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強
(重慶市勘測院,重慶 401123)
城市排水網絡能在雨季中引導城市雨水排出,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城市洪水事件[1]。這種網絡的級別由其返回周期決定,網絡的設計回報期越高,有形(經濟)和無形(主要是社會方面)的損失就會越少,但同時會導致更大的投資[2]。許多國家雨水排放網絡存在不能滿足現狀排水的需求,氣候變化是其主要原因[3]。雖然氣候變化在許多地區的影響是導致全年降雨量減少,但同時降雨強度也明顯增加,無法及時排水將導致洪水問題發生。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現有的一些技術可以解決或減輕城市過度積水的問題。傳統方法是通過增加全部或部分網絡的容量來解決的。本文提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即將管道改造與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技術相結合。具體地說,這項工作的重點是在部分改造排水管網和安裝蓄水池的基礎上,制定一套全面的雨水排水管網修復方法。本文采用了多目標遺傳模型NSGA-II[4],基于整個網絡的水力要素進行建模,將城市排水優化視為一個多目標問題[5],將水力分析與優化模型相結合,從而獲得不同最優解的帕累托前沿,以實現減少項目最終預算為目的。
沙坪壩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區的西部,東隔嘉陵江與渝北區、江北區相望,南接九龍坡區,東南緊鄰渝中區,北與北碚區相連,西依縉云山與壁山區毗鄰。占重慶市總面積的0.48%,約為395.8 km2。沙坪壩區最南端在歌樂山鎮山洞村,位于北緯29°27′13″,南北相距29.0 km;最北端在中梁鎮新發村,位于北緯29°46′36″;最西端在曾家鎮西部的青木關林區,位于東經106°14′36″;最東端在滴水巖,位于東經106°31′35″,東西相距24.3 km。本文以歌樂山街道中的一段排水管網為例,對其進行城市雨水排水管網改造優化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標是開發一種方法,通過將數學優化和雨水排放網絡的水力分析相結合,找到最合適的管網修復解決方案。使用與不同預測結果相對應、基于氣候變化研究的降雨情景,有潛在危險的場景需要被列入考慮范圍。此外,必須對降雨-徑流轉換進行初步研究,以便水力模型將流量數據直接提供給模型的輸入節點。換句話說,降雨徑流轉化的研究是獨立于水工模型進行的,應該以網絡的校準數學模型為起點,每個場景的分析都必須準確。選擇SWMM5模型作為水力模型的模擬器。所選用的數學模型應盡可能簡單、使優化過程的速度合理。
優化問題的解可以用成本來表示。在優化問題的第一個公式中,第一步將是找到轉換以成本表示的水力變量值的函數。從這些假設出發,綜合考慮對蓄水池的投資和對管道的改造,以及與排水管道水位超標的不同處罰函數。研究目標通過優化問題的目標函數表示,如式(1)所示:
(1)
在式(1)中,第一項反映了對應于系統N個節點中每一個的淹沒體積VI(i)的成本。這個總節點數是結點數和蓄水池數之和。第二項是建造或擴大最終安裝在系統上每個蓄水池的體積VDR(i)相關的投資成本,這些蓄水池要么是現有的,要么是即將安裝的新池子。第三項是在修復中M管線過程中的預算。第四項是模型中M個管線中每個管線內的最大水量之和,將網絡的持水量水平作為列入考慮的主要目標之。在式(1)中,每一項都有一個拉格朗日乘數λi。這決定在每個修復過程中使用的目標函數項。
通過結合蓄水池和管道改造來修復排水網絡的方法基于以下階段:建立網絡的數學模型;定義潛在的決策變量(DV);定義(1)中每個元素的成本函數。這樣的過程可以提供網絡的最終設計方案。優化過程中考慮的決策變量如下:與蓄水池有關的變量。如果初始模型包括一個蓄水池,則優化其橫截面。其等效橫截面S根據以下表達式(2)進行建模:
S=AZB+C
(2)
式中:A、B和C是調整截面以適應不同表達式的特征系數;z是水箱中的水位。如果儲罐有一個恒定截面,則參數A代表該截面,B和C為0。
與節點相關的變量:該過程需要選擇幾個節點,以便考慮是否安裝蓄水池。這些節點都具有與在該點安裝蓄水池的橫截面S相關聯的決策變量,故該部分也由式(2)表示。
與導管相關的變量:該過程需要選擇一些直導管,用以研究另一條不同維度的導管代替它們產生的效果,因此有一個決策變量與導管的直徑相關聯。需要修復的蓄水池和導管的數量將與決策變量一樣多。
公式(1)中定義的運營成本包含四個罰函數,分別代表每個決策變量成本與修復過程中限制相關的處罰。與決策變量相關的成本是蓄水池和管道的成本,而與修復過程相關的成本是排洪成本和管網蓄水成本。
主要投資成本與建造蓄水池有關。蓄水池建造成本取決于許多因素:其橫截面和尺寸;其類型(如由混凝土構成),在蓄水池頂部承載的載荷;正常運行所需的輔助元件;清洗和維護蓄水池所需的成本等。對于本文所考慮的優化問題,作為主要因素,只考慮了成本和蓄水池容積之間的關系??梢杂檬?3)表示:
(3)
式中:C(VDR)是建造容積為VDR蓄水池的成本;其中τA、τB和τC是調整系數。網絡修復預算中的另一項是用新管道替換某些舊管道。
為了評估安裝新管道的成本,給出了一種以管道直徑表示成本的函數:
(4)
公式(3)和(4)的參數值取決于所研究區域的價格數據庫。為了確定參數,對成都市和重慶市的價格進行了研究。參數情況見表1。

表1蓄水池和導管成本參數的設定值
在目標函數中,還必須包括考慮排洪成本函數。定義了兩種表示這種成本的方式:與每個節點的洪泛量成比例或與總洪泛水平成比例。在成本與洪水量成比例的情況下,可以簡化為一個更簡單的模型,其中收取的成本與模型每個節點中流出的水量成比例。相反,在費用與洪水水位相關的情況下,必須預先定義每個節點中的洪水區域。從洪水水位出發,需要定義一個函數,該函數將排洪成本與排水管網外的水達到的最高水位聯系起來。
排洪成本的研究建立在易損性曲線的基礎上,該曲線確定了達到水位的函數中的損害百分比。這條曲線與每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成本相交。結果給出了一組不同的成本曲線(圖1),每條曲線都由特定的用途(商業或工業)或區域定義。

圖1 不同區域與用途的排洪成本
為了總結圖1中定義的成本函數規律,給出了一個數學表達式:
(5)
式中:Cmax反映了當洪水水位達到ymax時的最大成本;y是洪水水位;λ、b是調整系數,其最符合圖1結果的參數是λ=4.88,b=0.65。
該參數代表了基于土地使用的單位面積最大成本,見表2。

表2 不同情況下的的Cmax系數取值
為了證明給出方法的有效性,將其應用于歌樂山街道中的一段排水管網的修復中。該網絡的簡圖見圖2。

圖2 網絡的簡圖
在對網絡優化之前,進行了初步分析,以了解網絡狀態及其對設計降雨的響應。使用SWMM模型進行水力網絡分析,檢測一些節點(圖2的紅色節點)中的洪水。表3中給出了不同節點的泛洪結果。在表3中,觀察到排水系統的總洪量約為3761 m3,占設計暴雨產生所有徑流的16%。

表3 節點泛洪的結果
對網絡的初步分析表明,它不足以排出設計洪量。因此應用優化算法,考慮了以下場景:
場景1,網絡修復基于更改網絡導管并將其替換為不同的直徑。此方案有35個決策變量,即直徑未知的管道。場景2,僅安裝蓄水池的網絡修復。該方案也具有35個決策變量,對應于可以安裝蓄水池的35個節點。方案3,結合安裝管道和蓄水池的網絡修復。決策變量的數量為70個。
表4給出了每種情況下的成本情況,包括:目標函數、排洪成本、管道和蓄水池成本以及蓄水池和管道數量??梢钥闯觯摵蠈嵤┕艿佬迯秃托藿ㄐ钏厥墙Y果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圖3中,給出了場景3中要安裝的蓄水池和要更換的管道情況,在該場景下,需要更換的管線數量為2,要安裝的需水量數量為5,其中S代表蓄水池的底面積,Φ代表了管道尺寸的變更情況。

表4 每種情況下的成本和蓄水池及管道數量匯總

圖3 優化結果(場景3),新建的蓄水池和管道更換的方案
本文給出了一系列排水管道網絡的修復方案,并分析了它們在具體案例中的應用后,得出以下結論:使用實際雨水管網的原型作為起點,建立了包括懲罰成本函數、投資成本函數與排洪成本函數的模型,通過SWMM模型對管網進行水力分析,給出了十個節點洪泛的結果。設置了僅改造管網、僅新建蓄水池和改造管網和蓄水池同時修建的三種場景,采用遺傳算法對不同場景進行尋優計算,結果表明,場景3無論是從排洪成本、管道、蓄水池成本以及蓄水池和管道數量來看,都表現出了節約工程量以及經濟的優點,故聯合實施管道修復和修建蓄水池是本問題最優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