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遠,段東亮,姚成平,楊憲杰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35)
根據《東莞市市區余泥渣土管理辦法》,東莞市境內余泥渣土是指是指建設、施工單位或個人在建設和修繕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過程中所產生的渣土、棄料、余泥(含泥漿)及其他廢棄物。按來源的不同,其一般可分為純凈余土、新建筑物建設施工垃圾、舊建筑物拆除垃圾、道路改造垃圾、建材生產垃圾和裝修垃圾等[1]。在項目建設中,城鎮中余泥渣土處置場是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區域,也是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隨著城市化的大力發展,建設城鎮余泥渣土處置場則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環節。
城市建設進程中產生的大量余泥渣土已經成為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2],隨著東莞市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三舊改造”的穩步實施,各建設區域建設工程余泥渣土普遍呈增長態勢,而可供處置余泥渣土的場所卻很少,二者發展的矛盾給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渣土沒有出路不但阻礙工程建設的進展,而且還造成渣土亂堆亂倒,引起水土流失造成洪澇災[3]。本文以東莞市余泥渣土場規劃選址為例,探討基于水土保持理念的城市余泥渣土處置方案,通過棄土場的規劃建設,一方面能夠緩解突出的城市建設和棄土無序堆放的矛盾,另一方面通過平整、造地為城市空間拓展提供更多可用地,更是臨時儲存城市建設開挖回填余土,并運往后期其他開發建設項目回填,使之無害化、資源化。
據東莞市城市管理和執法局網站統計,東莞市2019年的新建建筑面積為1870萬m2產生建筑垃圾約為112.18萬t,平均每天產生建筑垃圾約為3072 t;此外據東莞市水務局審批的2019年度水土保持方案統計,2019年東莞市生產建設項目產生土石方棄方量約2798 t。城市建設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成為水土流失的主要流失源[4],這些松散的堆積物在降雨、風等外營力的作用下易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影響周邊生態環境。因此,合理處置城市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是治理城市水土流失關鍵措施,關乎人居環境安全[5]。
發達城市特別是上海、深圳等地建設余泥渣土的管理經驗表明,要有效地控制城市余泥渣土引起的水土流失,必須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處理處置設施,對余泥渣土實行區域性集中管理與處置。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置,目前國內外趨向于多元化綜合處理,即將臨時堆置保護、調配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三者有機結合,可使建筑垃圾得到合理處置和利用。
集中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建設余泥渣土的根本出路。對建筑廢棄物的綜合回收利用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6]。可徹底改變建筑廢棄物未經任可處理原始填埋方式,變低級填埋為綜合利用,變資源浪費為資源再生,變污染為環保,做到節約生產、清潔生產、文明生產,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目前東莞市余泥渣土沒有明確的處置場所,一般工程建設之間相互利用或隨生活垃圾一道處理,空間分布是按行政區劃安排的。如果每個鎮區分別單獨建設處置場,僅消納本鎮區范圍內的余泥渣土,其處理規模均很小,這種處置場布局方式導致了很多問題,如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增加了基本建設投資,不利于余泥渣土的集中治理,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因此,無需遍地開花,鎮鎮設渣場,應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建設區域性的集中處理處置場。
綜合考慮各鎮區建設規劃、運距、可供選擇的場址以及主體功能分區等因素,兼顧各鎮區管理協調性,按照本區域余泥渣土的產量及分布狀況,全東莞市劃分為6個集中處置分區單元,相應每個處置區域建設一個集中處理處置場,負責處置本區域的建設余泥渣土。
(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東莞市市區余泥渣土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要求;
(2)場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規定;
(3)不得設置在各級人民政府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活飲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4)不得影響周邊公共設施、企業及居民點等的安全;
(5)不得占用耕地,特別是水田、水澆地;
(6)應避開泥石流易發區、崩塌滑坡危險區以及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的地區[7];
(7)禁止在對重要基礎設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區域布置建筑垃圾處理場所[8]。
根據上述選址原則,考慮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的約束條件,兼顧地形、地質與施工難度等情況,結合現場調查和各鎮街提供的一些資料,初步規劃6處集中處理處置場(見圖1)。

圖1 東莞市建設余泥渣土處置分區及處置場布置圖
建設余泥渣土處置場的建設會涉及跨鎮區的問題,會因為處置場的選址、費用投入等問題出現區域內各鎮區意見不統一的現象,東莞市政府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積極協調,合理解決出現的各類問題,規劃表見表1。

表1 建設余泥渣土處理處置規劃表
本文從余泥渣土場場地建設和防護措施建設兩方面探討東莞市余泥渣土場建設,場地建設包括處置場地征用、攔擋設施、場地出入口道路、配置車輛清洗專用水道、排水設施、沉淀設施、照明設施、消防設施、車輛高壓沖洗設備和相關機械設備、設置有效的視頻監控系統和電子信息傳輸系統等內容。防護措施建設包括臨時攔擋措施、覆土整治、排水工程等工程措施,以及渣面綠化、周邊防護林帶建設等植物措施,灑水降塵、臨時苫蓋等臨時防護措施。
本文中余泥渣土場選址重點在于對全市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規劃出相應的處置場地,這只是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的回收利用系統第一步,更關鍵的措施是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問題。
隨著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術的日益成熟和余泥渣土區域范圍內綜合調配利用力度的加大,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都是可以綜合利用的,最終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從長遠看,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處置場只是臨時集中堆置、加工利用、綜合調配利用的場所。從建設余泥渣土的產生、收集、分揀、堆放、調配利用、回收利用等環節看,建設余泥渣土處置場運行管理可采取東莞市水務局、鎮(街)水行政主管部門、回收利用企業三級運行管理模式。
東莞市水務局負責協調、監督、檢查、調配、制度建設、技術引進。鎮(街)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處置場的日常監督管理和轄區內建設余泥渣土的范圍化管理。回收利用企業對建筑垃圾進行加工處置,形成再生原材料日常運行。
東莞市水務局負責制定相關制度,依據《水土保持法》及《東莞市市區余泥渣土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出臺符合東莞市實際情況的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處置收費標準(包括收集排放費、調配利用費等)、合理的廢品回收價格,再生原材料價格及推廣使用等相關的管理制度;負責協調解決跨鎮區建設區域性集中處置場選址、費用投入等問題,解決出現的各類問題;建筑垃圾資源化是解決余泥渣土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積極推行建筑垃圾分類收集,培育和推廣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術,以科學、經濟、有效的方式進行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加速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進程;負責組織相關宣傳,結合收集、處置、收費等各項措施的實施,使公眾充分理解收集、清運和處置對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意義,提高公眾的水土保持意識;負責建立由村、鎮、市三級網絡構成的余泥渣土調運網絡體系(余泥渣土調劑平臺),各建設單位利用網絡平臺發布或獲取相關余泥渣土處置或提供的信息,實現余泥渣土的綜合調配利用。
建設余泥渣土處置場所在的鎮(街)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渣土處置場的日常運行管理,渣土的分類堆放、渣土的臨時防護、渣土臺帳的建立、渣土量的上傳(信息平臺)等。其他各鎮(街)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本行政區域內所有建設與施工單位將產生的建筑垃圾和余泥渣土運到規定的處理處置場所。
回收企業負責回收建筑垃圾、綜合處理、再生產品的產業鏈條,實現規模化經營。采用大型先進建筑廢棄物處理系統,建筑廢棄物經破碎、骨料分類后生成高品質的再生細粉骨料再進行分類利用,最終實現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可采取BOT模式,有效整合社會各方資源,使企業與政府達到雙贏的目的,是企業或政府進行建筑垃圾綜合處理首選模式。

圖2 建設余泥渣土處理處置管理運行模式
本文以東莞市余泥渣土場規劃選址為例,探討了基于水土保持理念的城市余泥渣土處置方案,通過綜合考慮各鎮區建設規劃、運距、可供選擇的場址以及主體功能分區等因素,兼顧各鎮區管理協調性,按照本區域余泥渣土的產量及分布狀況,全東莞市劃分為6個集中處置分區單元,每個單元內規劃1處余泥渣土處置場,并從余泥渣土場場地建設和防護措施建設兩方面探討東莞市余泥渣土場建設情況,此外,還探討了余泥渣土處置場運行管理模式。
通過區域內棄土場的規劃建設,一方面可緩解突出的城市建設和棄土無序堆放的矛盾,另一方面通過平整、造地為城市空間拓展提供更多可用地,更是臨時儲存城市建設開挖回填余土,并運往后期其他開發建設項目回填,使之無害化、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