還不夠全面準確;詳細區分二者之間的差異,還有待結合英語文本做一些具體分析。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的名稱是“Arts Management”,其培養目標為:藝術管理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為了滿足對能夠管理和協調藝術、將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與應用管理技能聯系起來的畢業生日益增長的需求……對具備財務和預算管理、戰略管理和企業家精神以及公共關系(包括營銷和廣告)技能的藝術經理人的需求,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強烈。私營和公共藝術部門對具備慈善、籌款和持續關系管理技能的藝術經理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④引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網站https://catalog.gmu.edu/colleges-schools/visual-performing-arts/management/arts-management-ma/#text,訪問時間2021年1月21日,譯文為筆者所加。

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的名稱是“Arts Administration”,其培養目標為:波士頓大學藝術管理專業于1993年在該校大都會學院成立,強調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全球視野和有效利用現有技術的能力。我們致力于幫助藝術組織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完成他們的使命。我們深信,藝術是一個健康社會的關鍵因素,藝術管理者的角色是培育一個環境,讓卓越藝術得以茁壯成長。⑤引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網站http://www.bu.edu/artsadmin/,訪問時間2021年1月21日,譯文為筆者所加。

兩相比較,可以看出Arts Management側重對藝術活動不同要素的組織和協調,特別強調資金募集、財務管理、戰略規劃和公關處理等技能。Arts Administration側重對不同類型組織原則的理解和運用,尤為注重管理者的觀念、視野,以及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俗地說,可以認為Arts Management重視的是處理事情的技巧,所以以此為名稱的專業多半注重業務能力的訓練,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系前主任Richard Kamenitzer教授曾明確指出,他理解的藝術管理者實際上是各種關系的協調者。Arts Administration注重的是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以此為名稱的專業多半注重對領導能力的培養,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藝術管理系的專業介紹中甚至直接說,他們培養的是“future CEOs and senior managers未來的首席執行官和高級管理人員”。①引自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網站https://ccm.uc.edu/areas-of-study/academic-units/arts-admin.html,訪問時間2021年1月21日,譯文為筆者所加。

相對而言,Arts Administration是“藝術管理”專業更為傳統的名稱,Arts Management的出現雖然相對較晚,但后來居上,美國高校越來越多“藝術管理”專業開始使用Arts Management作為專業名稱。據美國“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協會”提供的數據:27個設有藝術管理本科專業的正式會員單位中,有19個名稱為Arts Management;53個設有藝術管理研究生專業的正式會員單位中,已有22個名稱為Arts Management。

為了更好地說明Arts Management的含義,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系前主任、美國著名藝術管理學者Richard Kamenitzer教授,曾就他所在的專業使用Arts Management一詞的原因做過一些解釋:

首先,該專業稱為Arts Management,而不是Arts Administration這一更常見的命名。“管理”一詞,源于希臘語詞根maun,意為“協調”或“協調一致”。我們的愿景是,看到藝術管理者將建立、維護和進一步發展藝術組織所需的眾多資源協調起來。我們還認為,藝術管理是在多個層面上進行的,包括協調群眾、活躍社區、發展并留住受眾、影響政策、募集資金以及組織活動等。②這段文字也見于Richard Kamenitzer教授擔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系主任期間,該專業網站的介紹性文字中,相關內容現在已經被更換。

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藝術管理的含義,Richard Kamenitzer教授在山東大學授課期間,曾接受筆者建議,嘗試從管理者與藝術家、作品、受眾三者關系角度給出了“藝術管理”的三個定義:

(一)為藝術家提供機會和資源,為觀眾表演和展示藝術家作品的富于動力的機構。這種動力來自于這些機構能夠促進、培育、支持藝術家的能力,包括評估環境、開拓市場和提供節目的能力,意在使觀眾愿意通過參加和出資來支持機構的活動。

(二)通過表演和展覽,以及講座和其他形式的交流,為觀眾提供擴大對藝術理解機會的富于動力的機構。通過藝術機構和藝術組織,觀眾可以體驗到許多藝術的事實,使藝術真正成為人性最強大的維度——通過感官的運用來表達想象力。

(三)負責保護、培育和發展藝術形式的機構,提供空間、人力和財力資源,并向那些了解生活質量的投資者宣傳藝術。③2011年,Richard Kamenitzer教授受聘為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近十年來他曾三次到訪我院,并應約為我校藝術管理專業學生授課或舉辦講座。這一組定義是他第二次到訪期間,應筆者之約作出的,譯文為筆者所加。

由此可見,美國當代藝術管理學者所堅持的“藝術管理”理念:通過管理的方式,協調各種資源,以實現藝術在展現、交流、溝通人類精神方面的作用。Richard Kamenitzer教授特別強調,他非常欣賞麥克阿瑟基金會前主席Jonathan Fanton的一段話:“對于一個城市、社區和更大地域的精神健康來說,沒有什么比藝術的狀況更適合做風向標的了。藝術加深了我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力,拓展我們包容其他生活方式的能力,使我們設想一個更為公平和人道的世界。藝術通過帶給我們的豐富的感受,多樣的形式,以及其所激發出來的各種靈感,使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并更具思考性。”④這段文字見于Richard Kamenitzer教授第一次訪問山東大學期間所做的一次學術講座的文字材料,譯文為筆者所加。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西方眾多“藝術管理”學者的研究都集中在非營利領域,對他們而言,營利領域的“藝術管理”,與其他商業活動區別不大。筆者在喬治梅森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間,Richard Kamenitzer教授曾經很認真地說,商業領域的“藝術”,其實不應該被稱作藝術,而應當被稱作“娛樂”。

綜上,就學科對象而言,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的“藝術管理”是可以包含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兩個領域的,但從研究的角度看,大多數學者還是會傾向于非營利領域的研究。從概念內涵來看,Arts Administration與Arts Management,均顯示出對“藝術管理者”個人能力的重視,無論是Arts Management對協調資源能力的關注,還是Arts Administration對經營機構能力的強調,反映出的都是對“藝術管理者”的重視。正如肯尼迪藝術中心前總裁邁克爾·凱澤所說:“我一直相信,當今世界藝術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歌手、舞蹈家、劇作家或指揮家的短缺,而是組織這些藝術家的訓練有素的藝術管理者的缺乏。”①這段文字亦轉引自Richard Kamenitzer教授第一次訪問山東大學期間所做的一次學術講座的文字材料,譯文為筆者所加。

關注“非營利”領域,有利于促進藝術活動價值性功能的實現,從而在根本上推動公益性和經營性藝術的發展;關注“藝術管理者”能力培養,則有助于充分利用各方資源、落實國家各項政策,從而更加全面地實現藝術領域的社會使命。筆者認為,關于非營利領域、關注管理者能力,應當成為我們借鑒西方藝術管理發展理念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當代中國“藝術管理”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與西方國家“藝術管理”概念的理念及存在形態不同,當代中國“藝術管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均較為駁雜,究其原因,既與學科自身發展的歷史有關,也與推動學科形成的文化領域的發展與改革歷程關系至為密切。

國內關于“藝術管理”的學術探討,依筆者所見,始于1987年由當時的文化部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聯合遼寧省、沈陽市和大連市藝術研究所聯合發起的“藝術管理學研討會”。從會后發表的通訊稿看,這次會議研討的主要內容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藝術事業,特別是在專業表演團體的管理方面所面臨的新情況、新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則是“如何加強和改善藝術管理、如何進行藝術事業的體制改革、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藝術管理學”,②《藝術管理學研討會在大連召開》,《戲劇報》1987年第11期。這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藝術領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基本上是一致的,換言之,我國當代的藝術管理學,是應解決實踐領域產生的現實問題的需要而誕生的,因而從一開始就具有非常明顯的實踐推動性和政策驅動性特征。

1987年之前,國內雖然還沒有出現專門的“藝術管理”學術研究,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相關報刊所載文章也斷續出現過與“藝術管理”相關的詞匯。比如,《戲劇報》1958年第2期所載署名金文豐的《對解決“挖角”問題的意見》一文中就有“文化藝術管理部門”的說法,相當于今天所說的“政府文化部門”;《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第6期所載署名李書亮的《論社會主義藝術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一文提到了“藝術管理者”,因為文章談的主要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經濟學的問題,其所謂“藝術管理者”指的實際上就是藝術生產單位的經營管理者;《戲劇報》1986年第9期所載署名司馬彥的《應專門培養藝術管理人才》一文,文中所說的“藝術管理人才”指的是“劇院團長”“文化廳、局的正副廳、局長”。由此可見,在我國,“藝術管理”這一概念最初形成于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社會實踐;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演進,逐漸進入我國當代學術研究視野之中;隨后借由各種機緣,終于成為我國當代藝術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關于“藝術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形成背景與發展的趨勢,1988年,當時在中宣部文藝局任職的李準先生有一段非常貼切的說明:

藝術管理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確認,社會主義文藝管理學作為新興學科的提出,是當今時代潮流的要求。去年8月,第一次全國規模的藝術管理學研討會在大連的召開,標志著對藝術管理學的研究已經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并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藝理論家和文藝實踐家。

對藝術事業的管理作為科學,究竟意味著什么?怎樣開展對藝術管理的科學研究?許多同志正在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主張。我以為,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給予注意:其一,要理論聯系實際,從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尤其要面對文藝改革的實踐;其二,積極地有分析地掌握、運用國內外現代管理學研究已經取得的科學成果。①李準:《藝術管理學的研究和實現我國文藝管理的科學化》,《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第3期。

這段在中國“藝術管理”學科形成初期、出自當時文藝主管部門領導的論述,既隱含了該學科形成期的諸多背景因素,也暗含了這一學科嗣后發展的趨勢。

從形成背景方面看,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首先,這段話里的“藝術管理”與“文藝管理”是通用的,“藝術事業”與“文藝事業”也是通用的;20世紀80年代所謂“文藝”,含義較為駁雜,狹義可以指包括文學在內的藝術現象,廣義則是指以藝術為中心的文化現象,李準當時所在的中宣部文藝局,管理的是廣義的“文藝”現象,因而他所說的“藝術管理”,其所關注的領域并不只是“藝術”,而是整個文化領域。其次,藝術管理,在李準看來,就是“對藝術事業的管理”,此所謂“藝術事業”,尚無新世紀以來“文化事業”的含義,因而并不排斥產業領域,而是涵蓋公益性與產業性在內的文化藝術活動。籠統地說,形成期的“藝術管理”概念,指向的是一種內涵和外延均不甚清晰的“大文化”觀。

從發展趨勢方面看,這段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藝術管理學的建設主體,包括“文藝理論家和文藝實踐家”兩個群體,顯示這一學科的發展,有賴于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也就是文中所說的“理論聯系實際”;其二,對國內外現代管理學研究已經取得的科學成果”的掌握與運用,既顯示出這一學科兼容藝術學和管理學的交叉屬性,也顯示出其積極吸納西方先進成果的開放胸懷。也是在1988年4月中國戲劇家協會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支持下,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國際文化藝術管理培訓班”;5月,上海大學與上海市文化局、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在上海聯合發起“上海國際藝術管理研討會”。這些都顯示出這一學科對西方藝術管理學科發展成果的借鑒學習情況。

1987年大連研討會之后,直到2000年“藝術管理”作為一個獨立專業在高校出現,②據中央戲劇學院官網介紹,“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藝術管理系,于2012年9月更名為戲劇管理系”,這是我國高校教學科研機構首次設置“藝術管理”專業。參見http://web.zhongxi.cn/xyjg/jxkyjfbm/ysglx/,訪問時間2021年1月27日。十幾年間“藝術管理”作為一個學科的發展,基本是依附性和借鑒性的:依附的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借鑒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和專業觀念;前者體現的是理論聯系實踐,后者體現的是積極借鑒西方,李準文中揭示的兩種發展趨勢均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1世紀以來,“藝術管理”學科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設立該專業的高等院校數量迅速增長和相關理論著作和學術論文大量涌現等方面,這種新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帶來了該學科理論研究異常活躍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得關于“藝術管理”這一學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歧義紛呈。這些不同意見的產生,一方面是學科自身快速發展的必然現象,另一方面也是由圍繞該學科的各種矛盾關系造成的。

(一)學科發展與社會基礎之間的矛盾

正如李準先生所說,“理論聯系實際”本應是藝術管理學科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一直存在的某些“脫節”現象,導致21世紀以來高度依存于我國高等教育的藝術管理學科,與其所賴以發揮作用的社會基礎之間,出現了某些難以避免的矛盾。從作為“藝術管理”學科建設主體的學者群體方面看,囿于傳統的學科觀念和嚴謹的思維習慣,他們所理解的“藝術管理”,基本上局限于“藝術”范圍內;至于管理的目的,則會因其研究領域的不同而有“營利(產業)”與“非營利(公益)”的差異。從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角度看,他們習慣于將“藝術”看作文化的組成部分,習慣于從“大文化”的角度理解“藝術管理”;因為國家政策有“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分,所以他們對于“公益”與“產業”兩個領域都不陌生。從業界管理人員角度看,這一群體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政府部門下屬文化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觀念與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大致相仿,只是相對更為關注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另一群體來自文化產業領域,這一群體情形較為復雜,一部分人習慣從自己從事的具體藝術門類出發,稱自己所從事的是“戲劇管理”“電影管理”之類,另一部分則與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類似,持有“泛文化”觀念,兩者的相通之處在于,他們都習慣于將“藝術管理”視為專注營利領域的學科。

(二)學科發展過程中不同學術背景學者之間的矛盾

這一視角關注的是學者群體,即“藝術管理”研究者之間,因為其學科觀念形成的背景與知識的來源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學科觀念形成的背景差異主要體現在不同年齡段的學者群體之間,大致說來,2000年之前開始從事藝術管理研究的學者,大都對藝術管理目的的“營利(產業)性”與“非營利(公益)性”之間的差異不太敏感,2000年之后開始這一領域研究工作的學者,則相對習慣二者之間的明確區分。從知識的來源看,主要在國內接受教育、開展研究工作的學者,大都持有相對寬泛的文化觀;而具有相對豐富的國際學術交流經驗的學者,則習慣于將“藝術管理”局限于“藝術”范圍內。不過,所謂“國際視野”,也因為地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說來,熟悉美國“藝術管理”現狀的學者,更易于接受“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之間的差別;而與歐洲學者接觸較多的學者,則更容易接受“公共的”與“私營的”之間的區別。

總的看來,由于“藝術管理”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學科,發展的歷史不長,學者群體和學生規模卻已經較為龐大,因而在其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方面都還存在諸多不同意見,這也是難以避免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學科發展過程中逐漸明顯的諸如理論偏離實踐、過于偏重產業領域,以及理論形態受西方影響較大等趨向,需要學者群體有意識地反省與調整,如此方更有利于學科自身的健康發展。

四、中西方文化交流視野中“藝術管理”概念的中國特色與發展趨向

如前所述,雖然“藝術管理”一詞在我國學術文章中的出現,可以上溯至20世紀50年代;但其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則是1987年大連“藝術管理學研討會”之后的事情;2000年“藝術管理”作為一個獨立專業在高校出現,則使其獲得了超越多數藝術學學科的跨越式發展。回顧“藝術管理”學科三十幾年來的發展歷程,其核心概念之內涵與外延幾經變遷,雖然對其研究范圍、研究重心等的界定依然存在諸多不同意見,但對包括其目的、對象、方式在內的基本問題的看法則逐漸形成了某些共識,在這一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這一新興學科的中國特色。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將以“藝術管理”學科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為依據,概括該學科核心概念的中國特色,分析其漸趨明朗的發展趨勢,借以推動當代中國“藝術管理”學科的健康發展。

(一)“藝術管理”概念內涵與外延

概而言之,中國當代的“藝術管理”學科,是因應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時代形勢逐漸形成的,因而必然帶有當代中國的時代特色。

特色之一:概念內涵不斷演變

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新興學科,“藝術管理”可謂是應我國新時期以來的文化體制改革的需求而興起的,其內涵也是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演化的,并在這一進程中深深打上了中國當代社會的印記。20世紀80年代初期,所謂“藝術管理”指的就是藝術院團的管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著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興起,藝術管理越來越偏向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因為這段時間的文化發展尚無“公益性”與“經營性”之分,所以“藝術管理”的管理對象一般也籠統地稱之為“文化事業”或“藝術事業”;2000年之后,高校專業設置中“藝術管理”方向的出現,使得“藝術管理”的對象在學理上向“藝術”收攏,2002年之后,國家文化政策中“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明確區分,使得“藝術管理”的對象也有了越來越明確的“公益性”與“經營性”之分。由此可見,我國當代“藝術管理”專業核心概念之內涵的演變,實際上是在我國新時期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中不斷前行的,也仍將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而不斷深化。

特色之二:概念外延的模糊

2000年之前,無論是在學界、業界還是政界,“藝術管理”的外延基本上都是“文化”或“文藝”;2000年之后,伴隨著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快速發展,學界、業界與政界,以及學界內部對“藝術管理”外延的理解分歧越來越明顯。就政界與業界而言,長期將“藝術”混同于“文化”,一方面反映出藝術在文化領域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藝術相對于文化始終未能獲得獨立地位。就學界內部的分歧而言,一方面反映出學界“理論聯系實際”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部分學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才出現了學界內部分歧的出現與發展。與“藝術管理”概念內涵的演變過程類似,“藝術管理”概念外延的明確化進程,也有賴于“藝術”的獨立性發展。

(二)“藝術管理”概念演變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趨勢

“藝術管理”概念演變的動力機制分析:無論是概念內涵還是外延,“藝術管理”概念演變的動力都源自國內和國外兩個層面。從國內看,“藝術管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演變都必定依存于文化領域,尤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進展。從國外看,自1988年北京“國際文化藝術管理培訓班”與上海“上海國際藝術管理研討會”先后舉辦,“藝術管理”學科借助西方國家理論與實踐謀求自身發展的進程就已經開啟,于是,積極主動借鑒西方的理論與經驗,也就成為“藝術管理”概念演變的另一重要動力源頭。

“藝術管理”概念演變的發展趨勢: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里,“藝術管理”學科的發展,肯定還是需要依托文化領域深層次的改革,也需要借鑒西方相對成熟的理論和經驗;但長遠來看,“藝術管理”學科的健康發展,一定需要擺脫來自文化領域與西方經驗的雙重束縛,從而獲得自身內生的發展動力。具體地講,這種獨立性的獲得可以分為三個維度:

從學界與業界和政界之間關系看,學界既不能滿足于跟在業界后面解釋現象,也不能僅僅成為政策的傳聲筒,而需要憑借學科自身的理論深度和研究能力揭示現象發展的原因,提出進一步發展的策略,換言之,學科發展必須成為業界的引領力量,成為政策出臺的參謀力量,如此方能實現學科存在的價值。

從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看,首先,藝術終究是需要從“大文化”觀念中獨立出來,至少是需要在政策環境和組織形式方面獲得相對獨立性的;其次,能夠被產業化的藝術元素,與彰顯民族精神的藝術元素,也是需要適當分離的,前者可以按照文化產業的運作方式進行營利性開發,后者則需要在各種公益性政策和機構的呵護下健康發展。

從中國與西方“藝術管理”學科之間的關系看,雖然西方社會的“藝術管理”學科形成與發展比我們早了二十幾年,但只有在中國本土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藝術管理”學科才能解決我們文化藝術領域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結合我們的歷史傳統,契合我們當前的國情,實事求是,講求效果,應當成為我們借鑒西方理論和經驗的原則;而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則應當成為我們借西方理論和經驗的基本方式。

猜你喜歡
學科藝術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紙的藝術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現代企業(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草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无码一区18禁|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成年人福利视频|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清纯|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色综合日本|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产流白浆视频| 午夜国产小视频| 亚洲最大综合网|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www.99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久久a级片|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网| 色悠久久久| 亚洲成人播放|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亚洲男人在线|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婷婷激情亚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欧美精品啪啪|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69综合网| a亚洲天堂|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