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曦,吳 迪
(遼寧省沈陽水文局,遼寧 沈陽 110005)
遼河為我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于河北省七老圖山脈禿頭山,流經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和遼寧省。由河北省流入內蒙古自治區的老哈河,在內蒙古自治區匯合西拉木倫河后為西遼河,流至遼寧福德店附近與發源于吉林省哈達嶺的東遼河相匯后稱遼河。遼河進入沈陽境內后,經遼北康法丘陵區進入下遼河平原,于遼中縣于家房鎮插拉村出境,在下游六間房以下,原來分為兩股,一股由雙臺子河經盤山縣入渤海;另一股由外遼河,在三岔河匯入渾河、太子河下游的大遼河、經營口市區入渤海。1958年,在六間房附近對外遼河進行了人工堵截,渾河、太子河成為獨立水系。在不包括渾河、太子河的情況下,遼河總流域面積21.89萬km2,總河長1390 km。沈陽干流在沈陽境內河段全長290.2 km,主要支流有秀水河、養息牧河、柳河和繞陽河等。
本文以遼河流域沈陽段為研究對象,點源污染主要依靠年申報數據進行核算同時實地考察論證;非點源污染主要以親身調查的數據和縣里提供的年鑒相結合的方法,得到相關數據并推算出相關污染物含量,結合流域河段各斷面的水質監測數據,進而找出導致遼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通過本文研究,可以基本掌握遼河沈陽段污染的情況和規律,為今后政府治理遼河污染防治提供相關依據,并為日后的宏觀調控決策提出參考。對于遼河污染的治理、水質改善,污染控制有重要的參考及指導作用,對于區域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為遼寧省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
根據2018年水質監測成果,對遼河所涵蓋的各河長制區間斷面進行全因子水質評價,見表1。遼河法庫段河長制區間水質類別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Ⅲ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Ⅴ類;遼河沈北新區段河長制區間水質類別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Ⅲ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Ⅴ類;遼河新民段河長制區間監測斷面水質類別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Ⅳ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Ⅴ類;遼中段水質類別為Ⅳ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Ⅳ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Ⅳ類。

表1 遼河各河長制區間全因子水質評價
根據2018年水質監測成果,對遼河所涵蓋水文各河長制區間斷面進行雙因子水質評價,見表2。涉及遼河的法庫、沈北河長制區間水質類別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Ⅲ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Ⅴ類;遼河新民河長制區間水質類別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Ⅲ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Ⅴ類;遼中河長制區間水質類別為Ⅳ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汛期水質類別Ⅳ類,非汛期水質類別劣Ⅳ類。

表2 遼河各河長制區間雙因子水質評價
根據評價情況可以看出,影響遼河水質的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全因子評價結果和雙因子一致。
通過對歷年遼河各監測斷面水質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評價得到了四個河長制管理區間逐年水質類別變化趨勢圖,見圖1。

圖1 石佛寺水庫入庫口水質類別年變化情況
石佛寺水庫入庫口監測斷面從圖1可以看出,2006年~2018年13年間只有兩年水質達標為Ⅲ類,占統計數據的15.4%;5年為劣Ⅴ類水質,占統計數據的38.5%;從變化趨勢上看,2015年以后水質類別有所好轉,沒有劣Ⅴ類水出現。
馬虎山監測斷面從圖2可以看出,2000年~2018年19年間只有1年水質達標為Ⅲ類占統計數據的5.3%;11年為劣Ⅴ類水質,占統計數據的57.9%;從變化趨勢上看,2015年以后水質類別有所好轉,沒有劣Ⅴ類水出現。

圖2 馬虎山水質類別年變化情況
毓寶臺監測斷面從圖3可以看出,2000年~2018年19年間只有1年水質達標為Ⅲ類占統計數據的5.3%;12年為劣Ⅴ類水質,占統計數據的63.2%;從變化趨勢上看,2015年以后水質類別有所好轉,沒有劣Ⅴ類水出現。

圖3 毓寶臺水質類別年變化情況
遼中監測斷面從圖4可以看出,2000年~2018年19年間,11年為劣Ⅴ類水質,占統計數據的57.9%;從變化趨勢上看,2015年以后水質類別有所好轉,沒有劣Ⅴ類水出現,基本穩定在Ⅳ類。

圖4 遼中水質類別年變化情況
從上游到下游,四個監測斷面統計數據上來看,水質類別整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15年明顯是個拐點,2015年之后水質有所好轉,四個區間段Ⅲ類水質基本出現在2015年以后的年份中,2015年~2017年間遼河各河段沒有Ⅴ類水質出現。但在2018年石佛寺水庫、馬虎山、毓寶臺三個水質監測斷面水環境又出現下降的情況,均為Ⅴ類水質,均是由氨氮超標引起,引起了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嚴重存在著污染的風險。
流域內污染主要包括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點源污染主要指工業污染源、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廠及中心城鎮生活污染源;非點源污染也稱面源污染是指溶解或者固體的污染物從非指定地點,隨降水或者融雪等降流的沖刷過程,進入受納水體進而造成有機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或者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2018年遼河流域沈陽段境內COD排放總量為20982.66 t,其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占比分別為11.72%和88.28%;COD入河量為9051.77 t,其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占比分別為24.01%和75.99%。氨氮排放總量為4007.39 t,其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占比分別為11.64%和88.36%;氨氮入河量為795.98 t,其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占比分別為34.47%和65.53%。具體見表3和圖5。

表3 遼河全流域區間不類別污染排放量表

圖5 遼河流域不同類別污染物入河量對比圖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遼河流域沈陽段境內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較大,約為全部污染的65%~75%。在面源污染源畜禽養殖、農村生活和農田徑流中,畜禽養殖占比最大。
畜禽養殖方面污染主要是指畜禽糞便進入水體造成的污染。對此,可以倡導糞便的有效利用,將畜禽糞便發酵后應用到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
對于散養的牲畜,嚴格控制河邊放牧帶來的直接污染,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科學放牧、養殖,普及面源污染的嚴重性,引導科學養殖。同時對禁止河邊放牧的地區加強監管,真正發揮作用。對于集中養殖,依照《環境保護法》的總要求,嚴格控制排放標準。對畜禽糞便利用科學方法進行發酵,例如沼氣池,此法在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依照農業循環經濟的原理,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豬-沼-果”和“豬-沼-糧”等養殖種植模式,減少養殖場的污染物排放,促進農業農村節能減排。
農田徑流帶來的污染主要是指化肥和農藥的流失進入水體造成的污染。
5.2.1 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用化肥可以使作物高產,但是作物對于化肥的利用率是一定的,過量的化肥施用到農田中,會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降低等,未被利用的肥料隨降雨進入到水體,給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遼中地區的主要經濟為水稻,在其種植過程中退水使氨氮、總磷、總氮具有較高的濃度,不經過處理直接進入河道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會引起水華等污染,造成水生動物和水體的雙重破壞。
5.2.2 農藥的大量使用
使用農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農作物的病蟲害,提高產量,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農藥多為生物抑制劑和生長調節劑,在殺蟲和促進生長的同時,如進入水體,會對水中的微生物、藻類、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
5.2.3 解決措施
科學地使用化肥農藥。第一可以由政府牽頭,讓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農業講座,引導農民科學地使用農藥,在源頭上改變施用農藥越多越好的觀點,并在技術上給予支持。從思想和技術上共同解決化肥農藥亂用現象。第二適量的施用化肥,倡導有機肥,做到無機肥與有機肥相結合。在施用前,做好土壤肥力的判斷,視情況配方施肥,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防止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土壤和水環境問題。第三加強水稻退水的污染治理。在秋季,對農業退水進行集中處理后排放,減少退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第四,規范河堤內種植。對于河堤內禁止耕種的區域,依照規定嚴格遵守禁種規定,并派專人監督執行情況。
增強鄉村居民環保理念,特別是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這也與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一致,讓百姓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帶來的生態效益。
完善廢污水處理系統,提高污水處理廠的廢污水處理能力,加大污水處理廠的覆蓋范圍,明確處理后的排放標準,使處理過的污水能夠達到排放標準,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同時嚴厲打擊暗渠等非法排放。可以充分發揮河湖長制的監督管理作用,使監督管理達到常態化。
本文詳細調查了遼河流域的污染情況,確定了主要的污染源以及污染量,對遼河流域沈陽段的主要污染情況進行了解。相對于傳統的點源污染,現如今面源污染也是流域內水質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面源污染還具有分布廣、原因多樣且隨機性強等特點,這也為治理加大了難度。我們的環保治理還要進一步向廣大農村推廣,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保障國計民生、社會發展穩定的前提下,要由一味利用農藥化肥追求產量轉變為科學種田、兼顧環保和土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理念上來,因此,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要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