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冬,李 杰,朱瀟瀟
(淮安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4300)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具備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事件,但是臨近河流區域施工期降、排水問題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制定合理的導截流、降水方案有利于保證工程建設的安全、進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投資[1-4]。
結合鄭集南支河、梁西河治理工程段分析其施工期導截流、降水方案。鄭集南支河治理河段:孫寨閘站-豐銅界,河道輸水流量:豐銅界(42 m3/s)-范樓閘站(42 m3/s)-梁寨閘站(37 m3/s)-梁西河(2 m3/s)-孫寨閘站(2 m3/s)。梁西河治理河段:大沙河-鄭集南支河,河道輸水流量:鄭集南支河(35 m3/s)-大沙河(35 m3/s)。
綜合考慮,工程施工在非汛期進行。根據現場施工條件,河道工程和建筑物施工過程中,均需要采取導截流工程,以減少河水對工程施工的影響。結合場地氣象條件,非汛期場地降水量較少,施工期可充分利用場地周邊現有的河道、溝渠完成導流作業。根據實地調查和規劃設計結果,在工程施工期間,孫寨閘站上游來水量約為2.5 m3/s,來水量相對較小,可使用孫寨中溝、二號溝進行導流,導流至大沙河東截滲溝內;梁后河、范西河流域匯水量為3.1 m3/s、6.2 m3/s,其中梁后河流域匯水可通過梁西河支溝導流至鄭集北支河,范西河流域匯水可由范西河導流工程導流至躍進河、鄭集北支河。鄭集南支河流域仍存在59.0 km2范圍無導流工程,若施工期發生P=20%暴雨時,則需要利用臨時泵站進行抽排以減少來水量。通過計算,單次暴雨排水量約為93.22×104m3,根據初步規劃,鄭集河施工期約為4個月,假設P=20%暴雨兩月發生一次,則抽排水量為186.44×104m3。
在工程施工期間,梁西河上游無來水,可不設置導截流工程措施。通過計算,梁西河右岸匯水量為1.9 m3/s,該部分匯水量金額通過毛樓中溝、二號溝截流至大沙河東截滲溝。
結合現狀河道、溝渠,在鄭集南支河孫寨閘站處、豐銅界處,梁西河李口涵洞處均修筑施工圍堰。鄭集南支河、梁西河施工期導截流方案布置見圖1。

圖1 鄭集南支河、梁西河施工導截流方案
施工期間,魏工分洪道上游來水量為0.4 m3/s,由于場地條件限制和水量較小,可充分利用上游河道、坑塘的調蓄作用;此外,剩余14.6 km2范圍無法采用導流措施,可在暴雨發生時利用臨時泵站進行抽排處理。單次抽排水量16.35×104m3(P=20%),施工工期約為2個月,則共抽排水量16.35×104m3。施工期魏工分洪道施工導截流方案見圖2。

圖2 魏工分洪道施工導截流方案
2.2.1 河道工程
為了節約工程投資,考慮到水量較小,采用均質土圍堰即可滿足導截流要求,根據相關工程經驗,設置均質土圍堰參數如下:水上坡度為1∶3,水下坡度為1∶5,圍堰安全超高取值為1.0 m。由于場地較為狹窄,圍堰工程需作為臨時施工便道使用,因此,圍堰頂高程與河道兩岸高程一致,圍堰頂寬度為5.0 m。圍堰堆填料可在臨近河灘取土,應充分壓實。
2.2.2 建筑物工程
(1)范樓南站
范樓南站施工過程中,河道上、下游均需要設置均質土圍堰。上游圍堰設計斷面為:圍堰頂標高39.0 m,圍堰頂寬為5.0 m;圍堰迎水坡、背水坡坡比分別為1∶5、1∶4;下游圍堰頂標高34.6 m,其他參數與上游圍堰一致。該站僅上游來水,可通過范西河匯入鄭集北支河。
(2)沿線涵閘、防護及橋梁工程
沿線涵閘等工程與河道工程同時施工,由于工程量較小,工期短。施工過程中,可在擬建物支河上修筑施工圍堰。干河河道主要以防止降水匯入基坑為主。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在河道內修筑施工平臺,同時亦需要設置施工便道,圍堰斷面設置與范樓南站圍堰斷面一致。
3.1.1 初期排水
初期排水作業完成后,鄭集南支河河道內剩余水深約在0.5 m~1.5 m之間,豐銅界-范樓閘站、范樓閘站-梁寨閘站、梁寨閘站-孫寨閘站之間水深分別為1.5 m、1.0 m、0.5 m。梁西河河道剩余水深約為0.5 m。完成圍堰施工作業后,在圍堰處設置臨時泵站將剩余水抽排至外河,估算初期排水總量為64.1萬m3。
3.1.2 經常性排水
由于場地周圍地下水位埋深較淺,河道內滲水情況時有發生,可采用超深壟溝+臨時排水方案將滲水排出。河道經常性排水方案如下:
(1)經常性排水量
擬建工程屬于南四湖平原地區,場地內地下水豐富,根據勘察成果可知,地下水位埋深在1.0 m~3.0 m之間,受降水影響,地下水變化幅度約在2.0 m~3.0 m之間。施工期間,經常性排水水源主要為河道滲水,根據計算,施工期間,河道滲水量約為0.1 m3/(d·m)~0.16 m3/(d·m),根據施工時間推測,經常性排水水量約為61.3×104m3。
(2)壟溝
壟溝主要在河道中心區域開挖,采用梯形斷面,底寬1 m,深1.0 m,邊坡1∶1,總土方開挖量8.1×104m3。
此次河道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建筑物規模均不大,施工降排水問題不太突出。施工過程中需要結合建筑物情況確定降排水方案。目前,較為常用的降水方法為管井法[5-7],影響管井法降水效果的主要參數包括:地層滲透系數、降水井深度、間距、孔徑等。降水速率對基坑穩定性有較大的影響,在降水過程中應當控制含沙量和降水速率,避免誘發基坑垮塌等事故。基坑降水水源主要包括:地下水、施工廢水、降水等。基坑四周需布置截排水溝,設置集水井等,利用水泵將積水抽排。
以范樓南站為例進行降水設計。根據范樓南站地勘成果,基底換填高程為26.6 m,該層為含砂壤土層,為了保證基坑開挖的安全和坑底作業安全,施工前應采用管井法降低地下水位。范樓南站基坑開挖平面尺寸為100 m×100 m,換算半徑:
根據地勘報告,巖土體的滲透系數k=3.4×10-3cm/s;地下水位38.60 m,將地下水疏干至高程25.60 m方可滿足要求。
基坑中心設計降深:38.6-25.6=13 m;含水層厚度:H=12 m;水力坡度i取1/10。因此井深為:
L=H+C+ir*+Z+Y+T=16.8 m
式中:H基坑深度;C降水面距基底深度,取1.0 m;r井排距;Z水位變幅,取1.0 m;Y過濾器長度,取3 m;T沉砂管長度,取2 m。
降水井影響半徑:
當降水井較深時,其影響半徑的計算結果一般較大,對于粉砂:其影響半徑一般為20 m~50 m。計算時取20 m。
分析地質資料及地下水埋藏形式,設計降水井為潛水完整井。因此:
設計濾管長度:l=3 m;
設計降水井半徑:rs=0.25 m。
井點間距:
a=C/(n-1)=2×(100+100)/(7-1)=67 m
根據經驗,井點間距為10 m~20 m,小于67 m。因此,取井間距20 m,沿基坑周邊對稱布置,共布井16眼,井深20 m,井間距20 m,管徑0.5 m。
結合鄭集河水利工程建設,分析了河道導截流以及建筑物基坑降水方案。綜合考慮河道來水量,在河道設置了多道圍堰,以滿足導截流需求。結合范樓南站工程,計算了管井法降水方案,綜合考慮計算結果和工程經驗,間隔20 m布置一口降水井,降水井總數為20口,井深20 m,可滿足基坑降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