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娟,李世強,謝耀弟,劉旺景
(甘肅農業大學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我國養豬產業的規?;图s化發展,仔豬早期斷奶已成為養殖場縮短母豬生產周期、增加母豬產仔頭數的常用手段[1,2]。然而實際生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仔豬斷奶體重差異較大,斷奶個體重過低的仔豬機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尤其是胃腸道消化功能發育不完全[3],因而造成仔豬生產性能低下,發生腹瀉和死亡的概率顯著增加。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70%左右,斷奶重過低的仔豬飼料利用率低,出欄時間長,養殖場經濟效益受損。由此可見,仔豬斷奶重是衡量豬場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保育階段是仔豬從哺乳到育肥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內仔豬存在生理機能不完善、生長幅度大對機體要求高、母源抗體消耗殆盡抗病力差和飼料變化頻繁易產生應激等生理特點[4,5],因此有必要定量評估斷奶個體重對保育期仔豬生長性能、腹瀉率和死亡率的影響。
試驗地點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大北農張店養豬場,東經112°91′、北緯33°75′,海拔248 m。試驗時間為2021年1月25日—3月9日。
選取健康、體況良好的300只二元雜交長白與大白斷奶仔豬,公母各半,斷奶日齡為21 d,平均斷奶重為(5.34±0.97)kg。按照隨機區組試驗設計并根據仔豬斷奶重隨機分成3組,每組5個重復,每個重復20只,Ⅰ組的平均斷奶重為(4.26±0.22)kg,Ⅱ組的平均斷奶重為(5.31±0.26)kg,Ⅲ組的平均斷奶重為(6.45±0.56)kg。
將所有斷奶仔豬按照組別安置在保育舍豬圈中,每個豬圈中仔豬數量為20只,豬圈大小為3 m×3 m,圍欄高度為50 cm,每只豬所占面積約為0.4 m2,保證豬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試驗期間保證保育舍中空氣流通,溫度調整如下:斷奶仔豬21~27日齡時維持保育舍溫度為(30±0.5)℃,28~34日齡時維持保育舍溫度為(28±0.5)℃,35~41日齡時維持保育舍溫度為(26±0.5)℃,隨后42~55日齡時保育舍溫度維持在26℃左右。各組仔豬均采用干濕飼喂器飼喂,保育期階段仔豬飼料分兩期飼喂,第一期從21日齡到34日齡,第二期從35日齡到55日齡,試驗階段的日糧配方及營養成分見表1、表2。本試驗周期為35 d,其中預飼期為7 d,正試期為28 d,斷奶仔豬進入保育舍之前對畜舍進行全面清掃和消毒。

表1 試驗階段日糧配方

表2 試驗階段營養成分

表2(續)
分別在仔豬21(初始重)、27、34、41、48和55日齡(末重)準確記錄每組每個重復中仔豬的體重和采食量,試驗期間統計各組腹瀉豬以及死亡豬的情況,并計算每頭豬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
本試驗數據首先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據的初步整理,整理后的數據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中的One-Way ANOVA程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0.05
由表3可知,3組仔豬初始重(21日齡斷奶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Ⅲ組仔豬的初始重顯著高于Ⅱ組和Ⅰ組(P<0.001),Ⅱ組仔豬的初始重顯著高于Ⅰ組(P<0.001)。Ⅲ組仔豬的末重(55日齡體重)顯著高于Ⅱ組和Ⅰ組(P=0.002),Ⅱ組和Ⅰ組間仔豬的末重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表4可知,Ⅲ組仔豬在第21~27日齡(P<0.001)和第28~34日齡(P=0.033)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Ⅱ組和Ⅰ組;Ⅲ組仔豬在第35~41日齡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Ⅰ組(P=0.043),Ⅱ組和Ⅰ組間的平均日增重無顯著性差異(P>0.05);Ⅱ組仔豬在第42~48日齡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Ⅰ組,Ⅲ組和Ⅰ組間的平均日增重無顯著性差異(P>0.05);Ⅲ組仔豬在第49~55日齡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Ⅰ組(P=0.019),Ⅱ組和Ⅰ組間的平均日增重無顯著性差異(P>0.05)。整個保育期(21~55日齡)內Ⅲ組仔豬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Ⅱ組和Ⅰ組(P<0.001),Ⅱ組仔豬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Ⅰ組(P<0.001)。

表3 斷奶仔豬初始重和末重 單位:kg

表4 斷奶個體重對保育期仔豬平均日增重的影響 單位:g/d
由表5可知,Ⅲ組仔豬在第21~27日齡的平均日采食量顯著高于Ⅰ組和Ⅱ組仔豬(P<0.001),Ⅰ組和Ⅱ組仔豬間的平均日采食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3組仔豬在第28~34日齡、第35~41日齡和第49~55日齡的平均日采食量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Ⅱ組仔豬在第42~48日齡的平均日采食量與其他兩組相比有增加的趨勢(P=0.081)。整個保育期內(21~55日齡)Ⅱ組和Ⅲ組仔豬的平均日采食量顯著高于Ⅰ組(P=0.023),Ⅱ組和Ⅲ組仔豬的平均日采食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5 斷奶個體重對保育期仔豬平均日采食量的影響 單位:g/d
由表6可知,Ⅰ組仔豬在第21~27日齡的料重比顯著高于Ⅱ組(P=0.021),Ⅰ組和Ⅲ組仔豬的料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Ⅰ組仔豬在第28~34日齡、第35~41日齡、第42~48日齡和第49~55日齡的料重比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0.001),Ⅱ組仔豬的料重比顯著高于Ⅲ組(P<0.001)。整個保育期內(21~55日齡),Ⅰ組仔豬的料重比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0.001),Ⅱ組仔豬的料重比顯著高于Ⅲ組(P<0.001)。

表6 斷奶個體重對保育期仔豬料重比的影響
由表7可知,Ⅲ組仔豬的腹瀉率和死亡率均為最低,Ⅰ組仔豬的腹瀉率和死亡率均為最高。

表7 斷奶個體重對保育期仔豬腹瀉率和死亡率的影響
由表8可知,斷奶重與保育期仔豬日增重呈極顯著正相關([ρ]=0.854,P<0.001);與末重([ρ]=0.792,P=0.011)和日采食量([ρ]=0.587,P<0.038)呈顯著正相關;與料重比([ρ]=-0.862,P=0.008)、腹瀉率([ρ]=-0.882,P<0.001)和死亡率([ρ]=-0.870,P<0.001)呈極顯著負相關。

表8 斷奶個體重與保育期仔豬生產性能、腹瀉率和死亡率的相關性分析
在規?;⒓s化的養豬生產中,仔豬早期斷奶技術能夠增加母豬產房和欄舍的使用率,提高養殖場經濟效益,目前該技術的推廣及應用較為普遍,然而仔豬早期斷奶導致的體重偏低、后期生長發育緩慢、患病率高等問題的出現,是養殖者必然要面對的問題[6]。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在于仔豬斷奶后面臨生長環境及飼料物料形態的變化等多重應激,加之機體各方面生理機能尚不健全,采食量降低,進而生長受阻,發病率提升[7]。從本試驗的數據分析結果可知,仔豬斷奶重影響著保育期生長性能等各項指標。相關性研究發現,斷奶重與保育期仔豬日增重、末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呈顯著或者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料重比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莊魯等[8]研究報道了不同斷奶個體重對美系仔豬保育期生長性能有顯著性影響,仔豬斷奶重越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越大,料重比越小,該結果與本試驗結果相一致。因此進一步證實,斷奶體重大的仔豬,由于消化機能較斷奶體重小的仔豬發育相對完善,因而其采食量高,日增重大,飼料利用效率也相對較高,更有利于挖掘其高生長性能的潛力,進而縮短其出欄日齡,提高養殖效益。Collins等[9]將720頭斷奶日齡在(27±3)d的仔豬按照斷奶體重分為低出生重、中出生重和高出生重3組,研究不同斷奶重對仔豬后期生長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高出生重組仔豬生長速率更快,飼料利用效率更高,其單位活重增重成本最低,同時銷售活重也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另有研究報道,約有50%的仔豬能夠在斷奶后24 h內完成固體飼料的進食,但仍有10%的仔豬在斷奶后48 h才能完成進食[10],Tokach等[11]同樣證實,仔豬在斷奶后的前10 d內維持或者減輕體重,需要后期通過搭配營養和管理達到補償生長的目的,這也可能是本次試驗斷奶仔豬在第21~27日齡采食量和日增重較低的主要原因。
斷奶個體重小的仔豬由于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消化道屏障功能尚未健全,成熟的腸道微生物區系結構還未建立,固體飼料消化能力差,因而會發生仔豬腹瀉和死亡的現象。本試驗研究結果證實,斷奶重越小,仔豬出現腹瀉率和死亡率的概率越大。金大春等[12]研究發現仔豬早期斷奶越重,成活率越高,腹瀉率越低。仔豬發生腹瀉的根源在于仔豬胃腸道對于固體飼料抗原的排斥,而固體飼料此時作為腸道的過敏源能引發腹瀉[13]。研究發現,斷奶應激會引發仔豬小腸絨毛萎縮,隱窩深度增加,小腸形態受到損傷。欒兆雙等[14]研究發現斷奶后前幾天腸絨毛高度比斷奶前縮短30%左右,斷奶后7 d腸黏膜形態逐漸恢復,14 d后腸道形態逐漸恢復。另有研究證實,斷奶應激會導致仔豬腸道的屏障功能損傷,通常用血清皮質醇水平衡量仔豬發生斷奶應激產生的生理變化,錢仲倉等[15]研究發現仔豬斷奶后血清皮質醇的含量顯著高于斷奶前,且斷奶后35日齡血清皮質醇的含量依然處于較高水平,說明仔豬處于斷奶應激狀態,同時對腸黏膜形態結構研究發現,仔豬腸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且恢復滯后于腸道形態學的重建??傊?,斷奶應激會損傷仔豬腸道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而在后期恢復過程中,腸黏膜的恢復滯后于腸道形態結構的恢復。綜上所述,從低斷奶個體重和高斷奶個體重表現出的生產性能差異以及對腹瀉率和死亡率的影響來看,養殖者應該將更多精力集中于低斷奶個體重仔豬的健康管理,提高斷奶日糧品質,用消化性好、利用率高的乳蛋白代替植物性蛋白;也可通過在仔豬飼料中添加酸化劑和酶制劑等,提高斷奶仔豬的消化機能,并配合適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提高斷奶仔豬的抵抗力和適應性以緩解不同斷奶個體重仔豬產生的斷奶應激。
仔豬斷奶個體重與保育期仔豬生長性能顯著相關,基于本試驗條件下,初步得出斷奶仔豬斷奶個體重越大,生產性能越高,且仔豬斷奶重與腹瀉率和死亡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